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收藏江湖的水啊,谁的泪……

来源:燕赵都市报 编辑:admin 时间:2020-02-05
导读: 爱惜专业名声的专家,如今已经被这些活动搞得如惊弓之鸟,生受不起。他们担心一旦误入江湖圈套,不仅有损专业声誉,更严重的是可能会误导公众和市场,给造假骗人者做了帮凶。 老教授将视为珍宝的收藏品捐赠给大学博物馆,不料却引起轩然大波,让自己和学校都
爱惜专业名声的专家,如今已经被这些活动搞得如惊弓之鸟,生受不起。他们担心一旦误入江湖圈套,不仅有损专业声誉,更严重的是可能会误导公众和市场,给造假骗人者做了帮凶。

老教授将视为珍宝的收藏品捐赠给大学博物馆,不料却引起轩然大波,让自己和学校都陷入舆论漩涡,至今没有脱身——上周,由重庆大学博物馆开馆,却被网友挑出众多藏品为“赝品”的新闻事件,让我们一窥文物收藏这片天地里的不少秘辛。

有人说,捐赠总归是好事,无需太过苛刻,其实那是不了解这里面的诸多弯弯绕绕,不明白为何有些人总盯着这些“好事”,又是如何翻云覆雨,把为社会做好事变成给自己贴金装、开利益私渠的。咱不说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关注的热点,单就表一表笔者身边听来的一点江湖故事。

1/

不敢说话的老专家

现在主动或被动出现在收藏市场鉴定环节的专家不少,这里面,既有文物系统、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拍卖行的专业人士,也有其他如在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甚至社会活动等方面有点名气的人物。他们都有可能被拉来站台,并戴上一顶“鉴定专家”的高帽。

其实,收藏鉴定是一个非常专业化、门槛相当高的工作。即使许多从事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也未必精于此道,更别提能在多个收藏品类上都成为鉴定专家了。这个道理本来很简单,却为何那么多所谓“收藏家”“博物馆”视而不见?无非是因为:真正的专家不好请;请到了,人家也不愿、不会信口开河,随意论断;他们一旦开口,那意见也许不如邀请者所愿的那么中听。

笔者的一位长辈曾在文物系统工作多年,有段时间他就经常接到类似的“鉴定邀约”。不过,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都避之不及,甚至给亲友定下了“不做鉴定”的规矩。他说的话很实在:“我们一辈子做田野考古工作,见得都是真东西,没见过假的,如何对比?况且我了解过,现在文物贩子、造假高手,手段和技术都高明得很,有些东西做出来,比真的还像真的。人家一邀请,你就随便看看,有时候隔着玻璃,甚至就是个照片,你就敢断是真是假?谁有那个水平?”

专家不敢“鉴定”,于是许多人动了歪脑筋——请不来的就哄来,比如以学术研讨、参观交流、庆典观礼等理由邀请,不提“鉴定”,只让一堆名人拍照、题词、签名,横竖在照片上你看不出专家说过什么,哪怕他当时正对着藏品纳闷:“这是个什么玩意?”

爱惜专业名声的专家,如今已经被这些活动搞得如惊弓之鸟,生受不起。他们担心一旦误入江湖圈套,不仅有损专业声誉,更严重的是可能会误导公众和市场,给造假者做了帮凶。学术界和许多专业人士,对近些年大热的鉴藏类节目已经有很多批评,如今面对“博物馆热”,他们的担心又比对“收藏热”更多了一层,因为收藏主要涉及交易双方的利害,而博物馆失去鉴定的严肃性,会对不特定观众产生难以估量的恶劣影响。

2/

特爱捐赠的收藏家

至于为什么在鉴定不易的情况下,仍有人热衷于“建馆”,热衷于“捐赠”,这其实也埋伏着很深的利益线索。

笔者的这位长辈也曾接到南方一家博物馆邀请,且表示有重量级收藏家“向本馆捐赠一批珍贵文物”,请他去开阔眼界。老人没去,后来果然在新闻里看见这家博物馆在文博界引起了一些争议,起因正是这批“捐赠文物”。

这些年,不断有“重量级收藏家”冒出来,而且经常见到他们大手笔“捐赠”。有的所谓“博物馆”——当然经常是未经文物部门审核批准的“民间博物馆”——完全是靠一位或几位收藏家“捐”出来的。在赞美他们的华丽辞藻中,你经常见到诸如:改写了什么什么、震撼了什么什么、开创了什么什么的说法。

但是,历史哪有那么容易改写和开创的?如果这些“捐赠重器”,真的珍贵如斯,为文化计、为研究计,懂行的收藏家们为何不寻求向更有研究和保护文物能力的、社会影响更大的、文化传播效果更好的国内公立博物馆捐赠呢?要知道,这些博物馆近些年已经建立了畅通和规范的接受捐赠通道啊。是不愿捐,不能捐,还是捐了人家不接受,不接受的理由又是什么,这里面很值得玩味。

有一次,笔者偶尔看到一本精美考究的个人收藏图集,据说是收藏圈内颇有名气的某海外藏家的藏品集。书中“文物”时代之全,品相之美,就和这本贵气十足的书毫不逊色于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图集一样,简直可以媲美故宫里的国宝。但可惜,专家看过都明白,那里面绝大多数是赝品,尽管其中不少特意标注了“捐献给某某博物馆”等字样——这博物馆当然是你听都没听过、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过的地方。

但妙的是,越是“捐赠”动静大的收藏家,其“地位”似乎越容易得到某种抬升,他的其他藏品似乎也得到某种背书——看,人家的藏品都被某某博物馆收藏了,有多少多少专家鉴定过,那他现在卖的还能假吗?

高晓松在重庆大学博物馆风波后,发了一条微博,讲自己曾陪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参观一位“艺术大师”的收藏,“大师”藏品动辄夏商周,言必“故宫国博差远了”,法国前总理阵阵惊叹,翻译满脸虚汗,高晓松则连和“大师”合影都不敢,借口上厕所溜之大吉。明白人早就看清状况,演戏的却绝非只求个自得其乐。个中缘由,客官自去思量,我只希望:文物热也好,收藏热也好,博物馆热亦好,就是这几件事加起来,热上加热,别把中国传统文化这所精美的房子烤着了。

( 燕赵都市报 鲁西西)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