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草创·筚路蓝缕: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中国文化自先秦时代百家争鸣起,不同领域的学说就因世世代代口耳相传得以积厚流广,又经以书卷形式得以精益。到了现世,国博考古自建馆已走过百年余春秋。一代代国博人所努力做的不仅仅只是让文物陈列在博物馆里,而是要其始终活跃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本期艺术现场将为大家分享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的第一部分内容。
01积厚流广
考古发掘是一项不可逆的神圣事业,也是一门解放人类思想的科学。每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都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今人对于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在丰富及补充历史内容的同时,也不断剖析着历史的真相。
从某个角度来讲,考古与摄影有近似的地方,都是在已存在的事实中找寻线索,并通过对这些客观事物的评述来展现人们对时间和历史的态度。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传承数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对于揭示古代文明的真实过往,考古学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手段,也是让人们看见历史的一双眼睛。
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从“初期草创”“筚路蓝缕”“与时俱进”“时代新章”四个单元展示了国博自成立以来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项目,用240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向观众讲述了百余年来国博考古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清代水下沉船发掘,国博考古所捕捉的不只是文化的另一种表情,更是失散在历史中的心跳。透过此次展览,那些古老而温暖的秘密终于穿透了时光的阻碍,带着意味深长且具体而微的笑容重新归来。
02初期草创
如何界定文明,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根本问题。20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一个朴素的信念却牢牢地植根于彼时的考古人心中,那就是——虽然我们没有办法一一看过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每一种文明,但至少应该记住那些人类所走过的足迹。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所主持的河南省池县仰韶遗址的发掘工作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发轫之始。同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派人前往河北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西南)调查,发掘了宋代董、王两处民宅。此次发掘工作引入了地层概念——“厥土分三层,最上层为地面之浮土,中层为褐色土,最下层为黑焦土”,共获得“瓷陶杂器二百余件”。此次展览中展出的“黑白围棋子”为陶制,反映了宋代弈棋之风在民间盛行。
此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物中常用的建筑构件——鸱吻。鸱吻一般位于房屋正脊两端,有防雨水渗入侵蚀正脊和垂脊的功能。唐代以前多是在该位置多重垒砌筒瓦,使屋脊两端上翘,呈鱼尾状,称为鸱尾、蚩尾。唐以后逐渐演变为用摩羯鱼或龙的形象口衔正脊,尾部高扬,又称鸱吻、龙吻等,蕴含着祈福避火的寓意。
此件“绿釉鸱吻”整体施绿色釉,头部龙型较完整,背尾部缺失。龙首高昂,额上两角后伸上翘,怒目圆瞪,专注前方,短吻蒜鼻,巨口大张,獠牙外露,长舌将出未出,呈紧张凶猛的守护之姿。
03筚路蓝缕
1956年至1979年,国博考古部开展了晋南调查等工作,主持试掘了万荣西解遗址,并先后与多个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了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和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另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山西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器分期图。该图首先将器形分开,每一器形又按年代变化做了细化,形成了一张完备的陶器文化谱系表。此外,自1984年秋季起,近20年的发掘工作也揭示了垣曲商城城址内各期文化内涵,理清了商城的兴废时代、聚落布局等问题。
(请逆时针旋转屏幕90°以获得最佳观赏角度)
-
1995年,航空摄影考古小组设立,利用遥感与航空摄影对豫、蒙、渝等省的部分古代遗址、陵墓进行了航空摄影考古勘察工作。1987年,水下考古研究室的成立推动了我国对古代造船史、航海技术史、海外贸易史、外销陶瓷史、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
“哪些事物会被纳入记忆,又会以何种路径被纳入,并经由个体进入集体”,这一直是考古被大众熟知的核心问题。此次考古成果展的出现,不仅以最切近的方式让观者了解到国博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更以最直观的方式为观众留下了记忆之痕。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