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件馆藏传世精品,一部直观的元代玉器史!
玉质青白色,温润光洁。玉璧两面纹饰相同,内外沿各有弦纹一周。镂雕一展翅飞舞的丹凤,旁边为缠枝牡丹,花团似锦,有富贵之意。凤为细长眼,口衔一长飘带,系一钱形结。
凤穿牡丹纹玉璧 元代
直径9.7、厚0.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螭龙纹玉环 元代
长7.6、宽5.8、厚1.4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黑斑。椭圆形,中有椭圆形孔,环上浮雕螭龙,口含灵芝。
玉册 元代
长14.12、宽8.97、厚0.7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质青色。扁平长方形,顶端微弧,两侧对称分布八个圆孔,顶端中央处有一圆孔。正面近右侧竖行楷书“皇后升”。
人物纹玉帽顶 元代
高3.6、宽3.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圆雕。炉顶主题纹饰为寿星、荷莲、鹭鸶,寓意长寿。寿星直立,手持一拐杖,衣纹流畅,五官刻画细致;一只鹭鸶在其旁边回首瞭望,身上羽毛采用阴刻线有序地雕刻出来。底面微凹,有三组穿孔。此器雕刻手法独特,集圆雕、透雕、平雕为一体,并留有明显的管钻痕迹,为元代所特有。
莲鹭纹玉帽顶 元代
长3.9、宽3、厚3.1厘米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斑。圆体馒头状,底为平面,上端弧凸,通体采用多重镂空技法,雕琢茂盛的荷花丛,鹭鸶漫步其中,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承袭金代的春水玉。这类玉器本是元代官服中的帽顶,至明代,服饰体制改变,于是用作炉顶。
莲鹭纹玉帽顶 元代
高6.4、宽6.2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洁白莹润。圆雕。主题纹为鹭鸶与荷莲。利用淡黄玉皮色巧作叶面、叶茎,鹭鸶回首刻画生动,羽毛简洁精美,卷曲长叶相互衔接,整体的工艺手法粗中有细,为元代风格的作品。底部有两组穿孔。
鹤鹿人物纹玉帽顶 元代
长4.6、宽3.9、高4.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整器呈半圆纽形,镂雕。一面三人,中间有一个三腿圆形案几,旁一人抚琴,两人站立。另一面则镂雕鹤鹿灵芝,松枝仙草。整器生机盎然,似人间仙境。元代这种玉帽顶多呈馒头状,下部为或圆或椭圆的底盘,底中间是成对的直穿孔或象鼻穿。器物的总体风格是仿生型,多雕刻山石、树木、花鸟、人物、春水、秋山乃至蟠伏的龙身式样。
龙穿花纹玉帽顶 元代
高6.1、宽5.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龙穿花为玉雕作品传统纹样,龙首上昂,眼突起,角翻卷上弯并有三钩形脊,五爪,龙身藏在花丛中。花丛采用深打洼工艺,使花茎、叶面、花朵更显立体感。底部微凹,有两组穿孔。工匠利用玉石的皮色,巧雕叶面、花朵,其工艺技法独到,多层透雕、圆雕、平雕结合,为元代典型作品之一。
龙凤纹玉帽顶 元代
高7厘米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整器镂雕龙凤纹,内衬缠枝花叶。雕工精美,形象生动。
孔雀牡丹纹玉帽顶 元代
高5.8、宽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圆雕。孔雀牡丹为玉雕作品中的传统纹样。孔雀雕成回首状,采用阴刻短线表现羽毛,利用曲线刻画长尾,用管钻法巧琢山石,一只小鸟伏在牡丹花丛上。牡丹花朵圆润,叶面以深打洼技法雕刻。此器构思独特,意境优美,是元代帽顶中的佼佼者。
鹭纹玉帽顶 元代
长4、宽2.5、高4.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局部有深黄色玉皮。该炉顶采用多层镂雕而成。顶部由两片荷叶和荷花组成,一荷叶中心下凹,似欲折合,边缘呈连弧式。荷花含苞待放,荷叶下的苇叶和水草穿插交织,形成层次丰富的多层立面。水草弯曲自如,三只鹭鸶栖息其间,或昂首望天,或俯身觅食,或伫立观望,姿态优雅闲适。鹭鸶头长翎毛,阴刻细长的三角形眼,身体浑圆,其上刻画细阴线象征羽翼。平底,底部有两组对穿孔。
龙穿牡丹纹玉帽顶 元代
长6.8、宽5.8、高7.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底为椭圆形,整器多层镂雕龙穿牡丹之纹,龙首置于器顶,张口、双角。龙身环绕于牡丹花丛之中。器表打磨光泽,镂雕处则少有抛光。
鹤鹿纹玉帽顶 元代
长2.7、宽1.6、高3.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局部有褐色沁。器为多层镂雕而成,柞树下一对回首对视的鹿、鹤,鹿身圆润,鹿的四条腿采用重刀镂雕,纤细有力,鹤身用短直阴刻线表示毛发。平底,底部有两组对穿孔。
莲鹭纹玉帽顶 元代
高6.9、宽5.7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采用多层镂雕工艺,由荷花、荷叶、茨菰叶、水草枝茎组合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圆柱体。枝叶的中间都打洼成深槽。荷花、莲叶部分还利用了玉料上的赭黄色作俏色。外层栖息九只带翎羽的鹭鸶。底面为椭圆形,有4个钻孔,可供穿缀。与上海青浦区元任氏墓群出土的青玉莲鹭纹帽顶相似。
螭衔灵芝纹玉帽顶 元代
长4.2、宽3.2、厚2.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有褐色沁和灰色沁。立体镂雕,双螭攀爬,口衔灵芝,神态各异。线条流畅圆润,构图丰满,造型生动。底部平面椭圆形,底有一对牛鼻孔。
螭衔灵芝纹玉帽顶 元代
长4.2、宽3.2、厚2.4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有褐色沁和灰色沁。立体镂雕,双螭攀爬,口衔灵芝,神态各异。线条流畅圆润,构图丰满,造型生动。底部平面椭圆形,底有一对牛鼻孔。
狮形玉帽顶 元代
长3、宽2.1、高4.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局部有灰色色斑及黄褐色绺裂。此件玉狮呈蹲坐状,头较小,环眼,阔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头部披发呈多绺的螺旋状,一只前爪踩在绣球上,尾自身后上冲,身上有阴刻线表示毛发。平底,底部有两组对穿孔。
双狮形玉帽顶 元代
长3.8、宽2、高4.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色绺裂。造型为圆雕的大、小二狮,大狮一前肢伏地,一前肢抬起拥抱小狮,与小狮相戏。大狮眼睛上部以一排斜向上的短阴刻线表现眉毛,眼外凸,方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头部毛发呈多绺的螺旋状,肘部、腿部带有螺旋纹,宽尾自身后上冲。小狮呈站立状,方嘴伸向大狮,头部用短阴刻线刻毛发,前爪扶在大狮身上。大狮威武有力,小狮幼稚可爱。这种造型俗称子母狮,该器平底,在大狮头部有一通天孔。
螭衔灵芝纹玉帽顶 元代
长4.1、宽4、厚2.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光洁细密,有黑褐色沁。立体镂雕。双螭攀爬,口衔灵芝、神态各异,密实有序,层次清晰,线条圆润,做工精美。底部平面椭圆形,钻有两对牛鼻眼。
双螭纹玉帽顶 元代
长3.8、宽2、高2.9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润泽,夹有少许黄斑。此器造型为两蟠螭相对匍匐行进,螭面部略呈方形,眼睛为阴刻三角眼,额部阴刻“王”字,两耳圆形直立,脑后飘拂长发,身体呈“S”形弯曲状,背部正中琢一条长阴线,在阴线两侧又分别刻出等距离的、每两条为一组的短阴线以此来表示蟠螭的脊骨,四肢有力。器中心有一通天孔,平底,底另有两组对穿孔。
狮纹玉帽顶 元代
高1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白色,有黑褐色斑。圆雕两只大狮子相背伏卧于山石之上,身饰旋毛纹,昂首张口,在大狮背部各圆雕两只幼狮,大狮身前亦趴伏一只幼狮。山石之上雕出树木、灵芝、花朵。为香炉之类器物顶部作为盖饰之用。
龙形莲座玉纽 元代
底径6.4、高12.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稍有绺裂。圆雕一蹲坐之龙,双角,粗长眉,张口露齿翘鼻,挺胸,身饰火焰纹,一爪下踩一圆球,曲蹲于莲花台座上。莲台圆形,束腰,上为莲瓣形,下为荷叶形,底中心并排一大两小三个圆孔,似为插嵌孔,此玉可能为大型玉雕之嵌纽。
螭纹玉剑格 元代
长4.9、高3.2、厚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皮。两面减地浮雕螭纹,呈卷曲状。草叶眉,头部和颈部施重刀,前面两爪显得无力,身上用短阴刻线和“二”字纹表示骨骼和肋骨,腿部关节饰卷云纹,尾分叉压于后腿下。
龙纹玉帽顶 元代
长3.2、宽1.2、高3.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润泽,有深褐色玉皮。此器通体透雕,龙首向上盘踞顶部,长眼宽鼻,龙嘴微张,露齿,龙发细长向后飘拂。四肢矫健有力,龙体滚圆修长卷曲,龙尾上扬。造型升腾翻飞,矫健有力,动感十足。平底,底部两个穿孔。
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8、宽4、高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钩首作龙首反顾状,长角,钩身呈琵琶形,钩身浅浮雕双龙,下有长方形纽。
神兽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8.9、宽3.1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带钩作龙首,钩身饰一独角神兽,圆形纽。器身饰神兽的玉带钩很少见,对研究玉带钩史有一定的意义。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15.5、宽4.6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细润,有少许黄沁。龙首为钩,嘴平齐露齿,细线阴刻浓眉、凸眼。琵琶形的钩体上浮雕一螭虎,宽额,口衔瑞草,毛发后飘,关节部位装饰细阴刻线。长方形钩纽。这种造型亦称“苍龙教子”。
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9.6、宽3、高2.5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带钩呈螳螂肚形。钩头圆雕为龙首状,猪形嘴宽扁,嘴角过眼,塌鼻梁,鼻孔外翻,双目圆鼓,长眉呈S形横曲,双耳后抿,长角卷曲。龙首的瞳孔为管钻、鼻孔为桯钻而成,线条均为一面坡刀法勾勒。钩身呈螳螂肚形,截面呈半圆形,其背面内凹,偏后位置有一长方形矩形纽。
螭纹玉剑璏 元代
长7.8、宽2.6、厚1.7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带沁。长方形。一端长伸斜切,一端短内卷,中间有一长方形孔供穿戴佩系用。正面浮雕一螭纹,头部宽,眉、鼻、眼略占整个脸部的三分之一,毛发长飘至肩部。造型呈匍匐爬行状,两前腿无力,后腿呈弓形,腿部关节处出现卷云纹表示筋骨,螭尾分叉压于后腿下。
兽首圭形玉佩 元代
长8.8、宽2.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黄,局部受沁严重。器物略呈圭形。兽形首,兽腹下有一穿孔,便于佩挂。兽首下饰一圈回纹,圭上部有一节凸起,阴刻兽面纹。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11.3、宽3.85、厚3.2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带黄色玉皮。龙首形钩,额头扁平,颈部粗壮。钩身深雕蟠螭,螭身贴底,头部镂空。背部饰方形活环,环上阴刻简洁的蟠螭纹。雕琢风格粗犷,造型古朴。
双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13、宽4.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重绺。钩首为龙首形,额部平坦,双耳下耷。钩腹宽大呈琵琶形,其上高浮雕两只首首相对的螭虎,螭虎双耳下耷,背部阴线雕脊线及冰纹。灵芝呈卷云状。与西安元刘达墓出土的玉带钩形制、纹饰都极为接近,表现出元代早期玉带钩的特征。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15.5、宽4.2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琵琶形,龙首为钩,细长眼阴刻深挖,粗眉上卷,宽鼻,大嘴微张露龇,宽额上有阴刻“王”字,头顶双角后伸,三束毛发后抿,腮脸部有重刀现象。钩身上有两只螭龙匍匐其上,周围饰云朵。钩背有方孔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12.3、宽3.3、厚1.8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略有褐色沁。龙首形钩,龙首宽而扁,阴刻三缕长鬃拂于颈部。钩身略呈琵琶形,其上浮雕有爬行的蟠螭,螭身旁饰有绶带云纹。反面有隧穿孔,并饰带状纹,造型古朴。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9.9、宽1.8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不纯净,尾端有赭红色沁。钩首雕龙头,龙头较长,额部大,双角后伸,如意形鼻,火炬纹浓眉压眼,五官集中于头的下部。钩身作琵琶形,螭虎贴伏其上,身有中脊线,前两肢前曲,后两肢一前曲一后蹬,后蹬腿犹如张开的弓,爪部呈握拳形,肩、臀、四肢关节处饰卷云纹,长尾分叉卷曲,后腿用阴线刻毛发纹,粗犷豪放,元代螭虎特征显著。底部有椭圆形纽。
龙首莲纹玉带钩、绦扣 元代
通长10.5、最宽3.8、高2.3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曾经火烧,表面原有红褐色玉皮。钩首扁平,雕为龙首,双眉卷曲上弯,独角分叉。带钩腹部宽大,巧妙利用玉皮颜色进行俏色,高浮雕、透雕莲花荷叶。钩背有荷叶形钩纽。与钩相配之绦环一端镂雕龙形,龙张口,鼻上翘,素身长发。环则浮雕云纹,环内配合钩首的穿入雕琢凹凸起伏。钩环套接十分契合。此带扣元代常用于便服腰束绦带之上,钩环纹饰常常统一,互为一体,不仅实用,而且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元代
长6.45、宽5.1、厚0.7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中泛灰,细腻温润。单面雕,主体为身着窄袖、短袍、高靴的胡人戏狮的图案,上部饰祥云纹。为元代带饰的常用题材。采用钻孔深雕法,线条简洁粗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元代
长6.7、宽6.2、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正方形,扁平体,缘边浮雕一道凹槽,框内为压地隐起雕琢,胡人一手摆动飘带,一手抛球逗耍,狮子呈跳跃舞动状。背面光素,有四组牛鼻孔。构图逼真,生动活泼。
螭纹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8.5、宽2.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琵琶形,高浮雕。龙首形钩首,长眼,粗眉上卷,宽鼻,张嘴露齿,头顶长双角,长发。腹上雕一小螭龙,爬行其上与龙头相对,螭头额宽阔,眉、眼、鼻、口都集中在面部下方,仅占三分之一,颈下弯。其意为“苍龙教子”。背面有长方形环纽。
双螭纹玉带板 元代
长5.3、宽4.4、厚2.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俏色饰双螭,双螭呈墨色。四边委角,减地浮雕子母螭相互缠绕。母螭额骨高而宽,宽额上刻有阴刻线一字纹,身体多处施重刀,前爪显得无力,后腿呈弓形;小螭毛发长,从后脑披至肩部,双螭都用细长阴刻线和二字纹表示脊线和肋骨,造型生动,元代螭虎特征明显。
龙首玉带钩 元代
长8.9、宽1.6、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钩体呈琵琶形,钩首为龙首,钩身琢出三道凹槽,钩身下有一银锭形纽。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 元代
长7.65、宽5、厚0.4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有黑紫色斑带。单面浮雕,内容为胡人戏狮图。工匠将贯穿于玉石中央的黑紫色斑带俏雕成连绵的群山,其间点缀两朵如意祥云,构思巧妙,造型淳朴。背面四角各有一用于缝缀的穿孔。
螭云纹玉带扣 元代
通长10.2、宽4.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黄色沁。此玉用一块玉料雕成一钩、一扣,二者可扣合,背后部琢成璧形,雕钩者璧面上高浮雕一蟠螭,螭首略方,方眼,额上有一竖纹,身向上后卷,雕扣者侧璧面浮雕勾连云纹,边出廓浮雕云形花纹,以细阴线刻饰花蕊。此玉设计别致,两玉片可张合自如。
胡人戏狮纹玉带板(7件) 元代
桃形饰:长5.8、宽5.4厘米
铊尾:长10.7、宽6厘米
方銙:长6.8、宽5.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剔地浮雕狮子和驯狮人形象。人物与狮子相互呼应,神态各异。狮子或卧、或跃、或奔、或行,人物则着异域风格的服装,或与狮子共舞,或自己踏歌而舞,生动自然,情趣盎然。
雁纹玉饰 元代
宽5.3、高4.5、厚1.8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色,沁成鸡骨白色,有牛毛沁。带板作委角方形,以深雕法琢穿梭于花朵中的大雁,以阴刻线作纹饰,大雁展翅欲飞,栩栩如生,花朵用斜削和打洼手法表示。整器构图疏密有致,雕工精细。
云龙纹玉尾 元代
长9、宽5.5、厚1.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黑白两色。器体呈长方形,扁平。正面根据玉料颜色的不同巧雕龙纹和云海纹。在一火焰形开光内,浮雕一龙,龙菱形眼,嘴前伸,龙发下飘,细颈,身体扭曲,尾压于后腿之下。墨玉部分浮雕海水云纹,海水中凸起连绵的山脉。背面平整无纹,四角各有斜穿小孔一对。此器利用黑白玉色巧雕而作,匠心独运。
玉带环(3件) 元代
左:长4.5、宽3.2、厚0.9厘米;
中:长4.1、宽3.2、厚1.2厘米;
右:长4.9、宽3.5、厚1.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左:玉质青色,细腻温润。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周边起细框。中间图案为减地浮雕龟纹,龟口吐祥云,云角较长,云头较小,形成流云状,龟背部用阴刻线刻龟背纹。背面平整光素。下方有一扁圆形环,可悬挂系物,侧面挖空呈长方形孔洞,便于横穿革带系。中:玉质青色,夹有黑色小斑点。该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多层透雕而成。正面凸起,镂雕花卉、枝叶,叶子上还采用深、浅两种阴线表现筋脉,图案简练紧凑。下有扁圆形环,可供挂系物品用。背面光素,周围有边框。侧面留有矩形孔,可供穿带。右:玉质青白色,夹有黑色小斑点。此器为长方形,四边委角状,周边起细框。中心减地浮雕瓜叶纹,瓜上用浅阴刻线表示瓜瓣,瓜叶上用阴线表示叶脉。下有扁圆形环,可供挂系物品用。背面平整光素,侧面留横贯矩形孔,可供穿带。
鹘攫鹅纹玉带环 元代
长7.2、宽6.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斑。在椭圆形托环上高浮雕、镂雕海东青(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一矫健有力的海东青(鹘)正啄住仓皇逃窜的天鹅,充满紧张肃杀之气。 “春水”玉之题材虽滥觞于辽契丹族的“春捺钵”,但目前辽代此类玉器还未有出土,所见多为金元玉器。此玉两侧均有长方形隧孔,应为束带中所用之带环,可供带钩或绦带穿过。
玉带饰 元代
左:长3.8、宽2.8、厚1.7厘米
右:长4、宽3.8、厚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左件:玉质青白色,温润无瑕。器呈长方形,四边委角状,两面纹饰相同,中心透雕枝叶及桃纹,桃子中心用刻痕较深的阴线分为两瓣。侧面有横贯矩形孔,用于穿带。元代玉匠在方形玉器的处理上,委角的处理非常得体。这种将硬挺的直角变为流动的委角的做法,使元代玉器的造型、线角显得十分优美。右件:玉质偏黄色,有褐色绺纹。器为近正方形,四边委角状,深层透雕而成,上部雕一盛开花朵,花瓣卷曲深凹,下部为一对舒展的花叶,花瓣和花叶上均有细的阴刻线,丰满生动,刀法粗犷有力。背面光素,挖圆形孔,四周留边框。侧面挖空留长方形孔洞供穿带用。
鹘攫鹅纹玉带饰 元代
长7、宽4.6、厚1.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偏黄褐色。此带饰以“春水”图案为主题,描写天鹅为了躲避鹘(海东青)的追猎慌忙藏匿于花草丛中的情景。画面上天鹅长颈弯曲,躲藏在枝叶交错的荷叶丛中,海东青向下俯冲欲啄其脑。场景生动传神,工艺方面以多层镂雕的技法处理,加强了玉雕的深厚度,凸显立体效果。下端背面有挂扣,供系物用。
灵芝纹玉带环 元代
长3、高3.9、厚1.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四边委角,器面中间图案为减地浮雕一灵芝,灵芝用阴刻线深雕,立体感强。下有一鸡心形挂环,可供挂系用。侧面有横贯矩形孔,用于穿腰带。
鹘攫鹅纹玉带环(2件) 元代
宽4.5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色,含白斑。一套两件,玉质相同,器形相近,纹饰相对。委角长方形,侧面有长方形穿孔用以贯穿皮带,一件下面附提携环,背面平素。正面宽边框内饰以浮雕鹘捕天鹅图。天鹅伸长了脖子在水草中穿行,鹘则早已看准目标,收起双翅,向着天鹅的头部俯冲下来。画面准确地捕捉到鹘抓捕天鹅时最紧张、最精彩的一瞬间,反映出设计者和制作者非常熟悉生活。委角方形、提携环上带壸门状缺口,均为元代常见形式,纹饰生动,风格粗犷,特别是动物细部雕工与辽金时期“春水”纹饰更加接近,绝无明清时期的矫揉造作之气。
龟吐云纹铜托玉带饰 元代
长7、宽5.2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饰呈长方形,四边委角,背后镶有铜托,铜托上有纽。正面浮雕龟吐云纹图案,龟右前腿抬起,作行走状,头反向上仰,口吐“品”字形祥云,两侧各有一三角形孔,带饰背面刻有“祥云万寿”四字,寓长寿之意。此件带扣雕刻工艺粗犷质朴,动物形态生动,云纹为“品”字形,同类“龟吐云纹”的饰物在出土元代玉器与金器中均有发现,上海松林区西林塔出土过一件元代青玉龟吐云纹带饰,北京地区元代铁可墓中出土过一件“龟云四合”金饰,这两件元代出土饰物的龟云纹饰与此件器物的纹饰风格均相同。
云龙纹玉带板 元代
长8.8、宽8.2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利用灰色玉皮巧雕两组如意云纹。剔地浮雕一条三爪龙。龙首上扬,身卷曲,前爪握宝珠,素身雕刻几组火焰纹,下方为海水岩石,衬托飞龙向空中升腾。带板表面平整,窄边,制作手法属元代工艺,为元代后期作品。
三狮戏球纹玉带环 元代
长7.7、宽6.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表面有黄褐色沁。整器略呈长方形,表面高浮雕、镂雕。中间一绣球,镂雕,旁有彩带环绕。球之中心镂雕出一活珠,珠可灵活滚动并发出响声。三只小狮子围着绣球嬉戏,小狮或奔跑,或站立,均注视着绣球,十分活泼可爱。此器两侧有凹入之孔,可供带钩或绦带穿入。
螭纹玉带饰 元代
高4.8、宽4.9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委角方形边框。框内减地高浮雕螭虎,螭虎直鼻连眉,双耳下耷,背有阴刻脊线和冰纹。背面平素,但保留原来有横穿被磨去的痕迹。
花鸟纹玉带环 元代
长8.05、高5.7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整器在一圆托环之上进行多层镂雕,三只绶带鸟或飞或停于葵花丛中,花及叶面深雕凹入,枝叶穿插,似一幅立体的玉图画。在玉环托之左侧中部,有一明显斜磨下凹留出空隙以供穿系的痕迹,故他们应是一种腰带上的饰物。这种环托高浮雕、镂雕的玉图画类带环,纹饰可达三到四层,其装饰题材十分广泛,它们或与带钩配套使用,或直接与绦带相系。流行于宋元之际。元以后,因服饰的更张,它们常被当做嵌件,成为嵌于如意头上的如意瓦子。
花鸟纹玉带环 元代
直径6.3、厚1.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有红褐色玉皮。整器在一圆环之上高浮雕、镂雕花鸟纹。一只绶带鸟站于花枝之上,圆眼、回首,展翅、长尾,身旁花叶繁密,利用玉璞之原色俏色雕琢花叶,色彩绚丽。玉之左侧特意留出一孔,可供带钩穿入,由此可知其为用于腰束带上的带环。
龙穿花纹玉嵌饰 元代
长7、宽6.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呈正方形,双层透雕,窄边,镶嵌在金属托内。纹饰为龙穿花传统纹样,龙作回首状,素身,三趾。龙身细长圆润,尾雕琢成花形。花叶叶面打洼,立体效果明显,为元代常见作品之一。
龙纹玉饰 元代
长5.2、宽4、厚1.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略带沁。边框委角,减地浮雕饰一龙戏珠,龙身细小卷曲,满身饰双阴刻线表示龙鳞,龙发往后飘拂,大眉压眼,颈、腿施重刀,龙身和龙头可见钻孔痕迹,典型元代龙纹造型。
狮戏球纹玉带环 元代
宽6、高4.6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镂雕狮戏球形象。正面为狮与球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对孔可供绦带穿缀用。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卷云纹,中间呈拂尘状;飘带翻卷,立体感很强。狮子古称狻猊,被视为神兽。自宋以后,随着社会意识向世俗化发展,狮子开始步入民间艺术领域,成为玉雕作品中最典型、最流行的题材。
天鹅穿莲芦纹玉饰 元代
长5、宽4、厚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带褐色沁。以浮雕手法雕刻天鹅穿梭于芦苇之中的图案,风格上承袭了金代“春水”的传统题材。画面生动写实,朴实自然。
双螭纹玉带环 元代
长8.2、宽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环上有四个横穿孔,可以和绦带固定,螭背部与钩相扣,用于绦带佩饰。
龙穿花纹玉饰 元代
长7.4、宽6.6、厚1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中带青灰斑。单面透雕花果龙纹,龙身卷曲,细颈长嘴,须发飘扬,底纹为透雕枝叶花卉。制作采用管钻深雕法,钻痕不加修饰,有明显的元代制玉风格。
天鹅纹玉饰 元代
长6.5、宽5.5、厚1.8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椭圆形,透雕一天鹅游于荷花芦草之间,为 “春水”题材纹饰。
鸟衔花纹玉饰 元代
直径5.4、厚1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双层镂空透雕。器物背面有一环形托,上琢两只鸟站在枇杷树丛中相互回望,翼部用细阴刻线表示羽毛。枇杷叶脉深挖,出现锯齿状,富有立体感。
凌霄花形玉饰 元代
长10.4、宽7.5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纯净细腻。透雕。正面雕四朵盛开的凌霄花,背面不加雕饰。陆游曾用“高花风坠赤玉盏”来形容凌霄花之美。此器构图巧妙优美,刀工简练而生动。
花鸟纹玉饰 元代
直径5.2、厚0.9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圆形,正凸背凹,正面多层次透雕。一鸟登枝侧视,一鸟回首展翅欲飞,四周雕琢花瓣、叶脉,阴刻勾饰鸟纹、花纹。背面外框为凸线圆形,框内凹素工无纹。层次清晰、主体感强。
花鸟纹玉饰 元代
长4.3、高8.3、厚1.2厘米
玉质白色。多层透雕正面凸起,呈椭圆形。中间饰一绶带鸟站在花丛间,双翅有密集且排列整齐的阴刻线,花瓣打挖很深,花叶出现锯齿状,脉络清晰。绶带鸟寓意富贵,与花卉配合有“富贵长春”之意。
凤纹玉饰 元代
长4.9、宽4.3、厚1.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光洁细密,有褐色沁。椭圆形,多层透雕。凤首回视,顶翎后披,重圈眼,短喙微张,双翼展翅,双尾弯曲,穿于花草之中。阴线勾饰密集短横束丝凤纹、花叶纹。纹饰繁缛,立体逼真。
螭穿花纹玉饰 元代
长8.2、宽6.5、厚1.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絮斑,莹润。器为椭圆形,并以圆润的椭圆形环为底边,多层镂空雕刻而成。器物正面微凸,起伏较大,一螭穿绕于花草云间,圆头圆脑,五官集中在头部下方,额头刻“王”字,脊背饰双阴线及数对短小阴线。花瓣花叶采用斜磨深挖手法,立体感极强,呈现一种微风吹拂、翻卷摆动的姿态。线条粗放,刀工刚劲有力,是一件深具元代特色的玉器作品。
孔雀纹玉饰 元代
长10.1、宽8.5、高0.9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白色。椭圆形,凸雕一对孔雀跃于花卉丛中,孔雀颈部、尾部不及唐宋时期弯曲度大,翅膀也愈发见棱角。虽不及唐宋时期动感强烈,但也不乏飘逸自然。背面平整,光素无纹。此器通常是镶在木质或其他质地器物上的嵌饰。
荷莲龟游纹玉佩 元代
长7.4、宽5.4、高1.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有黄色玉皮。利用玉料与玉皮俏色而作。椭圆形,向内凹进,凹进部分雕有一只龟和几朵荷花,似龟在荷花中游玩,活灵活现,十分逼真。
牡丹凤纹玉饰 元代
长11、宽9.2、厚2.5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多层透雕,层次繁复,器物正面微凸。饰牡丹、琼花,中间琢一凤。细长眼,凤鸟翅膀阴刻线密集,用短阴刻线表示羽毛,双翅出现方折角度。
荷下双鸭纹玉饰 元代
长9、高6.1、厚0.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光洁,鸡骨白沁。长方形扁体,多层透雕。两只鸭子钻入荷花丛中栖息,一只抬头前视,一只回首理翅,神态各异,自然逼真。阴线勾饰荷叶纹,细长有序,一幅春暖花开的景象,具有元代“春水玉”的特征。整体层次多,立体感强,线条活泼。
鸟衔花纹玉饰 元代
长8.3、宽3.3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有灰色沁。长方形,四角椭圆。镂雕凤鸟朝上展翅,双尾弯曲,上下有各色花卉相伴,阴线勾饰密集短线羽毛纹、花卉纹。雕工细腻,造型生动,立体感强。
鹘攫鹅纹玉饰 元代
直径7.2、厚0.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
玉质青白色。体呈圆形片状。画面以荷莲、草叶为背景,中间一只白天鹅张口展翅,潜入荷丛之中,上方一只海东青飞于荷上,正回首寻觅,为典型的“春水”题材。形象逼真,雕镂精细。
蟠螭纹玉饰 元代
长8.5、宽6.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长方委角形。通体镂雕,正面上方利用螭尾的弯曲镂雕一环,可穿系。主题纹饰为双螭首尾相连呈爬行状,绕一灵芝,螭头额宽阔,眉、眼、鼻、口集中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四肢和尾弯曲,身体向中心弯绕。反面正中挖有一长4厘米、宽2厘米的方形孔。从雕琢工艺及纹饰特征看为元代的典型特征。
螭穿花纹玉饰 元代
长6.4、宽6.3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青色,有土沁。呈四方亚字形。正面凸起镂雕螭龙爬行于花卉中间,螭龙为“品”字形头,曲颈,长发后披,四肢粗壮圆润。这种正面凸起于边框的做法,在宋、元较为流行。
摩羯纹玉饰 元代
长5.9、宽4.6、厚0.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此佩是以透雕的技法琢饰龙首、鱼身、鸟翅的摩羯形象。龙头高昂,长长的龙须随风飘拂,圆眼,阔眉,口张开衔一珠。身体为鱼形,用细阴刻线斜方格纹代表鱼鳞。鱼身长有双翅,双翅平展作飞翔状,并用整齐的阴刻线刻画,鱼尾有力地向上翘起。顶部有涡形云纹,底部镂雕海浪纹及海草,背面光素。整体造型形象生动,刻画了鱼龙腾云戏珠、展翅飞翔于海水云纹之间的形象。
玉舞人 元代
高4.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玉皮。圆雕,舞人身着长袖长袍,头及身体向左倾斜,右手向左上举过头顶,左手向右抚腰舞动,形象婀娜多姿。
龙纹钟形玉佩 元代
长7.4、宽6.1、厚0.6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黑色小斑点及黄色绺纹。玉佩呈钟形,正面以浅浮雕手法雕刻龙纹。龙纹头部较小,吻较长且卷曲有如象鼻,细颈,四肢上下挥舞矫健有力。毛发长而稀疏,随势向后飘拂,龙身用斜方格纹代表龙鳞。造型升腾翻飞,粗放而洒脱。背面光素,阴刻边框线。佩上方有孔,可系戴。
玉坐佛 元代
高5.2、宽2.9、厚0.9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纯净。扁平体。头生螺发,顶部有肉髻。双耳至肩,眼眶内凹,闭目养神,高鼻,小嘴,左手扶膝,右手持怀,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后背阴线勾饰几何纹,中部有牛鼻孔。
鹘攫鹅纹玉饰 元代
长4、高4.3、厚1.9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四边委角,多层凸起镂空透雕。饰一大雁张开翅膀头藏于水草之中,以躲避海冬青的追捕。整个图案采用金元时期特有的深挖手法来表现。
双螭纹玉带环 元代
长8.2、宽7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白色。环上有四个横穿孔,可以和绦带固定,螭背部与钩相扣,用于绦带佩饰。
玉狮子 元代
高4.3、长11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碧玉质。匍匐状,牛角形耳,眉眼凸起相连,张口露齿,腿根部作成卷云状。眉毛、胡须、四肢外侧、脑后、背部、尾巴均用细密的阴刻线雕出毛发。腹部两侧凸起排列的肋骨。四足爪尖外露,呈握拳状。
玉卧鹿 元代
长5.6、宽5.5、厚1.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带有黄褐色沁斑,色泽莹润。鹿呈卧状,仰首,口部有穿孔,颈修长。侧饰花卉纹,造型饱满,线条圆润。
玉卧狗 元代
长6.7、厚2.7、高2.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整体圆雕。狗嘴微张,双耳下垂,钻孔双眼中注朱砂,脖上系一绳套。四肢精瘦有力,隆起脊背可见椎节和肋骨,均为碾磨而成。无论玉质或琢工均达到上乘水平,可称艺术精品。
玉瑞兽 元代
长6.3、宽2.2、高4.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褐色沁斑。瑞兽整体造型为蹲伏凝视状,兽首微昂,独角,长眉,圆眼,如意形鼻,嘴平齐,长须。躯体肢干健壮,丰满飞扬的双翼,神采奕奕,气概非凡,充分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气势、力量和威武感。
玉瑞兽 元代
长6.8、高4.8、宽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黄褐色沁斑明显。瑞兽前肢合抱于胸前,后腿曲卧,头部微昂,双角粗壮,管钻眼,阔鼻,嘴略尖,闭口露齿,齿以钻孔表示,双翼似宽带飘拂状,胸部以阴线表示,细部没有过多的刻划和修饰,显得古朴、粗犷,给人一种雄健有力之感。
玉龙首 元代
长4.3、宽1.3、高2.5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絮斑。器为一龙首形,龙唇上翘,真实而有力度,尖利的牙齿,椭圆形眼,如意形鼻,双角挺拔,长发飘拂,工艺精巧古朴,简洁豪放。龙首一侧有两组对穿孔,并有一深凹孔洞,推测应为嵌饰器。
玉迦楼罗 元代
高6.3、宽6.6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黄褐色沁。正面阴线刻兼镂雕人首鸟身神迦楼罗,冠上阴刻一坐佛,眼圆凹,凸鼻,两手托腮,阴线刻羽翅及尾。背面凹圆,其边缘对钻三孔。此器似帽饰。
玉鱼 元代
长10.5厘米
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
和田白玉籽料,有红褐沁,呈扁状,嘴凸,二目凸出,鳍、尾为阴刻,上部饰二圆孔。更显古朴优美。
玉鱼 元代
长5.5、宽2.6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黄色,带黄褐色玉皮。立体圆雕大鱼衔小鱼。大鱼阔体扁身,头大,约占身体面积的三分之一,阴刻大圆眼,厚唇,背鳍凸起,胸鳍紧贴腹下,尾鳍较大,伸展,上阴刻多道直线。鱼身呈弓形,雕琢粗拙,豪放之气显而易见。鱼头、鱼身和尾部用宽粗阴线分隔。小鱼用阴线雕琢轮廓,两鱼头连接处形成一孔可系挂。
玉鱼 元代
高4、长7.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沁成鸡骨白色,有黑黄色斑点。圆雕,鳜鱼形,环眼,大嘴,身阴刻细小网纹以示鳞。尾上翘呈花形。上鳍部穿有一孔,可穿系。
玉鱼 元代
长6.5、宽4.8厘米
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玉质黑白两色。透雕一条鳜鱼游弋于荷莲之中的景象,鱼身饰细密的网格纹。
双耳玉炉 元代
口最大径11.4、最小径10.4、
底最大径7.4、最小径6.3、高6.4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色。椭圆体,尖唇,口略外折,腹微外鼓,圈足底,两侧有对称双耳。磨制精细,造型美观。
兽耳玉瓶 元代
高25、口径9×6、底径10.5×7.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有褐色斑。圆雕,扁圆形,长方口,直颈,阔腹,双耳,圈足。口沿外刻一周回纹,颈上部雕双兽首耳,颈下部雕兽面纹带,腹部饰兽面纹,足外撇,上饰变形夔纹带。
飞龙纹双耳玉壶 元代
高15.5、宽12.4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青绿色。通体有数层纹饰:颈部刻花瓣或叶形纹,二云纹半圆耳,腹部浅浮雕有翼舞龙腾跃于波涛汹涌的海上,下腹部为莲瓣纹,椭圆圈足。飞龙气势磅礴。此器粗犷之美正是元代玉雕的典型风格。
玉鱼 元代
长3.9、宽2.7、厚1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黑色斑。造型为圆雕扁平体,鱼体宽大肥胖,小鳍,分叉形尾。头部小,嘴微张,圆圈眼,下唇与鱼腹处似锯齿状,并以刚劲有力而细密的斜格纹表示鱼鳞,特别有趣的是在大鱼的上尾部,还雕有一条与大鱼体态相似的小鱼,构思巧妙,十分可爱。
莲花纹玉壶 元代
口径9.5厘米,底径9厘米,高14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有浅褐色沁。仿青铜器造型。扁圆形,微弧颈,宽腹,矮圈足。口外沿饰“T”形纹饰,颈部两侧对称雕龙首耳衔活环,环饰绞丝纹,双耳之间浮雕回纹衬地的变形兽面纹,颈腹间隔以宽带纹,腹部有等距的四凸戟,其间饰左右对称的莲花纹。整器玉质温润,造型大气浑厚,雕工精细。
双螭耳玉杯 元代
高7、口径8.4、底径3.9厘米
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直口,弧腹,圈足。杯把为两条攀附于杯口的卷尾螭,造型古朴。
龙柄匜形玉杯 元代
长11.1、宽5、高2.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青白色,局部石灰沁、褐色沁。仿青铜匜造型,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有流,口外撇,内腹可贮物,单柄,圈足,杯身浅浮雕乳丁纹,柄为镂雕龙体上半部,龙首紧吻杯沿。
龙纽玉押 元代
长5.85、宽5.1、高4.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玉押面略长方形,片状,上圆雕一蹲龙为纽。龙镂雕,独角,低首,前肢爪抓住台面。龙身短而似兽,尾分三歧,中歧长而上冲,与发相接。印押下有剔地阳纹图记。押为古代在契约或文书上代替签字的一种符号,元代使用最多,此与蒙古色目人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而以印刻代之有关。玉押非特赐不能用,此押龙纽,可能为帝王之物。
龙纹玉盒 元代
高20、长14.5、宽10厘米
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
玉质青色,多处留有玉皮。盒身略呈长方形,子口,直腹,圈足,一侧饰双龙戏珠纹,一侧双龙口吐云气,足部随龙纹高低雕山峦起伏。盖口为椭圆形,中部隆起,饰大小狮子各一。玉盒雕工圆润,随材成形,古朴自然。
龙纽玉押 元代
通纽高5、长6.4、宽5.8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白色。押面略作长方形,上为剔地阳文图押。纽镂雕成龙形,蹲卧状。昂首,细颈,弓身,头上勾云形双角,角后长发过肩,与上卷火焰形尾相连。粗眉上挑,眉骨凸起,龙眼圆而外凸,宽鼻上翘,张口露齿,下颔有飘逸的长胡须。身体及关节处有凸起的火焰纹装饰。龙下身及四肢都很粗壮。掌厚,四爪,爪锐利。龙头上雕刻朵云纹。
龙纽玉印 元代
长12.2、宽12.2、高12厘米
现藏于西藏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方形,龙纽。印文为八思巴文,内容是“统领释教大元国师”的藏文译音。整器雕琢粗放,造型庄重古朴,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
交龙纽玉玺 元代
长9.5、宽9.5、高4.45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有丝状褐沁。正方形印台,较薄,印面光素,但有后人磨光的痕迹。印纽为两龙交缠的交龙纽,龙大眼横眉,两角细长,长发后披,三爪,吻部触玺面。元代玉印大多高纽薄身,与汉印全然不同,可能受到宋金铜官印的影响。
山形玉笔架 元代
高4.4、厚1.8、长16.7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黑白两色。此器利用黑玉自然的陈色与纹理,犹如自然山石的剪影,山峦叠起,峰峰相连,一派天真自然,不失为书房中的案头山水奇景。笔架是文人在书写中途,临时用来搁笔的器具,若作成山形,又称笔山。
云螭形玉饰 元代
长9.2、厚0.7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色。螭镂雕加阴线饰纹而作。类似于壁虎,细长身,头方,五官集中于头的前部,仅占四分之一左右,耳为旋涡耳,人字形肩,背部有一长阴刻线,线两侧有“二”形纹饰,尾部分叉,卷向两边。螭头顶有一尖角,并有一撮长发后飘,背有从颈至尾的随形双沟线,线侧饰竹节式纹,腿有火焰纹,四脚足步细瘦且前弯,作弯曲爬行状。具有元代螭虎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