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文物鉴定的唯一出路:只有这一条
最近几年,关于用那种鉴定方式来准确鉴定文物的争论持续了很多年,文物体制内的考古派、博物馆派、学院派等各派各说各有理,此起彼伏,你仿唱罢,我方登场。体制外的民间派别如电视明星专家派、收藏协会派、实战收藏研究派、国宝帮派、普通收藏爱好等分歧也很大。
主要争论点是:收藏理念、传统理论眼学、传统实践综合学、科技手段鉴定学、微观老化痕迹鉴定学。有人说是鉴定权威之争,是话语权之争,更是经济利益争。但这样的结论很不准确,我们要知道的是上述鉴定方法之中,那一种手段是最有效和最比较接近准确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谈文物有效鉴定方法的发展趋势,否则都是空谈。
适合收藏民众的文物鉴定是传统实践眼学派,很简单的道理,全方位了解了文物的多样性和出土坑口的各种特性,加上对各种层级仿品的对比研究,才会准确的鉴定文物。这也是传统实践眼学鉴定方法之所以实用的科学性。当然,单纯只推崇传统实践眼学鉴定方法,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发色法律纠纷和文物犯罪定案量刑就会遇到尴尬。法律是讲实实在在证据的,具体要落到数据和物证对比上。传统实践眼学鉴定方法在法律应用方面,根据文物法规定:三个文物鉴定专家认可一件文物的真伪才可以作为依据。而我们要说的是“传统实践眼学鉴定方法”仍然不排除有文物专家的人为因素。那么怎样才能万无一失的确定一件文物真假呢?无疑是文物综合鉴定方法,即:传统实践眼学方法+科技检测法+微观老化痕迹方法。这也是今后文物鉴定发展的趋势。
随着网络电子科技的发展,为了缩短鉴定者的距离和时间,文物鉴定可以是实物面对面的鉴定,也可以通过网络高清晰电子图片来鉴定。现在流行网络文物交流和鉴定,可以是电子图片,也可以是高清远程视频。这种便捷而安全的方式是好的,但所上的标本还是实物一定要高清全面,比如文物的整体图、正面图、背面图、地足图、顶图、器内图,局部图、微观图、断面图(针对残器标本)等尽可能全面,还有室内灯光、自然光、闪光灯三中拍摄环境下的图片对比。这样才能看的仔细全面,才能准确的做出鉴定。
无论是实物还是网络电子图片文物,我们首先传统实践眼学鉴定必须过关,再用微观老化痕迹原理进行检验,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碳14测定、热释光测定、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对传统实践眼学鉴定过的文物进行验证。如果都通过,那这就是可以确认无误的藏品了。值得注意的是,首先传统实践眼学方法鉴定的文物得过关,如果是一眼新的“大瞎活”器物,传统实践眼学这一关都过不了,微观痕迹老化十有八九是过不了、机检测就更就无意义了。这是因为仿家可以对高精仿品文物完全可以利用手段来针对科技检测仪做假,使之在胎料配比、釉料、釉彩成分等符合或者接近检测依据范围。国家一些机构的文物科技实验检测合格的文物,在行里并不认可,甚至被嘲笑连低级仿品都达不到。说明检测仪器操作的人员不懂传统实践眼学鉴定文物,更不懂高仿文物原料经销商按照要求配料的事实。明明一眼假的仿品被检测成到代真品文物,就不足为奇了。
正经的文物收藏圈子流行一句名言:真品往往是一眼货。实在看不“死”的文物或者保险起见,才利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传统实践眼学鉴定结果的印证。由于微观老化痕迹鉴定方法还在实验阶段,在正经的行里还很陌生。一般情况下正经的行里和圈子里都信奉“眼力”,不到万不得已是不用科技仪器检测的。
这就好比简单感冒社区医院买感冒药就可以解决,何必要去做全面的CT、血常规等等一系列检查后再开药治病呢?器物在开门但有异议的情况下,需要综合判断是必要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瓷器鉴定今后发展的唯一方向,因为这牵扯到将来法律采信证据的实质问题。现在之所以乱,法律无法最终采信有效的证据,主要的是现在鉴定界真正具备传统鉴别传世、出土瓷器(标本)的能力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为什么不具备?就因为不象一些藏家、去一线采集真正出土的标本实物,去研究真正出土的标本特征,去真正到高仿一线了解做旧的高仿品,以及去对比它们的各自特征。所以这些所谓的专家遇到疑是出土的高仿品,只能凭感觉、凭故事在鉴定,遇到问题交给机器检测,机器检测人为的因素很大,所以才有今天的混乱局面。
如果一个资深藏家或真正的鉴定家,不具备起码的传统实践眼学,不以标本作为基础,不以正确的实践作为基础,就会发生收藏满屋子的做旧赝品。更会发生拿去52件(实际是高仿)瓷器到检测中心,有48件元素符合较好的笑话。如果传统实践的真正眼学放在首位,微观老化痕迹配合鉴定,还会发生这样的笑话吗?这充分说明他们根本不具备传统实践眼学的能力。任何事不要单一的、很极端的看待问题,要综合全面的去看。多参考一个很科学的鉴定途径或有效的方法总是好的,不要唯我独尊,老子就是天下权威第一,这样风险会更大。
不管怎样说,微观老化痕迹学是传鉴别统演变到文物而来的一门新学科,但它是在我们传统眼学鉴别文物的基础上,借用微观放大进行观察器物老化特征分析的。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微观老化痕迹的鉴定范围很广,包括:青铜器、漆器、木器、古陶瓷、玉器、字画等等门类。很多人一提微观就马上想到看气泡,其实这种单纯的看气泡的鉴定方法,除自然老化变色泡和破气泡有参考价值而外,气泡的大小、疏密、气泡的界限等并无什么可参考的价值。不要动不动就先拿一个单纯的气泡图片来说问题,这样的微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要研究微观是观察物品经历漫长岁月侵蚀留下的老化痕迹特征(刘志成老师主要研究这一体系),并不是拿个双管放大镜,去看气泡的大小或疏密分布,这只能给整个微观老化痕迹的鉴定体系带来误解。
一个成熟而有独到见解的文物鉴定家,首先具备传统实践(标本为基础)的基本功,这不光是首先甄别真赝品的问题,关键还有艺术价值、文化断代、文化含量等一系列的问题。现在我国很多科研院所之所以频频出现问题,就是这些科技研究人员不具备传统实践的功夫。单一的搞科研,最后闹了很多笑话,甚至成了阻碍文物科技研究的绊脚石。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曹教授他们就很早认识到这些弊端,非常注重传统实践与科技研究相结合的思路,这是令人欣慰的。现在司法部准备批准成立这种综合鉴定的机构,可以作为法律依据的科研单位,据说他们很注重传统实践眼学与微观痕迹老化科学相结合的原则,并以机器(元素)检测为科研辅助。大力发掘故宫博物院和民间的传统实践实力派专家。这说明他们都把传统实践纳入到最重要的位置。这里要说明的是,传统眼学与传统实践眼学并是不一样的,传统眼学多是以书本知识为主,闭门造车基本接触不了一线出土标本和高仿市场,后者才是我们尊崇的,也就是理论加实践的传统,而不是光理论不去实践的传统。
传统实践眼学、微观老化痕迹学、科研设备检测学科三者本身就应该相互印证。三者联合鉴定,其实并不矛盾,只是他们之间有先后次序的问题。如果倒置就会出现现在普遍存在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认识不到,将给文物鉴定带来深重的灾难。当然我在这里说的不全对,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和深入。作为民间收藏,如果是大开门一眼就认定的器物,传统实践眼学就能解决问题,省去后几项科研不必要的麻烦,何乐而不为呢?如果需要作为法律依据的采信标准,后两项必须要做的。否则法官无法采信较为科学的依据来最终定案。
由此看来,文物鉴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寻找科学有效、准确无误、证据确凿的综合鉴定方法,才是走出各方质疑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