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传承有序和有绪
传承有序,是指有秩序、按规则、依顺序的继承。而传承有绪,是指能说明源头的承受。两者似乎在表述同一个意思,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前者,或许仅知道前任事物情况,可不理头绪。后者则需要依据事实,明晰说明事物的头绪及整个传承的来龙去脉。
收藏爱好者大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或追求技术、或追求财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发家致富不是坏事,但不在意文物的历史、人文、科学和艺术价值,只求金钱和利润的现象,令人担忧。如同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种子和收获即是因果,也是必然。先掌握必要的知识,才有可能去认识,继而获得文物本身具有的各种价值。这才是文物收藏的意义。
千百年来,祖先发明的瓷器在世界各地传承。我们最有条件和资格传承、评判和发扬光大。可悲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祖先的瑰宝沦落到真假和价值由国外人说了算。一些大品牌店靠编造的故事冠以传承有序去误导买家,而无知的买家就在所谓的“传承有序”中品味着天价的狂喜。此乃收藏之盲区,收藏者之大忌。不研究历史,不研究文物知识,轻信并不实际的“传承有序”故事,只能误入歧途。
价格传承有序为商利 文化传承有绪是血脉
文物收藏与传承,首先应该是货真价实。而一些靠名头和编撰业绩兜售古董的品牌店,根本不讲文物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大都是为钱服务,为钱办事,为钱说话。在这样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下,每一次营销都可能是陷阱。他们将物品卖到价格最高,而后按比例提取费用,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国内知名大藏家赵先生,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是社会上知名人物。在一个大的拍卖会上,他得到了某件宝物。面对记者争先恐后采访时,赵先生用优雅的动作告诉记者:“我争抢的理由是,大家都在举牌,我看到这样,根据大家的举牌感觉认为,这件东西是真的,所以我志在必得”。
赵先生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传承,但绝不是文化的传承。此情此景,在当下收藏界较为普遍。一些人在细数家珍时,只知有物,不知有文,只谈价格,不论价值。闲聊时,赵先生把自己比喻为“古时有乾隆,现有我赵×”。乾隆爷若有知,或许会笑掉大牙。乾隆很敬畏做古董的人,认为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懂古知今。而赵先生对争得宝物后的感言,怎能让小藏家们去效仿,怎能对文与物有认同。倒不如花几百块钱图个乐,然后就在自己圈里流传……作为卖方,综合各种有利条件,推广自己产品,无可厚非。买方,则希望越便宜越好。而赵大人相反,不研究来龙去脉,不清楚存世量多少,只要卖方说好就行,言听计从。对卖方来说,这样的人自然越多越好。
近半个世纪以来,境外的很多品牌店,瞄准的就是中国人,他们兜里的钱就是卖方的目标。你开价要一百,我还价出一千(竞争)。爷就是有钱,玩的就是心跳!长期如此,文物二字被拆开了,只有物没有文的事情,在近几十年中伴随炒作恶性蔓延。被金钱和想出名冲昏头脑的人,也许应该反思春耕秋收的道理。在庄稼成长过程,不去施肥、灌水、除草,秋天能有收获吗。真正的传承有绪,是熟知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在一些形、款、釉等因素琢磨不透的时候,会起到一个比对鉴别作用。从研究前人藏家的依据入手,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比对,从而做到判定真伪及准确年代。如此,才能真正认识和做到传承有绪。事实上,不去研究文物的文化价值和来龙去脉,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的传承有序。
细分析文物构成要素 重历史厘清传承头绪
古代官窑生产瓷器过程中,高岭土、工匠、窑厂、画工,都是御窑厂顶尖的材料和绝活。除了已故的画工,我们都要去找依据。而做仿品,亦然需财力、人力、物力支持,这几个是必不可少的。而赵先生偏偏认为他的思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只要把文物和仿品加以区分,便不会买到假东西。他自己在看很多物件时,先把图片照下来,征求高仿者的意见。其中看到了一件真正的宣德祭红梅瓶,他把图片发给高仿者后,高仿者一口断定说是新东西。并说:这东西我做起来都难,怎么可能是真的。仿佛古代御窑厂几千工匠的祖传工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又言:瓷土是可以调制的,窑温是可以电控的。并扬言某次拍卖过亿的一件乾隆珐琅彩瓷碗,就是由其所仿,把行家及买家耍弄于股掌之中。
世上如果真有这等高手,那便是皇家御窑厂的再现。如文物可以再造的话,仿品高手们应该生活如富豪,不缺吃、不愁用。但见所有靠仿古为生计者今日生活之窘境,便知谈何容易。所谓高仿,是在没有见过真文物的时候才会感觉真假难辨。很多“传承有序”强调的是物,没有强调知识。藏家收藏过的物品,说白了是藏品包装的故事。而故事不仅可以编纂,还可以编造。人们有时很矛盾,喜欢听惊天动地的故事,喜欢听贫民一夜之间变富豪的故事。想靠这些故事和梦想去发财,而不想花一点时间,到故宫、国博或专业公司去比对学习,去了解文与物的本质。总幻想我是那个彩票中的唯一中奖者,财富属于我所有。这种现象无异于不劳而获的异想天开。
网传一个段子令人深思: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是你,每天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呆在家里,舒舒服服,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一次,钥匙也想过一次安逸的生活,把自己藏起来。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垃圾桶。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留你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扔进了垃圾堆里。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跟钥匙,不由得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正如文物没有历史和知识便毫无价值和意义。把物喻为锁,而知识就是它的钥匙。当你的知识能够解读锁的奥秘时,便产生了价值。收藏家赵先生不重研究,喜闻乐见大拍卖行编出来的传承有序故事和一些自以为是的高仿大师级仿造的各式制品,这是当今收藏界的盲区和误区。
大中华文物博大精深 求真知不求最贵虚名
收藏界一些“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现象由来已久,主要是无知与暴富思想的结果,与传承思想与精神相距甚远。花近3亿去买一个杯或碗,其钱与物,价与值并不对称。一件可能是2000万或者是3000万都能得到的东西,最后以两个多亿去购买,真的以为值得或保值,只有天价的文物才会是真吗?一些拍卖公司追求利润,把价格拉上天。殊不知,今日的文物有今日的价格,明日的文物有明日的行情。像买房一样,10年前30万-50万元一套,现在300万-500万元一套,这种投资局限在供需稀缺关系上。文物不可再生,但超出文物本身的价值与价格,就失去根本意义。
不久前,一个名叫钱大有的人,其爷爷生前喜欢收藏,存有几件珍贵古董。爷爷临终遗训,非万不得已不可示人与出手。钱大有儿子最近认识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并很快到了谈婚论嫁。为了促成儿子婚事,东拼西凑,备好了婚宴及彩礼。不料,女方提出结婚必须有新房,否则免谈。现实天价房产,令钱家人陷入困局。困惑中,儿子突然提醒老爸:爷爷不是给我们留了几件传家宝吗?于是,儿子拿着爷爷的牌位捧在怀里兴奋地说,关键的时候还是爷爷疼我。说罢,便小心把牌位下珍藏的几件瓷器取开箱除尘,抱到文物公司去变现。对方告知:这件东西是仿品,不值钱。大家顿时傻了眼,娶媳妇因此也成了泡影。孙子回家指着爷爷的牌位:爷爷你为什么不显灵,把假变成真的,让我们钱家香火延续。无知的收藏遇到编撰的传承故事,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
我国历史悠久,5000年文化延绵不断。大中华的文物集数千年文化精髓,成为国外各大博物馆争相展示的藏品。瓷器,中国,china,是非、真假、价值,理应由中国人说了算。而现在,境外的市场却由外国人定夺,好像中国的瓷器是外国制造。就连景德镇的做瓷人甚至都要到国外购买,实在令人不解与不安。一件精品文物,除了本身符合年代的特征外,还需多方面专业知识去认知和传承,并在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此外,专家在介绍文物的时候,应该将什么是仿,什么是真,其价值、存世量,都要表达出应有要素及观点。点评的时候,应让付了钱的人学到知识。知识与物二者合一,才是传承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