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馆藏十大先秦青铜器,4件为镇馆之宝
不久前去了安徽博物院,馆藏的史前文物、先秦青铜器非常的具有地方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想说说它馆藏的先秦铜器,有四件正是镇馆之宝。
-
①云纹铜五柱器,西周,1959年屯溪弈棋机场1号墓出土
屯溪弈棋周墓出土的“五柱器”,是一件网红文物,被网友戏称为“西周路由器”。很多人都见过它,却不知道它是安徽博物院馆藏。
在考古学家眼里,它也是一件神秘的青铜器。这种造型的青铜器在别处没有见过,文献中也没有著录,因而对于它的种类、用途都存在很多争议。
有争议的还有它的年代,虽然被戏称为“西周路由器”,但近些年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断定屯溪墓群的年代应该在春秋至战国时期。
如果说,云纹铜五柱器留给后人的历史讯息是一片空白,下面这件青铜器背后的历史就过于复杂了。
-
②镇馆之宝——吴王光鉴
春秋
1955年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出土
器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腹深35厘米
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出土时是一对,另外一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鉴,水器,大者能当澡盆。这件铜鉴沿口对置两个兽头作器耳,腹部纹饰纤细繁褥,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既端庄又秀丽。这件铜鉴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内壁有8列,52字铭文。
根据铭文可知这件鉴由吴王光命人铸造,因此定名为“吴王光鉴”。那么问题来了,阖闾的“鉴”不在自己墓里,至少也该在吴国墓里,怎么跑到寿县蔡侯的墓里了?
寿县蔡侯墓,墓主人为蔡昭侯。蔡侯墓入选了50年代全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青铜器有480余件,显现出较强的楚文化风格。
墓中出土的一件莲瓣盖铜方壶,体型大,盖饰镂空八瓣莲花形,颈部一对兽耳,圈足四角各有一兽作为方壶的立足,整体造型精美,是难得一见的春秋铜器珍品。
-
③莲瓣盖铜方壶,寿县蔡侯墓出土
根据史料记载,他曾因为一件皮衣而得罪了楚国的子常,后被楚昭王软禁在楚国三年。归国后原本依附于楚的蔡国决心与楚国决裂,转而亲吴。古时候最好的外交手段莫过于联姻。联系吴王光鉴的铭文可知这对铜鉴是吴王光给女儿叔姬寺吁的陪嫁之物。叔姬嫁的人就是蔡昭侯。
铭文拓片
铭文大意是:五月的一个吉日,吴王光选用上等铜、铅、锡,为叔姬寺吁铸造了宗庙祭祀用的铜鉴,但愿叔姬能虔诚敬奉祖先,子子孙孙都不要忘记啊!
吴王光鉴的出土不仅恰印证了史书的记载,也拉近了我们与那段历史的距离,穿越两千五百年,梦回春秋。
安徽博物院还有一件与吴王光有关的重要出土物——吴王光剑。
-
④吴王光剑,春秋,1974年庐江县汤池岗村出土
剑长54厘米,是所出吴王光剑中最长的一柄
春秋,群雄争霸,充满了刀光剑影。古剑,又是多么令人浮想联翩的出土物。吴越擅冶,无出其右。这柄铜剑在出土剑身毫无锈蚀,剑光凛冽,保存基本完好,只是剑首处的绿松石脱落了。
剑身近剑格处有铭文二十六字:
大意是:这是吴王光给自己铸造的剑,所到之处,占地无数,战功赫赫。证明了这是吴王光的用剑。虽与想象中的吴越名剑有些出入,但出土文物与自己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对上号总是格外令人激动的。
-
⑤镇馆之宝——楚大鼎,战国晚期
铸客大鼎,也称作是楚大鼎。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出土。此墓在1993年、1938年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盗掘,大部分被盗文物散失于世界各地。楚大鼎就是在1933年被盗出土的,是其中最大也最重的一件。
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400公斤。仅次于后母戊鼎,但由于楚大鼎是圆鼎,因而实际上它的体积比后母戊大方鼎还要大,居全国之首。但楚大鼎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三个兽形蹄足,显得格外的雄壮有力,确实不负“安邦”之铭。
楚大鼎的腹外壁、足膝部均有“安邦”二字,口沿处有“铸客为……”等12字铭文,因此名“铸客大鼎”。之所以又叫楚大鼎,是因为这座墓葬的主人是楚幽王。
公元前241年,楚国将都城东迁至寿春,也就是今之寿县。相传,寿县的朱家集附近就是楚王及贵族的集中葬地。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是迄今为止唯一可确认的楚国国王墓。因而,楚大鼎当是楚国镇国之器,也是安徽博物院当之无愧的镇院之宝。
楚国,作为南方大国,楚文化的影响范围十分的广,因而,江淮地区的先秦铜器多有楚文化的影子。因此,群舒铜器就显得格外的难能可贵了。
-
⑥群舒兽首鼎、曲柄盉、平盖鼎,春秋
群舒遗址群出土的铜器,乍看不起眼,细节之处暗含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或许是走了“复古”的路线,因而,尽管群舒铜器属于春秋时期,对它的研究或许有益于对西周文化的研究。
群舒,指的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偃姓皋陶的后裔在江淮一代建立的舒、舒庸、舒鲍、舒龙、舒鸠等组成的联盟,由于都是小方国,实力弱,最终湮没于大国的纷争中,史籍中鲜有记载,若不是在其故地接连出土形制罕见的青铜器,终将被世人遗忘。
兽首鼎、曲柄盉、平盖鼎造型均别具一格,是群舒最具特色的青铜器。有人认为,群舒铜器或受徐的影响,有“徐舒同源”之说,可惜,对于,徐文化,至今不明。早先有人怀疑安徽九里墩春秋墓是徐国墓葬。
舒城九里墩属于群舒的活动范围,但是九里墩墓墓中出土的器物却明显不属于群舒。墓内出土物的文化面貌十分的复杂,其中最受瞩目当属“龙虎纹四环铜鼓座”。
-
⑦镇馆之宝——龙虎纹鼓座
春秋
1980年舒城县九里墩出土
鼓座为圆圈形,上圈有两相缠绕的动物形象,据说是虎与独角龙,因此有虎踞龙盘之感。外壁四周饰有四个衔环铺首,更添了几分气势。目前已知的建鼓鼓座数量很少,多为此种龙蛇造型。
这件鼓座虽不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座精美,但胜在它的器身上有长铭文:
由于这件鼓座锈蚀严重,铭文释读困难,但关键信息已确认,“童鹿”即“钟离”,据此推断这件鼓座原本属于钟离国,但这个推论是直到很久之后,经过了对双墩一号墓的发掘、研究才终于得出的。
双墩一号墓墓葬形制组图
这座墓的形制太特别了,圆形墓坑,封土以墓坑内
尽管被盗过至少两次,墓内仍出土了青铜器近400件,不过印象中安徽博物院似乎没怎么展出此墓出土物(或者展出了,太其貌不扬了,没引起我的注意),出土物应该都在蚌埠市博物馆。
铜罍2件,双堆一号墓出土
为蚌埠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但是,出土鼓座的这座墓应该不是钟离国墓葬,至于,为什么钟离国的重器会跑到群舒故地,就需要一些想象力了。
群舒、徐、钟离、蔡、吴、楚……或许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方国。春秋时期的江淮地区似乎格外的精彩,这些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而为敌,时而是友,是非常微妙的,这些也会折射到从当时墓葬发掘出的出土物上。
-
⑧镇馆之宝——鄂君启金节·车节、鄂君启金节·舟节
长31厘米
战国,1957年寿县邱家花园出土
青铜铸造,外观很像是剖开的竹节,曲面有非常漂亮的垂露篆书体的错金铭文。
根据铭文可知,它们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的运输货物免税凭证,有了金节,一年内在固定的路线、在运输限额以内(车节限额50辆,舟节限额150艘)进行货物贩运就可以免税。
鄂君启之金节是目前国内所见保存最好、时代最早的铜节。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楚国文字、楚国政治、经济、交通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
⑨兽面纹觚、爵、斝
商代,1965年肥西县馆驿塘坊出土
这一组铜器放在一起十分养眼。肥西另一遗址还有夏代铜器出土。
-
⑩连珠纹斝,夏代,1972年6月肥西大墩孜出土
通高21.4,口径13厘米
肥西大墩孜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二里头文化晚期,没想到在安徽境内也有夏代的铜礼器。这件铜斝,着实令人惊喜。
遗址中还曾出土一件铜铃,体侧有一扉棱,与二里头遗址出土铜铃极像。“连珠纹”也是早期铜礼器常见的纹饰。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作为春秋时期南北诸侯国争霸的必经之路,安徽博物院先秦铜器异彩纷呈,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表现出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或许是因为这里本就就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近些年的考古发掘已证实了传说的可靠性,因而安徽博物院先秦铜器,又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但最后的最后,纷争之后,终归一统,就只剩下楚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