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生花:错金银工艺之美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3-03-07
导读: 前言 错金银工艺,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在金属器皿上的装饰技艺,最早可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金银好理解,关键技术就在错字上。汉代是错金银器物集中出现的时期,恰好汉代许慎编著的《 说文解字 》上解释了它的含义:错,金涂也,翻译过来就是将金银涂画在
前言
 
 

       

错金银工艺,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在金属器皿上的装饰技艺,最早可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金银好理解,关键技术就在“错”字上。汉代是错金银器物集中出现的时期,恰好汉代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上解释了它的含义:“错,金涂也”,翻译过来就是将金银涂画在青铜器表面上。
 
事实上,这种工艺就是在预先设计并铸(或刻)好的器物表面凹槽下,将金银丝或金银箔嵌入其中;再经过挤压捶打,确保镶嵌进去的金银不至于脱落;最后经过打磨抛光,使器物表面更加平整光滑。根据“错”的金属内容,可将利用该技术的器物分为错金、错银、错金银等类型。
 
由于错金银器物可以利用金银的颜色与母体器物的颜色形成对比,使得器物更加熠熠生辉,极具装饰效果,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本期推送选择12件(组)错金银器物,将这种工艺给器物带来的美感呈现给大家。
 
 
 
铭文
 
 
 
先从年代较早的器物开始。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栾书”青铜缶(音否),相传出土于河南辉县。它形似壶,整器光素无纹,缶盖与腹表均有铭文,器颈至肩下处鎏金铭文5行40字,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虞(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但习惯称呼其为栾书缶。
 
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1958年,《殷周青铜器通论》将其定名为“栾书缶”,认为其铸成于鲁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年),为春秋时期晋国器物;而近年来,根据新的考古发现资料,更多学者倾向于将其定为战国时期的楚式青铜器。
 
至于为何在一件楚式青铜器上记录一个可能生活在晋国的家族内容,李学勤先生在《栾书缶释疑》中,推测此缶是春秋时居住在晋楚之间的蛮族部族。蛮族部族被灭后,流落到楚国的蛮族后裔,就做了这件缶了。
 

图片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展厅

 

图片

错金铭文

       

图片

错金铭文

 

再看几件带有错金铭文的兵器。收藏于无锡博物院的战国时期王子于铜戈,错金铭文“王子于之用戈”,为吴王僚继位前制作,铭文字体为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的鸟虫书。同样的铜戈,在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亦出土一件。
 

图片

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特展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蔡公子加戈,错金铭文“蔡公子加之用”。2005年春季,襄樊古邓城东北团山M42墓中出土一件铜戈,与上博的这件蔡公子加戈有同样的铭文,通过比对铭文字体及两件铜戈的造型特点,推测这两位“蔡公子加”为同一人,是一位名“加”的蔡国公子,但此人不见史籍,是缺失记载还是记载有别,还需进一步研究。
 

图片

摄于上海博物馆

中国古代青铜馆展厅

 

图片

错金纹饰

 

图片

错金铭文

 

再看一件铜矛,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楚王孙(渔)铜矛,出土于湖北荆门左冢。矛身错金铭文“楚王孙(渔)之用”,对于“王孙渔”具体是何人,目前有说法认为是楚国司马子鱼,但存在争议。
 

图片

摄于浙江省博物馆

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特展

 

图片错金纹饰

 

图片

错金铭文

 

 
 
纹饰
 
 

       

同样地,我们依照基本的时间顺序进行介绍。先看一类特别的器物:舟。这类器物多数呈现椭圆形口,两侧有双耳。其实严格说起来,称呼这类器物为“舟”并不准确,在一些此类型器物中,自铭为“钅和”(合一字),为便于称呼,暂且称呼为舟。
 
本期选择了一组此类器物进行介绍,第一件是来自山西博物院的错金舟,出土于山西长治分水岭;第二件是来自国博的错金青铜钅和,1965年出土于山西长治分水岭126号墓。这两件都出自一个地区,分水岭在东周时期属于上党地区,赵、韩都曾在此有势力范围,战国以后的墓葬一般认为属韩,但仍有争议。为便于称呼,暂且称呼为舟,这两件错金青铜舟,都以错金工艺描绘纹饰,有斜角云纹、变形龙纹等类型。
 

图片摄于山西博物院

晋魂展厅

 

图片

错金纹饰

 

图片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中国展厅

 

图片

错金纹饰

 

咸阳博物院藏一件战国时期的金银镶嵌纹鼎,出土于咸阳戚夫人冢。鼎带盖,盖面隆起,上有三环钮。敛口,鼓腹,腹部有一凸棱,圜底,下有三蹄足。盖面中心错金四叶图案,盖面及鼎身错金银三角云纹图案。这位戚夫人,可能正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妾,而后被吕后制成人彘的那位。
 

图片

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图片

鼎盖有错金四叶纹饰

 

再看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错金银铜鼎。鼎有盖,盖面上以错银工艺装饰缠绕龙纹,以错金工艺装饰云纹。盖面还铸有三只卧兽,卧兽身上也有错金装饰。
 

图片

摄于南京博物院

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特展

 

图片

错银龙纹、错金云纹

 

图片

盖面有三只卧兽

 

错金工艺在战国时期也已经用于装饰车马具。国博收藏的两件错金银云纹车饰,就是一例。这两件车饰,通过利用金银的不同颜色,合理设计后构成了富有变化的颜色效果,而流线型的纹饰则生动展现了云纹的流动,是十分精致且奢华的车马用具。
 

图片

摄于深圳博物馆

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特展

 

图片

错金银工艺构成的云纹

 

图片

错金银工艺构成的云纹

 

1977年发现的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厝(音错,事实上是另一个字,字库中无此字)墓中,也出土了多件精彩的错金银器物,在之前介绍画屏的专题中,介绍了一件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架。本期介绍的错金银铜牛型插器,也是类似的作用。铜牛通体镶错金银卷云纹,色彩华丽,工艺精细,而其腰背上的长方形銎(音琼),可能是屏风插座孔。它与刚才提及的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架、以及同墓出土的另一件错金银铜犀插座,三者共同构成一件曲尺形屏风的插座。
 

图片

摄于湖南省博物馆

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特展

 

图片

通体错金银卷云纹

 

图片

腰背上的长方形銎

 

图片

卷云纹有分格,间隔填充金银

 

图片铜牛平视前方

 

图片

以俯视角度可见铜牛在细微处还以错金工艺装饰

 

再来,看西汉时期的几件文物。收藏于西安博物院的一件错金铜钫,1964年出土于西安市莲湖区。钫是一种古代金属盛酒器。通体呈方形,直口短颈,深腹方圈足。肩与腹无明显的分界线,上腹饰有对称的铺兽衔环。器身表面布满错金勾连云纹,纹饰中间形成一条中轴线,左右两边花纹对称。
 

图片

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图片

 错金勾连云纹

 

图片

纹饰中间构成中轴线

 

来自南京博物院的错金银铜弩机,则将一件武器变得更为华丽。它出土于江苏宿迁泗阳大青墩,弩机保存完好,通体施错金银装饰20多种动物的形象,其中有些图案成组,如白虎猎野猪、利箭射大雁等。刻划细腻、表情生动,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摄于南京博物院

江苏古代文明展厅

 

图片

错金动物纹饰

 

图片飞鸟纹

 

图片

飞鸟纹

 

图片

龙纹

 

图片

白虎猎野猪

 

图片利箭射向大雁

 

图片

大雁仓皇前飞

 

 最后一件器物为本期年代最晚,是十六国前凉时期的“升平十三年”错金泥筩(音筒)。根据底部的铭文可知,它自名“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制作于升平十三年(公元369年),是前凉帝王宫中用于承装封泥之物。盖缺失,外壁装饰的错金龙虎纹有汉代风格,但缠枝纹饰的出现则体现了早期西方艺术对姑臧(前凉都城,在今甘肃武威,该器的制造地)的影响,前凉被前秦所灭后,此筩应是随其所有者一同转移到了长安。
 

图片

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古代文明展厅

 

图片

自上而下,第三层龙虎纹、第四层缠枝纹饰

 

图片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