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法门寺,精美绝伦的金银器群
第三章 精美绝伦的金银器群
唐代金银器是稀世珍宝。1949年前有少量出土,但多流散国外。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共发掘出唐代金银器约260件,而法门寺地宫一次竟出土120多件(组),皆为精品,堪为国之瑰宝,充分见证了我国唐代社会生产力和工艺水平、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批金银器可分为供养器、法器和生活用具三大类。
一、供养器
指供养佛、菩萨之物,一般有三供养、六供养、八供养等。地宫出土的供养器有供水、涂香、供花、焚香、供食、供灯等,以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含义。佛菩萨作为供养器,是唐皇供佛的一大特点。
1.鎏金银捧真身菩萨——“金胎合曼”
法门寺文物内涵丰富,专家们评价说其每一件文物,可以写一本书。如是,这许多书中内容最丰富的要算捧真身菩萨了。蕴含其身的唐密文化,“金胎合曼”思想引人关注。无论从质地、工艺、设计、艺术造型、文化内涵等看,都算得上精品中的精品。它是专为迎奉真身舍利而特意设计、精作的供养器,自然出自一流高手。
此菩萨与45尊造像银宝函、高僧智慧轮供奉的素面银宝函、纯金宝函等生产于长安等金银加工作坊,设计制作精美,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其中,反映了唐代我国民间手工业之发达,工艺技术之卓越。
2.鎏金带座银菩萨——密宗教主大日如来
似为供养菩萨,实为唐代密宗大日如来形象。浇铸成型。通高15厘米,重651.7克。此菩萨高髻,花蔓冠,宝缯垂肩,上身袒露,有背光,坐圆形束腰仰覆莲座,右手五指微曲,掌心向前,肘微上举,左手掌心向上,五指舒展平举,除面部、胸部、手部外,通体鎏金。慈祥自然,气宇不凡。现法门寺博物馆《唐密曼陀罗文化陈列》中的大日如来雕像,就是依此制作的。
3.鎏金卧龟莲花纹银熏炉及炉台——唐代熏炉之冠
熏炉为佛教烧香之具,属密教六供养之一。此熏炉为唐懿宗供奉。形体之大,制作之精美,极为罕见。熏炉、炉台成组配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锤击成型,附件浇铸,工艺采用了錾刻、鎏金、铆接等方法。为唐代同类金银器中最宏大的一件。
银熏炉。高29.5厘米,重6408克。由炉身、炉盖组成。炉盖宽沿下折,与炉身扣合。盖面隆起,底缘饰一周莲瓣,上有五朵莲花,花蔓缠绕,每莲花上一卧龟回首,口衔瑞草。下层莲瓣镂空,便于香气散出。炉身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平底。腹壁铆接五只独角天龙兽足,足爪四趾,以销钉套接绶带盘结的朵带环。龟与绶带表长寿,莲瓣表清净,香由此出,即清净戒香,精进上溢之意。
银炉台。高21厘米,重8970克。呈五瓣葵口,内底錾相对翱翔的双凤,长尾华美,口衔瑞草。炉台亦饰五只独角天龙兽足。
这套熏香器共重15378克,约30多斤,产地明确,制作年代清楚,器形雍容华贵,纹饰精美富丽,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凝结着唐代工艺大师们的高超智慧。
4.浴佛宝器——鎏金双鸳团花大银盆
佛诞日浴佛用具。为唐代银盆之冠。高14.5 厘米,重6265克。浇铸成型,纹饰模冲,平錾鎏金。盆为葵瓣形,侈口,圆唇,斜腹下收,鱼子纹底,矮圈足。盆壁分四瓣,每瓣錾两阔叶石榴团花。团花中一对鸳鸯立于仰莲上,两两相对,呼之欲出,余空衬流云和三角阔叶纹。盆底类似浅浮雕,亦錾一对嬉戏鸳鸯为中心的阔叶石榴大团花。盆外两侧各铆两前额刻“王”形纹的天龙铺首,口衔海棠花圆环,环上套接弓形提手。圈足微外撇,饰24朵莲花。盆底錾刻“浙西”二字,即唐代浙西道(今镇江)生产。
此大银盆集浇铸、锤谍、模冲、抛光、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器物丰满浑厚,造型宏大,极为规整,制作精美,纹饰执烈而细腻,线条流畅,构图优美,给人以文雅富丽之感觉,尤其盆壁錾刻的纹饰,一对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等,盆里盆外内外分文不差,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人的高超智慧和先进工艺水平,显示了艺术大写意的奇思妙想,极强的工艺艺术神韵和上乘工笔画的深厚功力。
5.逼真的银莲花——银芙蕖
莲花,印度人称芙蕖,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为佛教重要供养之物。莲花长于污泥之中,犹如人在浊尘世界,却“出淤泥而不染”。佛教很多地方以莲花为代表和象征: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如清净无染的莲花境界,称为莲界;袈裟称莲衣;佛经称莲经;佛寺称莲刹;结跏趺坐姿,称莲花坐势;讲经修法的佛座称莲台;说法微妙,谓之口吐莲花等。佛教中的莲花,还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开悟,莲智。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到处雕刻、绘制有莲花图案,故法门寺许多地方,许多文物珍宝,都有莲花的图像。
地宫出土银芙蕖两件。高41厘米,重535克。以银筋为茎、座,以薄银箔为花叶,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3层16瓣。主茎分三支茎,其一为莲蕾,另二为翻卷的莲叶。稍有吹风,便有花动,异常精巧逼真!它体现了佛教器物的艺术之美!
二、法器
法器,指供佛的行法道具,用于修法、法会等佛事活动。法门寺出土的法器包括有钵盂、阏伽瓶、锡杖等,主要为金银器。
1.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世界锡杖之王
佛祖法器,佛界最高权威之象征。唐懿宗供奉。长196厘米,杆径2.2厘米,重2390克。由58两白银和2两黄金雕铸而成,通体鎏金、刻花,制作精绝。
杖头为银丝盘曲的两桃形外轮,轮顶为仰莲束腰座,上托一智慧珠。双轮四股各套錾花涂金银环3枚,共12环。双轮中心有三重佛座,座上饰忍冬团花、如意流云、宝相莲瓣,上承托代表密宗大日如来的金刚杵。杵上又承托代表地、水、火、风、空的五大莲座,以象征五形世界,上有摩尼珠。杖体中空,杖身錾刻手执法铃,并以团花忍冬纹、蜀葵纹、缠枝蔓草、鱼子纹等装饰,十分精美!
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锡杖。日本正仓院所藏白铜头六环锡杖,曾号称世界锡杖之王,大和民族引以为荣。法门寺这一大锡杖,比此白铜锡杖高出许多,精美许多,故才是真正的世界锡杖之王。
锡杖,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法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又称有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得道梯橙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锡杖的不同形状,象征不同的意义。十二环者,表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三重代表忆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灾,则除贪、瞋、痴三毒等;四股,代表断除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轮回,或表苦、集、灭、道四谛。此大锡杖当为佛祖法器,并充满唐代密宗的特征,为佛界的无价之宝!
地宫还有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和单轮六环鎏金铜锡杖,分别属迦叶佛和地藏菩萨。
2.迎真身素面金钵盂——古钵盂之冠
钵盂,原为僧人化缘之物,后为佛教重要法器。此钵盂异常珍贵,为唐代质地高贵、等级最高的纯金钵盂。高7.2厘米,重573克。其通体光素,口沿有錾文。唐皇迎佛骨时,曾把佛骨放此内由高僧捧着,让众臣瞻礼,故称迎真身纯金钵盂。
3.密坛四隅法器——鎏金羯摩三钴杵纹银阏伽瓶
阏伽瓶,又作瘀伽瓶,是坛场作法的重要法器之一,也称功德瓶,主要用来盛装净水以供诸尊澡浴,洗涤烦恼陈垢,三业清净。据《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载“其外曼拏罗所有门及四角,当安置瘀伽瓶。其瓶中当盛满五宝五药五谷等”。
此阏伽瓶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后室,四件为鎏金银瓶,分置于后室东西南北四个角落。高21厘米,腹径13.2厘米。纹饰鎏金,腹饰四莲瓣圈成的圆形规范,内錾十字羯磨三钴金刚杵,腹下足部錾一周仰莲瓣,瓣尖间饰三钴金刚杵。瓶底墨书“南”字,其余3瓶各书“东”、“西”、“北”字,分别放置于地宫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角。它们是唐密大师构建“唐密曼拏罗”法界坛城的重要法器!
瓶上錾刻图案为羯磨金刚杵,或十字金刚杵,由两枚金刚杵交叉组合而成。金刚杵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用金、银、铜、铁等制作;密宗用此作摧毁魔敌的法器。鎏金三钴杵纹意为金刚杵有三个刃头;其腹部图案即为十字交叉形四面十二股金刚杵,足底花纹为“莲花中出股头”而“不相著”的八面二十四股羯磨金刚杵,象征着法力无边,可摧毁一切邪恶。
三、生活用品(指原宫廷日常用品)
1.银香囊——陀螺仪原理的活用
两件,一大一小。香囊,熏香器皿,内装香科改善室内空气。大件名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通体为镂空阔叶纹。球径12.8厘米。上下半球以合页铰链相连,钩状司前控制香囊之开合。下半球体内由两个同心圆组成的持平环。置香料的香盂铆接于双层持平环上,环与下半球体铆接,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球体饰五朵双蜂纹团花。冠饰四蜂纹团花。球底饰有折枝团花,重547克,为迄今发现的最大香囊。
小件名鎏金雀鸟纹镂孔银香囊。径5.8厘米,重92.2克。
令人惊奇的是银香囊内使用的平衡装置,无论香囊怎么倒置放立,内中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内装的香料不会洒出,竟与现代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相同。此原理与技术,欧洲17世纪才掌握,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世纪前就已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说明在唐代我国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过去人们称其为“熏球”,而把香囊理解为香包。地宫《物账碑》明确记载此为“香囊”,更正了这一错误。
2. 唐皇墨迹——鎏金双凤衔绶纹御前赐银方盒
高9.5厘米,每边21.5厘米,重1585克。盒体扁方形,盒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鎏金。隆起盖面边缘饰莲瓣一周,中心为口衔绶带之双凤,相对欲飞;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制作精美,纹饰悦目。特别珍贵的是,盒盖墨书“随真身御前赐”6字,字体自然,有力。此盒产地为(河南)滑州,具有北方金银器厚重稳健等特征,盒底有同心圆旋痕,说明经过切削抛光。证明唐代手工业已非常发达。
3.人物故事画——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
香宝子,隋唐时出现的一种放置香丸、香饼等香料的用具,一般成双置于香炉左右两侧。地宫出土两件,放于后室鎏金卧龟莲花纹银熏炉两边,组合使用,反映了唐代香文化之盛。香供养是密宗“香、花、灯、涂”四大供养之首,曼拏罗坛中内四供、三十七尊之必需,也有专家认为此为茶具,茶供养亦是佛教及密宗的重要供养之一。
此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锤击成型,花纹平錾模冲,纹饰鎏金。盖纽宝珠形,盖面隆起,分为四瓣,每瓣内模冲一飞狮,姿态不一。盖与身以子母口扣合,腹壁分四壶门,分别錾刻“仙人对饮”、“萧史吹箫”、“金蛇吐珠”、“伯牙鼓琴”人物故事画。高24.7厘米,重883.5克。另一件分别錾刻“郭巨埋儿”、“王祥卧冰”、“仙人对弈”、“颜回问路”人物故事画,反映了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人物画细腻工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地宫金银器大多为皇室内库管理的金银器作坊“文思院”制作,如上述大锡杖、卧龟莲花纹银熏炉、银芙蕖等。文思院位于唐大明宫内政治中枢——麟德殿附近。成立于大中八年,唐宣宗将原望仙台改建而成。
文思院制作的金银器,设计制作精良,工艺繁杂,分工协作,管理较优,整体器物给人一种大气恢宏,内涵丰富,典雅挺秀,轻盈谐调又简洁精湛的感觉。其他各地金银器产品,亦精优富丽。这些说明当时手工业发达,代表了唐代中国金银器生产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