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重磅!艺术品市场的资本不断注入,未来可期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时间:2020-06-29
导读: 中国艺术品市场即是由中国艺术品的需求方(投资、收藏及其购买者)与中国艺术品的供应方(销售者、画廊、拍卖行)共同运作,形成了具体的微观层面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而中国艺术品的生产、消费、流通、管理及环境等关联运作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中国艺术品市
中国艺术品市场即是由中国艺术品的需求方(投资、收藏及其购买者)与中国艺术品的供应方(销售者、画廊、拍卖行)共同运作,形成了具体的微观层面的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而中国艺术品的生产、消费、流通、管理及环境等关联运作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中国艺术品市场。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运作中,画廊或拍卖会是供应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而中国艺术品的收藏、投资及其购买者是需求方。如果站在卖方的立场上,供应方往往构成相关行业,需求方则构成相应的具体市场。
 
因此,中国艺术品市场主要研究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系统化管理活动,而对其具体的经营活动,则是研究供应方如何通过整体营销管理活动,适应并满足需求方的需求,以实现经营目标。
 
在这里,从微观市场概念出发,我们可将中国艺术品市场理解为服务于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从宏观市场的概念来说,中国艺术品的生产、消费、流通、环境及其管理等构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总体格局。

 

艺术品投资市场是国际公认的三大投资市场,仅次于房地产、股票。据全球最权威的TEFAF艺术报告显示,艺术品市场每年交易额在4000-5000多亿人民币,年均交易额为4000亿人民币。
 
但经调查,中国可进一步挖掘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潜在需求大约2万亿,是整个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的四五倍,足以说明艺术市场的潜力巨大,前景可期。
 
根据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BAMF)发布的报告,中国的艺术品交易额占全球市场的23%,仅次于美国的34%,高于英国的22%,中国再次给世界一个惊人的提醒,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中国再次实现“超英赶美”。
 
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发布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国内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习惯,他们大约可将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
 
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其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艺术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兴盛可见一斑。
瓷器、红木家具、玉器、书画、高端邮票等奢侈品成为中国实业财富在房地产、股票以外的投资重镇,中国书画的地位尤为突出。高价位的中国书画作品当之无愧地成为艺术品投资市场的主力军,至今已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艺术品投资的风向标,并引领国际艺术品投资市场。
 
国画高速领跑艺术品拍卖市场,2011年春拍中2500万成本价的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以四亿天价拍出,元代画作《葛稚川移居图》以四亿拍出;2011年秋拍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以2.8亿拍出。
 
在这若干个亿万标的的拍卖记录里我们可以看到国画的巨大影响力和极大的升值潜力。当代书画家中的何家英、袁振西、刘文西等人的作品在拍卖场外的价格坚挺且强势,可谓叹为观止。
 
2011年油画呈现出直追国画的态势,市场行情日益走俏,吴冠中、陈逸飞、刘小东等人的当代油画作品在2011年秋拍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吴冠中《秋瑾故居》以7475万成交,赵无极《无题》以1955万成交。
 
高价成交的买家都是什么人呢?他们是以实业财富的形式入驻艺术品市场的新兴投资型藏家、湖南电广传媒之类的国企、诸如冯小刚之类的明星收藏家、泰康人寿等大型民企、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
 
由于艺术品正如名车、别墅一样成为高级品位和财富、权势的象征之一,所以目前富二代、官二代、艺二代人群正被吸引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而这些年轻群体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等数字媒介接触艺术品信息,新一代的财富拥有者们出现了更多新颖的思维模式,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创作群体,收藏艺术家的选择有了更多新的艺术价值取向判断,所以近年来以博索艺术品商城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受到越来越多收藏者的青睐。
 
可见,中国书画以强大的势头高价挺立于资本市场与中国实业财富陆续进入艺术品市场是分不开的。而且艺术品投资正由主体单一化走向艺术金融产品多样化,从而大大降低艺术品投资资金门槛,吸引更多平民百姓关注并参与投资艺术品。

一、我国艺术品消费市场逐渐成形,并健康发展

艺术品消费市场主要由原创艺术品、艺术衍生品、文化艺术品等组成。其中,原创艺术品除了消费功能外,更多表现在收藏和投资功能,艺术衍生品、设计产品市场则是非常鲜明的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

在艺术市场交易中,艺术衍生品的成交额要6倍高于艺术原创品的成交额。随着收入提高和消费升级,新兴的艺术品消费市场正在中国逐渐形成。

根据《中国艺术消费品指数》调查报告,价格亲民的艺术家原作、特色艺术展览的周边衍生产品、艺术家及设计师与品牌跨界合作的时尚产品,是目前最受中国艺术消费人群青睐的板块。

2007至2017年,我国艺术品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年均增长率约为8.5%,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规模将有望达到171亿美元,拍卖以外的一级市场也将达到51亿美元的成交额。

 财富增长和消费升级是艺术品消费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大众富裕群体(个人可投资产在60万至600万之间)、年轻消费者及网络购物是主要的消费驱动力,预测可推动1.8万亿美元的消费增长。从年龄结构看,大众艺术消费人群中,30岁以下占50%,30至40岁近30%,80后和90后已然成为艺术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从艺术消费产品单价来看,5000元是中端、高端市场的分界线,仅有不足10%的消费者可以接受5000元以上的定价。但是数据增长趋势显示,年均收入2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尽管数量只占20%,但其消费总额却占42%,中高收入阶层是艺术品消费市场的核心群体。

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富裕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2017年,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万以上的大众富裕群体已经超过2000万人,估计到2020年将突破3000万人。

调查数据显示,旅游、运动及收藏成为该群体最偏好的三种消费方式。且家庭资产越大,对艺术品收藏的偏好度越高(图2.1)。珠宝、字画是富裕阶层最感兴趣的收藏品种,其次为玉器、瓷器。接近50%的艺术品消费金额在10万元以下,消费金额在10-50万之间的交易占比35%。

艺术品和文化消费市场供给现状

作为最直接的艺术品销售场所,画廊在艺术品供给市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7年,中国艺术市场总成交额达到133.8亿美元,同比上涨14%,其中70%来自拍卖。

 

在拍卖引领着成交额增长的同时,书画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收入不稳定,近3年来发展缓慢。售价5万元以下的作品达到50%以上,年销售作品超过20件的画廊只占60%。目前,国内画廊发展呈现艺术品消费的导向,“让生活艺术化”成为多数画廊生存的实际选择。

另外,根据蘇富比最新拍卖成交额数据显示,蘇富比全球拍卖成交总额中28%来自亚洲藏家,全球成交价最高的20件拍品当中,8件(40%)也是由亚洲藏家投得。

年轻藏家愈益活跃,在亚洲区拍卖中,年轻卖家(40岁以下)占整体23%。6月份因应现今年轻藏家收藏品味而策划的「当代艺术专场:TURN IT UP」,年轻买家比率更高达40%。

 

数据充分说明,艺术品市场的投资随着居民消费升级也相应增长,仅2018年一季度,文化艺术品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7%。由此看来,整个亚洲艺术品市场不断扩展,藏家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中,预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即将井喷。


二、五大要点决定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即将井喷

1、两极分化的社会财富使得大量房源掌握在一部分人手里,随着国家各种限制,这部分房子很快会流入二手市场,楼市会再次降温。而退房后的大量资金,将使得股市和艺术品市场再次升温。

 

2、占有大量财富的“富人”们更会游离于法令与政策之间。房产是明的不动产,有目共睹,需要房产证,交易变现困难,而艺术品是暗的不动产,无人知晓,无需证件,变现方便。有很多东西是不论大小的,一块古玉,一副名画,绝对抵得上一座豪华别墅。

3、既具有学术价值又颇具含金量的艺术品交流与行贿受贿之间天衣无缝,许多景泰蓝艺术品成为官僚敛财之所,今天收受的艺术品明天又摆在店里销售,而精神生活的普遍提高也使得这些东西很有市场。

业内专家认为,大量资金选择投奔艺术品市场,一方面是因为股市不景气、房市涨幅趋缓,相对于股市及房地产而言,艺术品是最安全的,是投资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艺术品投资已经渐入人心,随着中国财富的增长,艺术品经济在中国已经形成。

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利好消息,预示着传统文化的再次回归,以及传承和创新。文化艺术品投资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内经济的推动具有着重大的意义,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今,国家、人民对文化艺术高度重视,更加坐实艺术品投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事实。

 

艺术银行家族十分看好艺术品投资市场,艺术品市场的资本不断注入,致使艺术品不断涨价,货币的不断贬值,无形中又托起了艺术品投资市场一片天。未来十年间,艺术品投资市场将迎来高峰,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