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国家新政策!艺术品投资的藏友希望来了!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2-02-17
导读: 一、当前艺术品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下的发展状况 1、北京新政策 北京市今天发布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将通过三年努力,着力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

一、当前艺术品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下的发展状况

1、北京新政策

北京市今天发布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将“通过三年努力,着力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初步形成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到2022年,文化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保持在10%以上。

图片

《行动计划》的出台,基于2018年6月北京市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该《意见》确立了由“两大主攻方向、九大重点领域环节”构成的文化产业高精尖内容体系,并提出九大产业促进行动,为北京市文化产业下一阶段发展锚定方向、指明路径。

在《意见》框架下,《行动计划》回答了未来三年北京市文化产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干哪些、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

图片

2、国家最新调查:房地产走下坡路,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品领域

房地产价值的高涨是货币供应泛滥的表现,纵观西方历史,美国政府通过大量购买资产促使其在08年金融危机后再度恢复市场信心;欧洲的量化宽松政策已在欧洲经济危机后呈现多种形式。

而对比中国经济形势,经济规模虽只有美国的一半多一点,货币发行量却比美国多出60%,这个数据说明中国的房地产在货币供应泛滥的条件下存在大量的市场泡沫。

因此,连续好几年的市场资金回流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长期价格与蓝筹股价格几乎一致,购买艺术品的消费人群通常持有较多财富,而其财富是由蓝筹股的价格决定。过去50年的艺术品市场走势和美国的蓝筹股价格走势实际相同,所以艺术品的长期价格和蓝筹股的价格几乎一致。

图片

具体到艺术品行业,艺术品的金融化、鉴定与交易的互联网化,以及艺术品的增值服务和衍生服务,是艺术品行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主流方向和发展趋势,将会谱写着未来全球经济的财富传奇。

图片

二、艺术品金融化,是响应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

艺术品金融化的根本就是用产业化的理念来发展艺术金融。在艺术金融的推动下,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在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大背景下,不断推动艺术金融的发展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艺术品尤其是流传有序的艺术品,因为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极具稀缺性的收藏资源,是社会财富精英乃至十几亿国民竞相追捧的对象,它的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天价和纪录。

图片

经常关注新闻媒体的朋友会经常听到或是看到,某某古代珍品被拍卖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而其拍卖方在收藏之初的成交价却远低于当前拍卖价的新闻报道。不难看出,收藏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投资行为,且收藏珍品若是具有独特的价值,必是可以换取丰厚的财富回报。

艺术品的成交价格是由社会财富的整体水平和集中程度决定的,最富有的社会财富精英拥有的财产多寡直接决定经典艺术品的市场成交价格,并且在和平的社会条件下,经济持续发展,文物艺术品的价格就会持续攀升。

因此,艺术品特别是经典文物艺术品,是当前社会最能保值、最能增值的投资对象。

三、艺术品金融的形式都有哪些?缘何成为市场投资理财工具?

艺术品的金融化是把艺术品作为金融工具,用金融运作的方式实现财富增值,使其成为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理财工具。

艺术品金融化的形式有艺术品产权交易、艺术品基金、艺术品银行、艺术品按揭、艺术品抵押、艺术品租赁等,艺术品的衍生品也能纳入艺术品金融的领域。

图片

当前,社会财富精英竞相进入文物艺术品投资和文物艺术品金融化的领域,也就是看准了这一点。

股市的不景气与高风险、房地产行业的停滞,让缺乏投资方向的社会财富精英更加倾向于投资艺术品,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大量进入艺术品行业,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形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谁投资了艺术品特别是流传有序的经典艺术品,谁投资了艺术品的金融产品,谁就拥有最具有保值能力和增值潜力的优质资产。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