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为何手持宝剑?明代金铜佛像有何特征?
佛造像艺术是一门集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及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我国明代以前的佛造像,多为“汉传佛像”,留存下来的以石佛像居多;而明清佛像则多为“藏传佛像”,以金铜佛像(包括铜鎏金)居多,其中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的宫廷造铜鎏金佛像,达到了古代佛造像的艺术巅峰。2007年,北京瀚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高25公分的明永乐铜鎏金文殊菩萨像拍出300多万元的高价。本人有幸收藏一尊明代紫铜合金文殊菩萨像,并对文殊菩萨佛教内涵和明代金铜佛像基本特征作了粗浅的研究。
作者收藏的明代紫铜合金文殊菩萨像
“文殊菩萨”是梵文音译,意为“妙德”“妙吉祥”等,也译成“文殊师利”、“曼殊室利”等。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又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根据佛教传说,文殊菩萨,通身紫金色,形如童子,又称“孺童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作为释迦牟尼佛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在众多的菩萨里面,文殊菩萨的智慧为第一,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相传文殊菩萨还是“三世觉母”、“七佛之师”,众佛就是在文殊菩萨的指导下得以成佛。
明永乐铜鎏金文殊菩萨像(瀚海拍卖)
文殊菩萨最常见的形象是顶结五髻,表示五种佛智俱足。文殊菩萨的形象多为手持宝剑、如意、莲花或梵经,身披璎珞天衣,身形飘逸且雍容华贵。文殊菩萨手持利剑,象征着用智慧斩除一切恶魔和烦恼。如意象征智慧成就,莲花上放《般若经》代表般若之智至高无上。文殊菩萨的坐骑是最具辨识度的青狮,狮子代表智慧威猛、摧伏烦恼魔障。另外,文殊菩萨为相应众生的不同因缘,还会有不同形象的“示现”,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
文殊菩萨右手持宝剑象征斩断一切烦恼
文殊菩萨被称为“智慧第一”,妙达、妙圆、妙入、妙转、妙言、妙喻,通常被看作是文殊菩萨的“六妙法门”,具体而言是妙达“第一义谛”,妙圆“不二法门”,妙入“自在三昧”,妙转“烦恼菩提”,妙言“不即不离”,妙喻“淤泥莲花”,“六妙法门”充分彰显了文殊菩萨的智慧。
紫铜合金文殊菩萨像背部
相传中国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据《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语,后诣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为左胁侍。相传每年的腊月二十二是文殊菩萨的成道日,同样在佛教里是一个大日子,这一天佛信徒们纷纷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文殊菩萨像,以示对文殊菩萨的尊重和敬仰。
印度馆藏六臂文殊菩萨合金铜像
为什么文殊菩萨又被称为“三世觉母”、“七佛之师”呢?
据《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在出家之前,膝下有七个王子,七个王子后来听闻父王出家修佛,也全部舍弃王位,出家修行。那时候日月灯明佛座下有位妙光菩萨智慧深远,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经常为众人讲经说法。日月灯明佛的七个王子,都以妙光菩萨为师。后来妙光菩萨教化七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相继成佛,而最后一位成佛的小王子,就是众所周知的燃灯佛。而燃灯佛正是释迦牟尼过去生未成佛时佛法上的老师。
而当初的那位妙光菩萨,就是后来的文殊菩萨。据佛教典籍记载,妙光菩萨经历了久远劫的上古佛,在修成无上佛法后于四百四十万岁进入涅槃,此后直接重生为文殊菩萨,再来引导修行者修成正果。在《佛说放钵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也就是说,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示现”成佛,那么文殊菩萨也“示现”成菩萨来护持释迦牟尼佛的佛教传播。
佛教圣地五台山佛寺林立
在佛教传说中,众所周知的就是四大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这四大菩萨深受信众崇拜,四大菩萨在中国的道场也成了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这里众多寺庙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在中国四大菩萨的道场之中,五台山排名第一。历史上,中国五台山和尼泊尔蓝毗尼园、印度鹿野苑、印度菩提伽耶、印度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相传,在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要在五台山修建佛教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旺盛。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僧尼最多时达3000余人。自唐代后期到元代,由于多种原因,五台山佛寺遭到大量毁坏,到明朝时寺庙尚有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高峰时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延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珍贵遗存。另外,寺内佛教造像精彩纷呈,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研究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绝佳宝地。
文殊菩萨左手执莲花和经卷匣
到了明代,特别是明代早中期的皇帝多崇奉佛教。当时明朝跟西藏政府关系比较融洽,宫廷推崇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跟当时统治阶级笼络藏地政府的政治需要分不开。明朝初年,藏传佛教在民间广为流传。明朝对西藏推行“众封多建”的民族宗教政策,为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永乐皇帝不仅邀请西藏高僧得银协巴、昆泽思巴、释迦也失等入朝觐见,举行法会,还数次接受西藏上师的灌顶仪式,封予崇高的法王尊号,着实推动了藏传佛教在宫廷中的流行。永乐皇帝以推崇藏传佛教为名,设法笼络藏僧上层,其中铸造金铜佛像就是作为回赐藏僧首领和西藏各大寺庙的贵重礼品。
一藏友收藏的宋辽时期青铜文殊菩萨像
明代宫廷铸造金铜佛像始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宫廷还设置专属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负责铸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宣德时期还专门从暹罗国(今泰国)进口贵重的风磨铜(即红铜、紫铜,又称“紫金”)来铸造佛像。
明宫廷佛造像在藏传佛像基础上融合了汉藏风格,雕工精细,雍容华贵,极具宗教、历史、艺术和科学多方面的价值。永宣时期的金铜佛像,材质多为贵重的红铜(紫铜)铸造,绝大部分鎏金,佛像开脸方中见圆,丰满端庄,五官匀称,眉眼细长,静穆柔美,略带笑意,威猛恐怖之相较少,佛较菩萨稍显庄严;同时,佛像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多肩宽腰细,身姿婀娜。
永宣金铜佛像都有“装藏”这道神圣的工序和流程。佛教认为,佛像内部要有装藏,古时在塑佛像时,先在佛像背后留一空洞,开光时,由住持高僧把经卷、金银珠宝、五谷等圣物放入封上。到永宣时期,金铜佛像装藏是在莲花宝座里面,所放的宝藏一般要有“五宝”,即金、银、珍珠、珊瑚、青金石之类,也有放水晶、天珠、玛瑙、松耳石等宝石,同时放入经文和香料等。在藏传佛像装藏中,相传会用金银珠宝、五谷、甘露丸、嘛呢丸等名贵藏药材,还有七珍八宝、圣地花草以及各类心咒、舍利粉和各种经咒、符等。装藏完成后,再用一块底盖嵌上,再用剁刺封底。底盖中央还有十字金刚杵图案,表示神圣不可侵犯,坚不可摧,无上智慧可断除一切烦恼。
因此,永宣时期金铜佛像具有浓郁的皇家气派,在造型设计、铸造技艺、鎏金工艺和繁缛细致的装饰手法上都力求完美,达到了古代佛造像的艺术巅峰。据文物专家和收藏大家对史料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馆藏和历届各大拍卖会上的分析统计,永宣时期的金铜佛像应该不超过1000尊,其中一部分带永乐、宣德款的佛像赠赐给了西藏各大寺庙和高僧,另一部分没有带款的,则留给宫廷皇室贵族和皇家各大寺院供奉。
一藏友收藏的辽代木雕文殊菩萨像
自明初永乐、宣德开始,特别是到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时期,除了铸造金铜佛像,朝廷还大量封授和供养藏僧,频繁举办藏传佛教法会,为藏僧在京城、河北、山西等地建寺造塔,大量开度藏僧行童,崇奉藏传佛教尤甚。藏僧也从西藏、尼泊尔等地带来不少当地金铜佛像,赠予皇家和达官显贵。这个时期,在京藏僧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并且逐渐成为养尊处优的拥有某种特权的官僚僧团阶层。
明中期开始,除了宫廷造金铜佛像,北京、山西等地一些大寺庙和富商、大地主等民间也召集工匠铸造铜佛像,当时的客观条件也允许铜佛像的批量铸造,那就是明代流通货币以银为主,不使用铜钱,所以铜材有比较多的富余。当然这时期民间佛像造型工艺等,比永宣宫廷金铜佛像要逊色不少。直到嘉靖时期开始,也就是进入明晚期,由于嘉靖皇帝只信奉道教,铸造藏传佛像才日渐衰微。
王世襄先生旧藏帕拉王朝双色铜释迦牟尼佛像
藏传佛教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也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遗产。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藏学研究的愈发重视,以藏传佛像为主的金铜佛像逐渐走俏国际艺术市场。2015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王世襄先生旧藏的一尊11世纪至12世纪帕拉王朝双色铜合铸释迦牟尼佛像,高只有12.5公分,但无论从工艺难度还是美学设计的角度都堪称绝世佳品,以1200万元起拍,经过34轮激烈竞价,最终拍出2600万元的天价,加上佣金2990万元成交。
本人收藏的这尊明代紫铜合金文殊菩萨像,高约18公分,保存完好,品相一流,是一尊典型的融合汉藏佛教风格的造像,应为明代早中期宫廷造像,或西藏地方大寺庙为明朝皇室贵族、大寺庙定制的佛像。所谓“紫铜合金”,即在贵重的紫铜原材料中还要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和宝石一起经过多次冶炼,从而使铜质色泽异常莹润,散发出珠光宝气。
此像头戴宝冠,头顶结高发髻(又称“顶严”),开脸端庄慈祥,面带微笑,眉眼细长,额头眉毛中间有“白毫相”,鼻梁高挺,嘴唇略小微翘,双耳下垂,耳侧缯带呈U字形翻卷,双耳下系圆环。左手持莲花茎,莲花延伸至左肩以上,莲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象征着无上智慧,右手持宝剑,表示能斩除一切烦恼和恶魔。
这尊文殊菩萨像肩宽腰细,躯体柔软,浑身饱满有力。特别是它的身体略向右倾,显现出身躯的婀娜和体态的动感。胸前饰有项链,下缀U字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双肩至腰间束飘带,双肩披大帔帛,手和足部有钏躅装饰。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优美,结跏端坐于双层束腰式莲花宝座上,细节刻画精致细腻,体现了永宣宫廷造像鲜明的艺术和工艺特点。
该莲花宝座造型典雅规范,莲花瓣周匝环绕,饱满有力,莲花瓣头部饰有立体感较强的卷草纹。更珍贵的是,莲座下有完好的原装藏,使其继续保有神秘的宗教灵性与加持法力。在敲击底部时只发出沉闷的声音,说明里面装满了圣物。封底盖中央部位刻有十字金刚杵图案,金刚杵中心还刻“阴阳鱼”图案,底封边缘均匀分布有七个剁刺封口,这些都是永宣宫廷造像的标志性特点。佛像收藏家都知道,现存明代宫廷金铜佛像十之八九已丢失封藏,大多遭到破坏,金铜佛像至今仍保存原封底原装藏十分难得,因而其收藏价值要翻上好几番。
紫铜合金文殊菩萨像莲花座底部
最后,简要总结一下明代金铜佛像的基本特征:头部较大,额头宽平,面相敦厚,方中有圆,多慈祥丰润,眉目细长,鼻梁高挺、薄唇微笑,耳大且垂,表情柔和又庄重,躯体结构匀称,造型端庄大方,四肢健壮,肌肉饱满。菩萨多戴宝冠,肩宽腰细,袒露上身,下着长裙,身姿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衣纹、装饰多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褶皱婉转自然。几乎所有造像皆配有束腰式仰覆莲花座,莲座造型规范,装饰讲究,上下基本呈垂直状,座壁满饰一周莲花瓣,莲瓣饱满有力。莲花座下皆有装藏,封底盖中央部位刻画十字金刚杵,固定封底盖的方法为剁刺法。采用传统失蜡法制造,铜质细密莹润,铸完后多鎏金,金质纯厚,黄中泛红,亮丽悦目,等等。从整体上看,造像多造型优美,材质优良,工艺精湛,流光溢彩,彰显出雍容华贵的皇家艺术气派。
在2023年,向神圣的文殊菩萨祈福,祝愿大家智慧通达,健康平安,生活幸福,万事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