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认购新资产,国家出手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政策催动产业升级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2-07-05
导读:
1、艺术品正在成为一种新资产 精神消费是消费文化艺术,但是我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国人的文化消费实际上是从最低端的百姓通俗娱乐型的东西慢慢发展起来的。大家所关注的那些流行的文化消费方式,包括卡拉OK,包括动漫,它不是我们追求的最好的文化消费,它是
精神消费是消费文化艺术,但是我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国人的文化消费实际上是从最低端的百姓通俗娱乐型的东西慢慢发展起来的。大家所关注的那些流行的文化消费方式,包括卡拉OK,包括动漫,它不是我们追求的最好的文化消费,它是普及性的,常态化的。现在我们要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文化消费。
艺术品变成我们精神消费的一个标杆。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它只能通过交换来体现它的劳动价值。它没有办法通过其他的方式,所以我们看到过去的艺术品都是在画廊、古玩城、拍卖行,来体现它的价值。你只要想获得资金获得钱的时候,你只能把它卖掉,没有别的方式。
要关注艺术品作为一种新的资产。未来中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艺术品资产的存量,因为有几千年的文明沉淀,也有上千万艺术工作者的创造。还有很多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工业遗产也需要盘活。我们还有很多的文化载体,需要我们大家对它建立新的认知。
由于艺术品是一种高度凝结文化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很丰富,也形成了很多文化IP。这个表外资产,保守的估计有三十到五十万亿。所以我们看艺术品市场,为什么要用金融去研究它,就是因为这个体量非常大,需要金融来参与。
我们都说艺术品收藏就是少数人的游戏,对我们每一个人好像关系不大。这个判断我们要把它颠覆,艺术品这个表外资产在今天是一个堰塞湖,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已经货币化了,只有我们的艺术品没有货币化。未来艺术品要盘活,要货币化,要变成资产,这是一个庞大的势能。
十九大提出了人民美好生活这么一个概念,我们要从物质消费的数量转型成精神消费的品质。
追求品质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的一个新选择。所以叫新生活,不再像我们过去追求的这种简单的物质追求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生存了,那就要追寻生命的意义。文化艺术自然而然就成为我们的常态生活。
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了新的审美要求,这个新的审美要求带来了一种经济的发展。比如我们现在喝牛奶,有早餐奶、午餐奶、晚餐奶,有很多细化的需求去研究。我们需要买到新的故事。人们不再追求简单的一种食品,而是追求食品背后的情感消费。所以讲精神消费讲美好生活的时候,我们发现所有的东西都跟每个人的消费升级有关系。要满足这个大消费升级,各种产业都要进化。
这个产业升级,在其他的国家其他的领域,很早就已经发生了。日本做啤酒的,它也有艺术馆。韩国的LG、三星,都有自己的美术馆,都有他们的艺术方面机构在做相应的工作。所以我们看这个文化艺术+的时候,实际上谈的是产业升级,谈的是产业未来要很好的艺术化。因为只有产业增加了文化艺术的内容,我们才有更多的愿望去消费它。因为对我们来讲,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了。之所以不断买生活用品,买了以后很多在家里没什么用,就因为它是一种新的内容。它的造型、颜色、设计、人文,各个方面的理念,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找到个性的魅力找到生活情感。
我们看到虹桥火车站和浦东机场,都有了相应的艺术陈设,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扫个二维码就可以买了。这在过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传统的交通运输业跟高雅的艺术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它就是把这种公共空间和密集的人流之间,在这个匆忙的商务和旅途当中,给人们带来一种审美,带来一种艺术消费,这就是交通业的变化。
我们也看到数字艺术和艺术品网络营销,给我们带来很多便捷。大家现在可以通过谷歌做的数字博物馆、手机博物馆,不用去实地,也可以通过高清的数字图片,无死角的来看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数字版权,预约3D打印,获得一些你平时可能触摸不到的珍贵的艺术品。
上海的K11,上海最早的商业地产引入莫奈展,短短三个多月有上百万人参访,光卖票就上亿。过去人们天天逛的商业空间,突然增加了一个艺术的个性和内容,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它。商业和文化之间,有一个良性的生态。这种生态目前在中国发展的速度会非常快。
艺术金融,不仅仅是艺术品的买卖,还是创意产业。艺术衍生品也让人人都可以拥有艺术品。不再会像过去一样,只有身价多少才会去买艺术品。
西方人做艺术的衍生品的时候,非常的讲究,不是像我们一样,高端的东西当低端的卖,大家觉得我做的是高大上的生意,但是实际上你真的是没有尊重它的价值。我们都是靠量取胜,没有在质上去取胜。
中国虽然有了艺术投资,但是没有发展起来。艺术消费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其他的消费都有了,但是艺术消费,现在我们看到的还是非常有限的,也还是起步的阶段。
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艺术消费来讲有很多特点:中产阶级的崛起,精神消费的补涨。中国未来是一个橄榄型社会,中产阶级的体量会越来越大,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毕生都在奋斗,有一定的财富自由,对艺术消费的张力是最大的。
从趋势上来讲,艺术品消费未来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艺术品作为一种消费进入到各个场景的时候,要推动城市转型,就是让艺术更多地融入到我们的商业空间、社区公共空间,户外公共空间,包括我们的工业生产里面。未来的工业也在通过审美转型。
现在的交易场景也越来越多了,除了我们熟悉的画廊、画店、拍卖,艺术博览会成为一个亮点。去年全球的博览会已经成为行业的翘楚。去年全球有266个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时尚赶集的地方,不仅仅是一个艺术的盛会,也是人们时尚生活的一个部分。
上海几个博览会,现在吸引的人群,预展都是人满为患。大家拖家带口,推着婴儿车都来了。它已经不像我们所理解的,有知识的人去欣赏,专业人士去欣赏,而是已经会变成一种生活场景。这些艺术展有很高的成交量。
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我们可以下单去买艺术品。现在很多的年轻艺术家也开始在电商上购买艺术品。
未来艺术品租赁也会给大家带来新的机遇,降低了门槛,不再用去买了,你可以去租,这样的话我们过生日的时候,租个向日葵回来,也挺好。艺术品出借和租赁,在全世界来讲都是一种常态化的。但在中国,它是一种比较新的事物。
未来,博览会和画廊会成为交易的主流,因为去年巴塞尔的报告,全球大概成交是637亿美金,画廊业大概是占到了337亿美金。拍卖行业的话,大概占到了286亿美金。所以你看,它的画廊成交还是比重比较高的。而画廊在西方来讲,它就是一个金手指行业,它是跟艺术家一起成长,它在培育艺术家。跟中国的画廊截然相反。
未来金融向什么方向发展?它只能向文化金融和艺术金融发展。因为只有这两个才是它需要追求的,因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品质,要求独特的服务。
文化金融和艺术金融,体现得越来越专业化、金融化。全球的艺术市场增长速度非常快,现在每年600多亿,美国占37%,中国24%。前几年中国一跃曾经达到33%,这个比重非常高。过去艺术市场,全球报告只有23家机构,现在一下子增加到54家,构成了全球市场,但是主要还是美国、中国、英国这三个国家。它的全球化也让我们看到,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现在很多不发达国家成为热点,比如东南亚艺术市场也非常热,非洲的艺术、拉美的艺术、亚洲的艺术,逐渐成为市场热点,而不再是过去的欧洲的一些主流国家和美国的一些主流艺术家。
公共艺术机构现在真的是需要去吸引年轻人,要做出很多的文创,做出很多炫的科技,用这些互动的艺术吸引大家参与。最近有一个微信大家都在传,文物戏精,尽管很low也没有办法,你不能接地气,一接地气就全是脚气。我们的高雅文化高雅不起来,只能很低俗了,受众群体还需要慢慢培养。
AR、VR的诞生也是为我们参与艺术、互动艺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现在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在博物馆或者在其他的地方感受这些东西。
艺术品作为资产的好处是什么?艺术品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如何对它进行资产配置来抗拒风险。可以像房子一样抵押贷款,能随时获得现金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再去求画廊和拍卖行,我不需要卖掉它,只要能获得流动资金就可以了。所以艺术品作为资产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到金融机构来抵押,来信托,通过金融托管、资管的方式来获得资金。这未来是一个大的方向。
要建立中国在精神消费领域核心资产定价权,参与全球竞争。我们中国人现在走到哪都看价格标签,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好还是坏。但是到我们下一代,可能我们连自己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忘记了。为什么?可能在西方的强势金融之下,最后这个定价权在它手上,你认为好的价钱很便宜,你认为不好的它的价钱很贵。这样的话会误导我们的后代,大家慢慢地丧失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所以话语权很重要。
现在针对大众的艺术素质教育太少了,现在我们的博物馆、美术馆并不知道我们想了解什么,动不动一谈就是几千年文明,都是很大的概念和题目。另外大家跟艺术接触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深度,没有互动。而且我们更多的还有一种就是电视媒体式的,反而成为一个主流。我们不是看这个人有文化,而是看他有名气。
对美学的认知,对文化的认知,实际上是跨界的。就是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缺失的年代,我们现在要补这一课,我们没办法去从头补,只能把我们固化在大脑里的这个围墙打掉。我们来做一个综合的人、多元的人。
责任编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