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明代各朝青花瓷纹饰和工艺鉴定要点!
瓷器鉴定学习—明代各朝青花瓷纹饰和工艺鉴定要点
洪武纹饰特征
1、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多呈螺丝状,而元代则为葫芦形。花瓣为麦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圆形,叶为葫芦状,花蕊呈网状或螺旋状。
2、缠枝菊大多使用扁菊纹。
3、牡丹纹,在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涂染,线内边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边”即“缺刻”现象。
4、莲瓣纹互借边线,瓣内画宝相团花或如意云头纹,是时代特征。
5、焦叶纹,中茎拔白;出现双层焦叶纹,双勾描绘的白描边框。
6、回纹,为正反二个一组,不同于元青花的同向回纹。
7、海涛纹的画法为“海水姜芽”。
8、五爪龙纹开始多见,龙身细长,爪为轮形,配之以“飘带如意云”和“品”字形云。
9、有摸印凸花的装饰。
10、民窑器心多书“福”“寿”。
11、外足壁上肯定没有弦纹。
洪武工艺特点
1、大部分器底无釉,均见明显的火石红,俗称“朱砂底”。
2、元代梅瓶均为“梯形口”,而洪武则为上下一致的“直口”,并稍稍翻唇。
3、除民窑粗瓷外,摈弃了元代斜削的习惯,底足齐平。
4、釉色以淡乳青色为主,少数灰青色,釉层薄亮,酷似青白釉,有开片,质精者口沿为酱色釉。
5、青花发色,大多呈淡灰色,没有铁绣斑。
6、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
永乐纹饰特征
1、饰层大量减少,层内布局由密变疏,有大量留白,显得舒展大方。
2、首次出现海水龙纹,摆脱了前朝细颈、长身的蛇形。龙身变肥,龙爪有力,龙发出现平直披发和竖发。
3、波动的线条造成推涌式浪潮,浪潮之间绘出拔白的浪花。
4、复式莲瓣纹,既有元代的分隔式,又有洪武的借线式。
5、器物的主题图案往往以缠枝四季花为主(梅花、牡丹、莲花、菊花),并以蕉叶、如意、回文、波涛、月华、忍冬、重十字纹为辅纹的花卉、瓜果为装饰图案,但也有少数花鸟鱼人物图案和少数龙凤纹的器物,不见了洪武盛行的扁菊为主题的纹饰。
永乐工艺特点
1、釉面肥厚、光润、细腻、干净,绝无桔皮纹,有肥亮感。釉色多数为白中泛青,但较之元代,清白度有所减弱。
2、青花有铁锈斑和晕散现象,后者宣德少见。
3、绘画多为双勾填色,由于填色工具是用小笔,色料往往填涂不匀,出现浓淡参差,深浅不同的色变现象。
4、除少数大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已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
5、器底削足的处理,彻底改变元代斜削的方法,一般为底足平削。
6、盘类等器物,出现极白的细砂底,抚摸时有极细腻的如糯米粉的感觉。
7、白釉器的口边和底角,釉薄处多白色和黄色,釉厚处呈水绿色。
8、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匀现象,薄处泛黄,厚处呈浆白色或稍闪青色,有的器开有细片纹。
9、外足根,开始出现一两道弦纹作为装饰,而洪武器绝无。
10、盘碗类的敞口器口沿极薄,以手抚摸有锋利感,而后仿器口沿则多圆润,不见棱角。这种器口特点是断定年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11、民窑碗盘类器物的底足处理有三种:施釉、刷釉、无釉。总的特征:①、足墙较高。②足壁较薄。③碗为挖足过肩,④盘为月亮底。
永乐器胎体有四种情况:
(1)厚胎:较之宣德、康熙器细润有余,坚硬不足,釉面洁白。
(2)薄胎:细腻,轻薄。
(3)松质浆胎:胎色微黄,烧结不足,底部开片较器身为重,以手弹之,胎声沙哑。
(4)脱胎。
宣德纹饰特征
1.飞翼龙、莲龙、衔花龙、团龙等新型龙纹,是青花纹样史上第一次出现,或广为使用。
2.龙形麒麟、龙形狮纹首次出现。
3.出现了比永乐波涛纹更长的长浪纹饰,出现了浪花密集式波涛纹。
4.双凤、狮球、波涛海兽是常见画面。
5.永乐少见的细描人物故事图,宣德器中已屡见不鲜。
6.团龙、团凤、各种团花纹开光纹和莲托八宝纹也是永乐少见,而多见于宣德器。
7.岁寒三友图、八宝图、竹石芭蕉、莲池水藻和梵文、阿拉伯文常见。
8.仍保留着青花和印花同置于一器。以洪武时为最多,永乐则很少发现,宣德亦极少。
9.仍保留元代开始的兰地白花手法。
宣德工艺特点
1、宣德瓷的釉面非常突出的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前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朦釉”,俗又谓之:“唾沫釉”。清仿宣器,多此云雾现象。
2、大器,足不施釉、露胎处多为“细砂底”,并有浅红色涂抹痕,且无旋痕,如有即为后仿。
3、中小器,足多施釉,但器身与器足釉面往往不一。有以下几种情况:
(1)白色洁润者,有桔皮纹,呈乳汁状。
(2)施釉不匀者,色泛浆白,于白釉中,隐隐显出一片黄色,俗称“鱼肚白”、“黄溢子”。
(3)青白色者,底部比器身稍亮。
(4)将胎开片者,呈牙黄色。
4、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翠青色或亮青色的积釉。
5、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
6、大器采用分段接合法,所以横向接合痕,清晰可见。而清代仿品则纵向接合,痕在两侧。
7、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1)苏料、(2)国产料、(3)混合料。国产精料已广泛使用。
8、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而非滚圆的“泥鳅背”。
9、盘类器削足非常特别,往往成“倒梯形”,很难用手抓起,后仿即易。
10、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
11、永宣的共同点是盘内壁与底的交接处,用手摸不甚圆滑,可感到有一圈微凹棱,俗称“月亮底”。
瓷器鉴定学习——明代各朝青花瓷纹饰和工艺鉴定要点
成化工艺特征
1、青料改用平等青,发色淡雅无锈斑。
2、改变永宣小笔着色的办法,而改用大笔一笔涂抹的上色法。
3、釉有两种:一为偏青、二为偏白,但均有羊脂白玉的色泽,用手抚摸有一种玉质的感觉。
4、无釉砂底有如饭烧焦的锅巴状物,俗称“米糊底”;“米糊底”是成化瓷极明显的特征。
5、“双边线特点”对鉴定极有参考价值。
6、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细白中闪米黄色;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粉色。
7、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窑的重要特征。
成化纹饰特点
官窑
(1)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故有“成化一件衣”之说法。
(2)花叶常作手掌状,花无阴面,叶无反侧,叶子多为齿边。
(3)花木有的绘根茎,但多数敷以地坡为衬。
(4)山石无凸凹感,作平铺的钥匙状。
(5)所绘蕉叶顶尖略圆,形象柔和,似若风吹飘动。
(6)莲池纹饰平行线方向排列,水草细长飘动。
(7)婴戏、高士、麒麟、秋葵、栀子花、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皆为此时常用的图案。
(8)受佛教影响,如长生莲、宝杵、梵文、八宝等纹饰,开始兴盛。
(9)团花和以松为主体的三友图案,为成化官窑首创。
(10)夔龙,成化称花式龙、香草龙,其特征为:鼻长如象,口衔莲花,尾如卷草,身有双翼,发为竖发。
(11)莲托八宝纹中的法轮上,已不见永、宣时火轮状外廓。轮内有留白梵文。
(12)海水龙纹少见,海水较宣德细腻,由左高右低的细弧线构成,汹涌感不足,并以小浪花取胜;宣德海水动感强烈,注意大浪花运用。
(13)云龙气势不及宣德,平视的龙月和有骨少肉的龙爪为典型的成化风格。
民窑
(1)画葡萄一类藤本植物,藤成弹簧状;花果带藤须。
(2)湖石画成螺旋状,石旁画对称的花草或三果树。
(3)以水浪为地的白描莲池纹,最具成化民窑特点。
(4)牡丹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状。
(5)圈足一般不用装饰,仅画两条蓝色弦纹。
(6)口沿常见边饰有:龟背纹、梵文。
(7)常见纹饰,还有香草龙、秋葵、三秋、花卉和莲池等。
(8)民窑青花瓷自成化始,屡见“大明年造”四字款。
(9)并蒂菊开始盛行。
(10)五瓣梅明显,均有细线勾蕊。民窑梅枝则多为双线,一线浓重,一线浅淡。
弘治纹饰特征
1、最为常见的纹饰是细柔如鸳鸯的仙鹤;莲(荷)塘游龙纹饰,目前仅见于弘治;向外四伸叶纹的花朵,以及梅竹、海螺、仕女等。
2、龙眼一般为平视,仿佛一副眼镜,故戏称弘治龙为“近视龙”。
3、弘治凤身体短粗,尾巴分叉。
4、仕女人物一般用弧线勾描,潇洒得意,细部忽略。
5、开始出现吉祥语(金玉满堂、长命福贵)。
6、弘治时所绘技或折技花,叶密而小;菊花—牡丹花叶,三笔画成“个”字形,还有伞状花头。
7、弘治梅枝多挺拔俊俏,梅兜画成弯弯的“锯条”形,以示苍老,梅枝梢上点缀月牙,叫“月影梅”。
8、螺纹一般留白,往往在水波之中,常缀以白莲,有行螺和静螺之分。
9、大云肩中常填以缠枝朵莲纹。
10、火石红鱼纹。
11、人物图布局空旷,人物较小,多一坐一立,在土堆之上。
弘治工艺特点
1、弘治器物釉面演变过程为:白中闪灰(早)——灰中闪青(中)——青亮(晚)。
2、底部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的更为柔和秀逸。
4、青花色泽一般为青中偏淡。
5、底部闪青色,是与成化瓷的重要区别之一。正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底部闪青色,这种现象在弘治已经开始。
6、器物底足与器身的釉色不如典型成化器那样一致,而有差别。
7、器物底足较短,无高底足的器物。
8、盘类塌底现象为明代盘类中最典型,盘心一定下凹。
9、款中的“治”字的水傍三点,绝大多数均低于“台”字,民窑中有“壬子年造”方款,“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及银锭图案款。
10、聚釉处闪淡淡的青色,而成化则显微微淡红色。
11、造型创新品种为“孔明碗”。
正德纹饰特征
1、龙纹出现在各种器物上,是明代最普遍的。
①正德穿花龙纹,其花卉纤细工整,装饰得最茂盛丰满,花大叶小,叶瓣呈锯齿形,花朵先勾勒出轮廓,再涂淡淡的青料,这是正德独有的风格。
②龙爪与成弘有较大区别,一般成三角小旗状,戏称为“三旗爪龙”。
③翼龙的翅膀如蝙蝠,鳞为网格状,有弘治遗风,身躯更短。(应龙)
④龙头像鳄鱼头,身躯较长,显得凶猛矫健。
2、受伊教影响,多以阿文、波斯文作图案装饰。
3、灵芝纹作为边饰或局部装饰被广泛使用,特别是灵芝上下饰有四、五个花叶片,为前朝所无。
4、如意头纹,完全似如意的头部,常用作边饰。
5、常见月影植物纹,点状水波纹。
6、海马纹,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海马腾跃于波涛之中,或昂首向前,或回首顾盼。
7、狮子纹,也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变形狮子戏球,狮子周围配以云火球,并围以绸带。
8、正德人物纹周围,喜用卷云纹和灵芝云纹,与“空白期”风格近似,其特点是花繁密,叶细琐,人物潇洒豪放。仕女形象纤细文雅,婴儿后脑略大。
9、正德云纹用双细勾描,变化繁杂,细部精巧,外形略似蝙蝠,故称“蝙蝠云”。
10、舞蝶状大叶牡丹花,流行于正德。
11、乳虎、树下读书老人、树下奏乐仕女等主题纹饰,始见于正德民窑。
12、还有一些道教纹饰,如八仙、八宝、鹤鹿和方胜;这在正德并不多见,但为嘉、万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正德工艺特点
1、胎质厚重,工艺粗糙,正处于明瓷由细致、轻薄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2、早期用“平等青”,呈现青色淡雅、青中闪灰的色泽。
中期用“石子青”,色泽滞重,灰暗无光,呈色青中泛灰,有晕散现象。
晚期用“回青”。色泽浓重,艳丽而散晕,色青微闪紫红色。
3、大器物增多,逐步改变成弘盛烧小器和以盘碗为主的单调风格,圆润器型向多方、多角、多棱方向发展,器多带器座。
4、绣墩、花觚、山形笔架、银锭式多层盒、宫碗、出戟瓶、花插、八方罐和插屏为正德创新器物。
5、出现伪造、仿造前朝款识,明代仿古赝作之风,由此开先河。
6、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的手法,纹饰大多粗率豪放。
7、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特征之一。而民窑器底多为浆白釉。
8、器物口沿部釉厚处,特别呈青色。
嘉靖纹饰特征
1、正面龙此时出现,最大特点是宽距龙爪。
2、长颈凤,是与成化的主要区别。
3、以羊为题的“三羊开泰图”首次出现。
4、鱼藻纹使用普遍,鱼体肥大。
5、正德时有的缨络纹,此时大量使用。
6、充满了道教色彩的题材:如八仙、八卦、八宝、如意、云鹤、老子讲经等。
7、婴戏图小孩后脑勺开始变大,穿深色长袍,头上画三撮小发。
8、“花捧真言”和字形图案为嘉靖首创。
9、受明代织锦、漆器工艺的特点,出现团福、团寿、花托字、龙托字或锦地开光字等。
10、石兔纹始见。
11、锦地开窗边饰图案日益增多。
12、民窑开始出现堂名款和窗棂款白兔等花样款。
13、蕉叶纹与宣德时最大的不同是叶脉为直线,而宣德是弧线。
14、明代青花瓷画风的演变规律一般发展是从繁复到疏朗,又从疏朗向着繁复发展,嘉靖画风正趋向富丽繁复。构图繁密,用色浓重,笔法细硬。
嘉靖工艺特点
1、胎体面貌,是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并而有之。
2、胎釉为明代釉中最厚,称为“亮青釉”。施釉不均而显波浪状,抚摸时有凹凸不平感觉。常在器口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特征。
3、由于使用配比正确的回青料,青花发色既不同于成化的浅淡,又不同于正德的浓灰,而是蓝中微泛紫红的浓艳色彩,即“幽青可爱”。如配比不当,即呈色不一。
4、器物的透明釉一般均为灰青色,而底釉却都为亮青釉,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标志。
5、胎釉交接处,一般都有一根橙黄线。
6、大器接痕明显,盘类底心下凹现象普遍。
7、圆器的圈足自上而下向内收敛,形成倒梯形,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起。
8、有些碗盘里心向上凸起,,称作“馒头底”,自嘉靖始。
9、鹰纹和青蛙纹嘉靖出现,但极少见。
10、云纹器物不多,但造型夸张,主体如花瓣,云脚如鸟头。
万历纹饰特征
1、最突出的是镂孔透雕与塑雕。
2、最有特色的是青花淡描、铁线描和勾筋淡水点染的绘画技法。
3、最常用的是开光图案。
4、涂色草率,往往超出轮廓线。
5、大头麒麟、大头狮、大头人物。
万历工艺特点
1、早期用回青料,呈色蓝中泛紫;中期用回青加石青,呈色蓝中泛灰,发色渐浅;34年后用浙江料,呈色蓝色灰暗,有晕散;末期更加浅淡。
2、瓷土淘洗不精,胎质较粗松,胎体粗糙厚重,修胎不规整,底足多为平底无釉,胎骨有火石红和铁锈斑点,除有显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
3、釉面早期有玻璃质感。中期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多为淡青色。釉层稀薄,常有漏釉,所谓“贴骨釉”。无论何种釉,施釉都不均匀,厚薄不一,聚釉处多在脚、底足和口沿处,抚摸后给人以不平感觉。
4、青花五彩有用旧器加彩的方法作伪。
天启纹饰特征
1、道教色彩画面明显减少,较多出现了扇面纹、皮球花纹等日本风格。
2、文人画和版刻家合作的各种画谱,对纹饰影响巨大。
3、寓意人物图较为常见,市俗人物图(如渔翁、樵夫、牧童)最具特色。
4、山石的外沿以内凹弧线勾成,俗称“花瓣边”。
5、轮廓线内信笔渲染为天启特征。
6、马纹中排列细密的鬃毛呈平行线,是其特征。
7、“命”字等为天启典型。
天启工艺特点
1、胎质一般都粗糙,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有万历遗风。
2、釉以白中泛青为主,也有发灰的。釉层稀薄,亮青程度明显减弱。
3、青花呈色有四种,其中晕散和黑灰色的与纤细轻淡色调相差悬殊。
4、器足较短浅,多见辐射状跳刀痕,有的底心留有小乳突,足跟作成尖锋状,修足粗糙,常有粘砂、不施釉现象。
5、首创了山石皴染分水法,到康熙纯熟。
6、琢器的纹饰和底款上都凸地一层若如堆脂的釉。好似画好青花,通体挂釉后,再在纹饰和底款上加涂一层釉所致。
崇祯纹饰特征
1、正面龙形,已变得披头散发,老态龙钟。
2、崇祯后期始至顺治末,配合画面的题字,多见用隶体书写。
3、括号云纹,画意生动,左右飘浮。
4、子母蕉增肥,顶端成弧线,与天启偏尖瘦有别。芭蕉树较为写实常见。
5、兰花叶片细长而尖,有花朵,构图疏朗,绘画得余意,均一笔点划而成。
6、指纹般水浪。
7、青花点日。
8、条状柳丝。
9、梅花状衣服。
10、地皮景中的鱼鳞状秋草。
11、总的讲,崇祯纹的特点是:①前期常见的缠枝花卉极为少见。②青花分水枝法日渐成熟。
12、崇祯纹饰以人物图居多,其次是动物、植物。人物图中多为婴戏,仕女、神话人物;动物以麒麟最为常见;植物中以兰草最具特色。
崇祯工艺特点
1、胎体粗糙,器底有粘砂、跳刀痕。
2、釉色青灰少光泽。
3、青花发色蓝中泛灰,但外销瓷发色明快。
4、器口普遍加酱黄色釉.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和图片转自网络,观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