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痰盂,火上了国外拍卖会!前身竟是个“渣斗”?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好像一切具有东方色彩和神秘味道的物品都能让外国友人为之疯狂!
几年前,一家德国拍卖公司上拍了一件中国80年代家户喻晓的红双喜牌痰盂,并标注此物件为洋彩仿铜胎画珐琅鸳鸯莲池纹喜字花囊。
其实在早些年,就有针对外国有人对于红双喜痰盂的调查,外国友人们曾将红双喜痰盂当做各种匪夷所思的用途!
但类似于这种器型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还是流行器型之一,并且在历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发展。
明永乐 剔红牡丹纹渣斗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在2018年11月20日,中国嘉德上拍了一件——钧窑天青釉花盆,最终经激烈竞夺拍出 4887.5万,一举刷新钧窑全球拍卖纪录。而就在落槌瞬间,一边是众人振臂欢呼,一边却有人提出质疑:它不就是古人拿来盛放食材残渣的“渣斗”吗?
明初钧窑天青釉花盆
以425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4887.5万元成交
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新钧窑拍卖纪录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火上了外国拍卖会“渣斗”的前世今生~
「 渣斗 」
渣斗又名奓斗、唾壶,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晋代,用于盛装唾吐物。
其特点是侈口,高颈,鼓腹,短足,口径可与腹径相等或稍大,颈的高度约占全器的二分之一。当奓斗作为实用器使用时,其功能相当于唾盂。
北宋 钧窑月白釉渣斗式花盆
高22cm,口径23cm,足径14.5cm
唐 白釉渣斗 玫茵堂珍藏
金—元钧窑玫瑰紫渣斗 台北故宫更博物院
唐 越窑黄釉渣斗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唐代晚期以后多见,其名称出现于宋代以后。生于北宋终于南宋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过唾盂。
明代文献中记载元代有银鎏金的唾盂,可见其奢华。但古代的唾盂普遍尺寸都小,一般都置于桌上,吃饭时放些鱼刺残骨,故又称“渣斗”。
明早期钧窑渣斗 大英博物馆藏
明正德黄釉绿龙纹渣斗大英博物馆馆藏
宋代定窑、龙泉窑、越窑都有制品传世,造型变为由下、下两截组成,上部为盘形,下为扁圆腹,浅圈足。
尽览宋代绘画,描写宴飨场面的有《春宴图》、《文人会》等,在那些达官贵人高谈阔论,浅斟低酌中似乎
可以看见这种物什的存在。
▲宋仁宗皇后坐像
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海外博物院里深藏着唐宋明清时期的渣斗。足见高规格的渣斗,在当时不是一般平民人家可以用的上的。
「 关于渣斗的演变说 」
众所周知,觚是夏商之际青铜酒器的一种,所谓“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觚和觯是地位尊贵的诸侯所用,许之衡认为小觚即可以称为渣斗,小渣斗是漱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渣斗最本质的功能是用来饮酒?
但五代及宋元时渣斗确实用来盛装唾吐之物,这中间肯定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北宋 耀州窯青釉渣斗
渣斗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的记载: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 诸色杂货》:“酒市急须马盂、屈卮、滓斗、箸瓶。” 滓斗从字面意思理解,为盛放渣滓之斗形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元人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 从“滓”改为“渣”,可见作为茶具来使用的器物才可称之为“渣斗”。
渣斗出现于宋辽时期,其主要造型也与《匋雅·卷上三十五》中所载:“觚之小者曰渣斗。” 觚是商周时期的饮酒器,宋时金石学兴起,将觚用作插花之器,且瓷中有仿制觚的造型。
明代宜兴窑仿钧天蓝釉方渣斗
《论语·雍也》云:“觚不觚,觚哉!觚哉!”历来研究者对这语境模糊的一句表示不解,但如果从青铜觚演变为渣斗的历程来看,倒也说得通。
从青铜觚与渣斗的造型来看,确实有其神似之处。青铜觚在夏商周三代为酒器,至春秋战国乱世礼崩乐坏,诸侯杀伐不已,酒器中最高等的爵也沦入普通莽夫之手,小觚在宴飨上从饮酒到用来装痰吐之物也不稀奇。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到了晋代小觚已经完全成了唾吐之物,专名为渣斗,多为瓷质,宋代许多窑场都烧制渣斗,可见渣斗已经广泛流行,明清两代渣斗也被放置于床边和几案上,以备存纳微小废弃之物,用途有所拓宽,材质也日渐多样了。
尺寸:宽 15.5cm
成交价:RMB 2,565,000
201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
渣斗的样式最初来自于金银器唾壶的样式,但宋代瓷器仿制青铜器造型成为当时流行的趋势,因此唾壶也受到此种复古风潮的影响,由原来的宽缘鼓腹改变为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渣斗”——宽缘虚腹型。
晚唐至宋时饮茶风气促使“唾壶”衍生出“渣斗”成为茶具之一,而宋代制瓷业受金石文化的影响生产出似“尊”似“觚”的“渣斗”;
作为专门的茶具,而至清代又归于漱口的洁具之用;而唾壶依然有,且作为洁具使用,但造型也有了新的发展。
明 钧窑胭脂红釉渣斗式花盆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清乾隆绿玻璃渣斗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