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秦代权量诏铭书法
本文我们说说秦代的权量诏铭书法。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统一度量衡,在颁行天下各地的标准权量上面,均刻嵌或铸铭了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内容是: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这段铭文的大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皇帝消灭了所有的诸侯,统一了中国,老百姓得到了安宁。现在立尊号为皇帝,于是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绾,宣布全国统一度量衡制度,使有疑惑的都明确起来,一律校正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丞相是隗状和王绾,不是李斯。秦刚统一时,李斯还不是丞相。
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又加刻或铸铭一道诏书,内容是:
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到二世元年,丞相是李斯,冯去疾。现在我们看到的始皇诏辞单独出现的作品很多 ,大约是尚未来得及调回咸阳加刻二世诏书的部分,被称为“单诏量”“单诏权”;凡加刻二世诏书者,均二诏并存,俗称“两诏权”“两诏量”。
所谓的“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是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码,也可以说,秦权即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其作用在于衡量重量;
同样,所谓的“量”,指的是秦官府颁发的标准量器。其作用在于测量体积。
关于诏量书法,历来是篆书中的特别风格,被后世书法家、篆刻家所称道,因为这些作品多出自工匠之手,风格颇不一致,文字也不尽然全是小篆,但却呈现出更多的朴拙之趣。又因为它们是刻铸文字,对篆刻影响最为深远,比如吴昌硕曾说:“秦诏权量,用笔险劲,奇气横溢,汉人之切玉印胎息于斯”(“聋缶”边款),齐白石刻印中:“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齐白石自述》),当代著名篆刻家石开的作品,其实也从秦诏版文字得益甚多,可见秦权铭文对后世治印影响深远。
举几件重要的作品:
秦权诏铭:
1、《始皇诏二十斤铜权》
这件铜权,是秦权中器型最为精美者,瓜棱,棱间作字,作于始皇二十六年。如图:
这件秦权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 8.5 厘米、底径12厘米,重4995克, 棱间刻诏书14行,铸造时经过精心设计。秦权的重量有4 钧 (120 斤)、 1钧(30斤)、20斤、16斤、9斤、8斤、 5斤、1斤数种。此为 20 斤权, 秦代每斤折合为现在的249.8 克。看一下铭文:
此权诏铭刻制工美,工匠运刀若笔,斩斫快意,准确从容,不乏名家风范。这一件权诏需要重点关注铭中字形的横画,它们大多微呈弧形,应该是当时通行的篆体书书写习惯。用它来比较《泰山刻石》,徐摹本《峄山刻石》就会明显发现后者是晚近作品,而非秦时作品。这件作品是是秦权量诏铭中最为接近小篆规范的代表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新体小篆的普及情形。
2、《始皇诏十六斤铜权》
十六斤铜权,一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权高8.2厘米、底径12厘米,重4185克。呈半球形,鼻纽,纽下刻“十六斤”3字。权身刻秦始皇廿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14行。底部有方槽,深2厘米、长宽各2.5厘米,当为校定重量时所刻。按自铭折算,每斤合261.6克。另一件现藏旅顺博物馆。权高7.2厘米、底径11.2厘米,重4 020.96克。权呈圆台形,鼻纽。权身刻秦始皇廿六年诏书10行,并有阳文铸铭“十六斤”3字。高7.2厘米,底径11.2厘米,除铭文外,另有阳文铸刻“十六斤”三字,如图:
这件铜权,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虽然有着较好的书写和契刻技术,由于时间匆遽,简率为之,显得有些潦草。尽管如此,其刀法的娴熟,线条的圆劲秀美,使其仍然保持了较佳的艺术品质。其中“尽”“绾”等字的俗省简化式样,“大”字的古文写法,以及“为”字的结构对研究秦文字与书法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另一件十六斤铜权有明显的漏刻与误作,表明作者缺乏文化素养和书写训练。同时也证明当时统一度量衡工作量相当浩大,无法从容保证小篆的规范。或者说,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旨在保证文字结构的划一和通行无碍,书体式样的规范与否并不重要。
此外,秦五斤铜权文字体势多方折,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同于秦简隶书。这又表明:“书同文字”目的是“同文”,并没有限定只能用新体小篆。而小篆作为古文字的终结,根本不能与实用的新体隶书抗衡。也就是说,隶书代替篆书通行是人心所向,是实用的需求使然。
3、《两诏大騩铜权》
这件铜权,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八棱柱体,腹空,高5.9厘米、面径8.6厘米、底径9.9厘米,重 2300克,为“两诏权”,每诏各占四面,顶部横梁左右有阴文篆书“大騩”二字。“騩”是山名,在今河南新郑西南。此为9斤权,每斤合255.5 克。如图:
因为两诏风格完全一致,一般认为它们作于同时,即秦二世元年,依文字特征,可以判定,这件作品有可能是秦篆在六国遗民手中的变体。如图:
比如,“首”字体式近于古文,“於”字左半也不同于小篆;“辞、德、故”等字斜出,似隶非隶。“后、功”等字有明显的装饰性特征。
秦量诏铭
1、《始皇诏铜方升》
始皇壹升铜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长18.7厘米、深2.51 厘米、宽6.89/ 9厘米、内口长12.47 厘米,容积215.65毫升。显然,它跟商鞅方升形制相同, 尺寸接近,应是尽力仿制商鞅方升而铸造,较商鞅方升深度多0.2厘米,容积比商鞅方升略大。如图:
升铭文为标准小篆,少数字有缺笔、借笔共画现象,后者为秦权量诏铭书法中所仅见。契刻或续或断,变易节律,张驰有致。有书写不具备的美感。线条坚实匀一,是典型的双马夹刻,如图:
2、《始皇诏陶量》
《始皇诏陶量》是陶质量器,出土于山东邹县,现藏于山东博物馆。高8厘米、口径16.8厘米, 容积1000毫升。外壁戳有10个方印,组成始皇诏书。如图:
它合四字为一印模,沿陶量外壁环周戳印,由于用力不均,以及使用中的磨损,字形已有不清,线条亦粗细不一。如图:
显然,这些文字是标准的小篆,体势方正(因为要入四字印模),笔法圆畅,风格与其他材料刻铭不同,“法、壹”因空间限制有省略,“皆”字完全呈隶势(实际上,隶势是入四字方正印的空间需要,但也同时说明了当时人们对隶书的坚持和熟识)。
其实,还有诏版值得一提,始皇及二世下诏书,将诏书内容刻在金属版上称为“诏版”,认为这样可以存垂久远。如国家博物馆保存的二世元年诏版:
诏版文字与权量文字书法特征近似,不需要再进一步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