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狠招!从龙的形象看懂明代“龙纹瓷器”真假!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器物上,彩绘蟠龙纹陶盆是最富有特征的器物。

龙在传说里有多种类型,共同特点是身躯长、眼睛突出、嘴边有长须、四只爪子、鳞片大、腥味浓烈、叫声如牛。
其中一种龙的形象特点是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南朝晚期至唐代,龙多作堆贴、捏塑在器物上。而作为一种纹饰或图案在瓷器上出现大抵是在五代时期。
唐宋以来,龙纹在瓷器上朝艺术化方向发展,到了元代,龙纹的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至明清,龙纹在瓷器上达到了全盛期。龙作为神兽,作为天子象征,在明朝随社会万象起伏。
这一期,让我们走进明代“龙纹瓷器”,一起揭开其中的奥秘......

▲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十棱葵瓣式洗
【明洪武龙纹瓷器】
朱元璋登基时百废待兴,但洪武二年景德镇烧造官窑之事还是提上了议事日程,只不过当时之需仅限于祭祀用器。
随着时局稳定,宫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后期,朝廷不断颁旨,命令景德镇烧造各类器皿。
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极具时代特点,形象颇为费解。

明洪武 青花春寿龙纹梅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春寿龙纹梅瓶,体态一如元之旧样,但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此类龙形象还在洪武釉里红梅瓶出现过,其头部特点均为角软无鬣,圆脸猫睛,十分奇特。

洪武釉里红龙纹梅瓶
洪武一朝31年,与后世永乐间隔不远,而洪武之龙与永宣之龙大相径庭,尤其洪武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似刻意而为,仅灵光一现。
【明代龙纹瓷器的演变过程】
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
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头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仅三、四条而矣;
龙爪五趾,改变了元代时三、四趾的现象,而且这时的五趾相靠较近。

明洪武 青花穿蓮夔龍紋高足杯
台北故宫藏
猪嘴龙





威武的应龙


▲ 明成化 青花龙纹盘

“衰”龙




老态龙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