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文化之巅——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大陆上的青铜时代文明,时间跨度从公元前1600至前1100年左右,其中心区域在希腊西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因为"荷马史诗"中最强盛的王国为迈锡尼,所以学者将其定名为"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400年前后的几十年间,迈锡尼逐渐取代了米诺斯的手工制品与风俗,成为爱琴海各地的主流。

希腊本土的宫殿大多建在易守难攻的制高点上,起初米诺斯人的宫殿没有围墙环绕,后来迈锡尼人认识到防卫的重要性,建立起环绕卫城的城墙。
这些石墙使用的石材极为庞大,后人认为它们是传说中的独眼巨人所建。


展览中的模拟狮子门模型
根据考古发现,尤其是线形文字B泥板文书的破译,人们逐渐了解到迈锡尼时代各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行政运作方式。
王国中权力最高的是国王,被称为"瓦纳克斯"。很多强邦都建立起有城墙保护的大型城堡,内有宫殿、神龛、作坊、居住区等设施,通过税收、征兵等手段控制着周围大片土地。
围绕在国王周围的社会可以划分为宫廷贵族、地方权贵和下层阶级三个等级,下层阶级包括农民、工匠、奴隶等。
战士享有特权,由国王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员也属于贵族阶层。
公元前14世纪初,迈锡尼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的宫殿并统治了克里特岛,取代了米诺斯文明的强势地位,见证了古希腊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
一个说希腊语的迈锡尼精英阶层在岛上崛起,并主宰了一个覆盖克里特各地的官僚行政体系。
迈锡尼文明是两种语言文化不同的人群相遇、融合的结果:一种是说希腊语的本土人,一种是说米诺斯语的克里特人。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受到"荷马史诗"所述内容的启发,在土耳其和希腊多地展开调查,发现了特洛伊遗址,对迈锡尼等地的遗址进行发掘,从此揭开了迈锡尼文明神秘的面纱。
1876年11月,施里曼在位于迈锡尼的城堡遗址内发现了墓葬群,被称为"墓圈",其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里埋葬着迈锡尼时代早期的统治者们。
随葬品包括大量的金银首饰、黄金面具、青铜武器、餐具和祭祀用品,以及用琥珀、青金石和彩陶制成的奢侈品。
这些发现说明迈锡尼贵族的财富和权力,证实迈锡尼城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阿伽门农金面具"复制品 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
面具生动地反映出逝者的面庞。施里曼认为面具的主人为阿伽门农,因此称之为"阿伽门农金面具",阿伽门农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见于《荷马史诗》。实际上,这个面具属于一位迈锡尼国王。
这件复制品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由瑞士艺术家埃米尔·吉勒龙制作。埃米尔·吉勒龙是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宫廷御用画家。他与妻子做了很多米诺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的文物复制品。
施里曼和希腊文物专家先后清理的6座大型墓葬,均为家族墓葬,年代定为希腊大陆中期青铜文化到晚期青铜文化二期A (公元前16世纪到前15世纪初)。







圆形昆虫牌饰







抛光陶双耳罐
迈锡尼人建造的宫殿也是祭祀仪式的中心,今天的人们在宫殿的祭祀场所中发现了大量祭祀用品和仪式器皿。
迈锡尼人的宗教从克里特岛和近东地区汲取了诸多因素。
据专家研究,他们信仰的主神可能叫做"波特尼娅"(意为"女主人"),这位神灵常与狮、羚羊或飞鸟等野生动物描绘在一起,表明她对自然的主宰力。
印章金戒指
印章戒指的图案描绘的是两名女性参加宗教活动的场景,她们高举双臂诚心祈祷,画面正中可能是一座神殿或祭坛。仪式或与收成和生育繁衍有关,可能是在祈祷丰收。

饰有宗教场景的印章金戒指
印章戒指的图案上部是一对公羊,下部则是一对公牛。每个公羊都位于一个特殊的结构框中,通常被称为"蛇框",被解释为米诺斯女神的象征,证明了该场景的宗教特性。
红玛瑙印章石
印章石上有一个女性形象,被称为波特尼娅或"百兽女主",两侧是两只用后腿站立的狮子。在波特尼娅上方升起的是代表神圣的蛇框图案,中间是一把双斧。
迈锡尼人崇拜的神灵也包括宙斯、赫拉、波塞冬、赫尔墨斯等,这些神灵后来被并入了奥林波斯主神之中。


迈锡尼时期的希腊人一项重要的文化成就是线形文字B的使用。
迈锡尼时代宫廷里的很多信息以这种文字形式记录下来。
线形文字B是希腊语的一种早期形态。
这些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迈锡尼时代职业分工、社会阶层、贸易以及商品生产制造的宝贵信息。
在希腊黑暗时代末期,塞浦路斯的希腊人仍在书写一种与线形文字B十分相近的文字。
在迈锡尼文字早已被人遗忘时,它的近亲"塞浦路斯音节文字"仍在黑暗时代乃至很久之后存在于塞浦路斯。
这两种古老的希腊语书写系统有一个共同的弊端:作为音节文字,它们给每一个音节都对应了一个文字符号(线形文字B文献中最早被识读的希腊语词组之一是由4个音节" ti - ri - po - de "组成的,意为"两个三脚凳"),但为了满足书写需求,你需要大约90种字符。学会用线形文字B或塞浦路斯音节文字来书写,意味着获得了一门专业的技能,然而识读这些文字仍需要大量的主观推断——你找个这方面的专家问一下就知道了。
迈锡尼人武器精良,军事组织先进,对他们在爱琴海附近的扩张和统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野猪牙头盔
野猪獠牙被缝在了皮革帽子的外面,形成了三行,中间被水平的皮革带子隔开。头盔底下一层为14颗獠牙,中间一层为13颗獠牙,顶部一层为10颗獠牙,顶部的獠牙已经被削成了更小的三角形。卷轴形的石膏纽扣为现代复制品,放在头盔顶上,以恢复原貌。
该头盔出土自位于斯帕塔的迈锡尼时期墓葬,从同一个墓中,还出土了动物牙骨制成的戴这种野猪牙头盔的雕刻武士头像。
克里特岛的迈锡尼人:
在今天干尼亚城镇的东部和东南部,人们发现了一个古代墓葬群。
墓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期米诺斯文化二期(公元前1450﹣前1400年)到晚期米诺斯文化三期 B (公元前1300﹣前1200年),共有近200座墓葬。
墓穴主要属于迈锡尼时期的建筑类型。其中早期的战士墓穴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文化晚期三期A1(约公元前1450﹣前1390年),表明当时存在着一种不同于米诺斯文明的军事贵族等级制度。墓主人都是单独埋葬的,身份主要是战士,陪葬有大量青铜武器。
公元前14世纪初,克诺索斯的宫殿被毁。在米诺斯文明的后王宫时期,迈锡尼人在克里特岛上扎根,取代了米诺斯文明的强势地位,克里特岛成为了迈锡尼世界的一部分。



在克里特岛西部,特别是在基多尼亚等地,迈锡尼文明的元素显得更突出。
自公元前1200年起,迈锡尼文明进入衰落期,直至公元前10世纪彻底消亡。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责作者自负,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