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中国陶瓷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由于制陶原料、窑炉结构、烧制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进展,致使这一时期陶器种类愈加丰富。从工艺种类来说,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以硬纹陶、灰陶、黑陶及白陶为主,还出现了原始瓷器。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中既涵盖大量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炊具、食器、酒器等,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有运用于祭祀、丧葬、宴飨等诸多礼仪活动的陶制礼器。
在“器以藏礼”、“物以载道”的那个时期,陶礼器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透过礼仪中的陶器可以窥见“礼”社会的发展变化。
目录
一、夏代陶器(大致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二、商代陶器(大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三、周代陶器(大约公元前1046年左右)四、商周文化同时期的其他地区五、春秋时期陶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六、战国时期陶器(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七、总结
一.【夏代陶器】
有关夏代的制陶手工业发展,古代文献中很少有记载。《墨子·耕柱篇》中有“铸陶于昆吾”之说,指的是夏代的昆吾族,善于制陶及铸造青铜器。根据目前的考古挖掘成功,夏代陶器文化以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为主,当时的灰黑陶器数量最多,同时也烧制胎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还有少量的磨光黑陶。
夏代灰陶器
夏代白陶器
夏代黑陶器
二.【商代陶器】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代的陶器比夏代有所增加,装饰纹样也更加精美,尤其是白陶和印纹硬陶的产量大大增加,由于印纹硬陶烧制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又促使我国原始青釉瓷器的创烧。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商代灰陶器
商代白陶器
商代印纹硬陶器
商代原始青瓷
三.【周代陶器】
西周时期随着各种手工业生产较前代有所发展,西周王朝对各种手工业开始专门的管理。这时灰陶、白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均有,只是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烧制和使用,白陶器数量开始减少甚至消失。
周代灰陶器
周代印纹硬陶器
周代原始青瓷
四.【商周文化同时期的其他地区】
在典型的商周文化分布区的四周,同时还存在许多有地方特点的彩陶或印纹陶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上游的青海、甘肃一带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卡窑文化,在长江流域的华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有所谓“几何印纹硬陶文化”,在东北地区有西团山文化,在河北东北部与辽宁西南部有夏家店文化。
1、辛店文化
因首先发现与甘肃临洮辛店而得名,分布于洮河、大夏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部分地区。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并有大量彩陶。彩陶表面磨光,多用黑色绘画花纹。
2、沙井文化
因首次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而得名。以双耳及单耳罐较多,纹饰有直线、交叉、三角、菱形等,常施于颈腹部。
3、卡窑文化
以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在甘肃、青海一带交界地方,因首次发现于青海西宁的卡窑而得名。陶器多为素面,手工制作。以夹砂红陶最多。器形有双耳、四耳、颈耳罐,底部一般较小或呈圈足。
4、夏家店文化
夏家店下层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最多,主要纹饰是绳纹和绳纹加划纹。上层出土的陶器都是褐色和红色的夹砂陶,多素面磨光,器型有鬲、罐、豆等。
五.【春秋时期陶器】
春秋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夹砂红陶和夹砂棕陶。常见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是鬲、釜、甑,作食器的主要有豆、盂、盘,作盛器主要有瓮、盆、罐。
春秋时期灰陶器
春秋时期印纹硬陶
春秋时期原始青瓷
六.【战国时期陶器】
战国时期各国的陶瓷制品有着很大的差别。东南沿海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其他地区以使用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由于当时漆器、青铜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制陶工艺的进步,为了追求铜器和漆器的艺术效果,在陶明器的制作中,磨光、暗花、硃绘、粉绘等装饰方法广为应用,把陶器的制作工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的陶塑作品不多,主要是鱼、鸭、马头、老虎等。最突出的是陶俑的出现,但这时的陶俑体积还较小,是对人殉的替代。
战国时期灰陶器
战国时期磨光黑陶
战国时期印纹硬陶
战国时期原始瓷
七.【总结】
总的来说,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大变革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制陶工艺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并在烧制日用器的基础上开始烧制建筑用陶和铸造铜器的工艺用陶,为陶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对陶土原料的改进,烧制出了胎质坚硬的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进而又创制出了器表施釉的原始瓷器。而原始瓷器的出现为我国瓷器的大发展提供了可能,为成就我国陶瓷艺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