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够的“东方绝色”!清代帝王是如何仿制汝窑的?
北宋汝窑:深受历代帝王喜爱
尺寸:D 12.2cm
在中国陶瓷史上,但凡精品,必有仿制。
如清康熙、雍正朝仿明永宣青花、康熙仿明嘉万五彩、雍正仿明成化斗彩,乾隆朝更是遍仿历代名窑,集仿制之大成。
历代仿制中,历时最久、精品迭出的是明清两朝对汝窑器的仿制。
至于对汉文化十分倾慕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更是对宋代瓷器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
康熙、雍正二位还矜持一些,到了乾隆皇帝这里,那满腔的喜爱之情就彻底地喷发出来。
底面刻着乾隆的诗:“盘子径五寸,如规口面圆,出陶无髻垦,阅世独完全,冰裂纹隐约,铁定迹局连,底心镌甲字,先得此同然。”
还有这个汝窑纸槌瓶:
汝窑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底面也有诗:“陶得纯青生二成,果然色质胜难兄,缘铜试看守口器,书座堪思防意城,簪朵雅宜名意蕊,称怀已自息心旌,足钉薜暴诚何碍,讵以微瑕叶美琼。”
北宋汝窑:汝窑的卓越仿制者——雍正
清代康雍乾三代帝王中,以雍正审美趣味最为超卓。为了仿制汝窑和其他的宋代名窑瓷器,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专为皇家烧瓷的御窑厂成立了一个部门“仿古作”。
自汝窑瓷器出现并入贡御用之后,声名大噪,追逐者众,就开始出现大量仿品,但多数制作比较粗糙,与真品相差甚远。
明清两朝,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仿制汝窑瓷器多由御窑厂承担,为了达到形神兼备,不惜工本。
比较成功的是明宣德年间和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尤以雍正仿品成就最高。
雍正在万机之暇,亲自参与设计瓷器器型、图案,亲自督造,有清一朝,举凡青花、粉彩、珐琅彩,以雍正瓷器最为精美。
雍正朝还仿制了一大批宋代五大名窑单色釉瓷器,其中,仿汝窑瓷占了相当比重,公认雍正仿汝瓷代表了历代仿汝瓷最高水平。
北宋汝窑:难以仿制的天青色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因产于河南汝州市而得名。北宋末年,北方瓷器以青色或白色为主。
汝瓷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秀美,釉面蕴润,高雅素净的丰韵而独具风采。
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汝瓷烧造难在哪?
1
烧制温度
从科学的角度讲,汝窑是个夹生胎,没烧熟,烧汝窑的温度不能达到1300℃,到1200多就行了。
故宫博物院藏
但瓷器在烧制温度上是有严格标准的,一般在1280度以上,才能称之为瓷。这就是汝瓷烧造的难点之一,既要烧成瓷器,又不能烧熟了。
据了解,烧造汝窑的倒焰窑上下温差较大,在0.4立方米的窑室中,产品窑位不同,其色也略有不同,如炉内器物太大,同一产品上下成色也会不一。
而采取“芝麻钉满釉裹足支烧”,这样就将无釉部位降低到了最小点,仅器底有3—5个细小的支钉痕,小如芝麻粒,不过,这同时也造成了汝瓷“十窑九不成”。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
而且多为盘、洗、碗等器型,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极少超过20厘米,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2
釉面开片
这种开片的形成是器物的胎泥和釉料在配置的时候,两者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就会出现“撕裂”的现象,形成开裂的纹片。
纹片作为装饰是由汝窑首先开创的,形状有蟹爪纹、鱼子纹、鱼鳞纹、网格纹、冰裂纹等,其中,当以冰裂纹开片为最美。
3
核心元素
除造型外,瓷器烧造的核心元素,是色、胎、釉。
汝瓷的美是经人为+偶然综合作用而成,这是汝窑仿制难度如此之大的另一原因。
北宋汝窑盘 上海博物馆藏
色:汝瓷的天青釉色是一种复合釉色,它是由汝州本地含有多种元素的天然矿物釉料,即传说中的玛瑙入釉,在高温烧制后,经雨过天青浴火而出,遇窑变等不可控因素,产生出深浅不一的色泽才是正统的“天青色”。
胎:汝瓷的胎质不是白色,而是发灰,颜色就像烧完后的香灰,俗称“香灰胎”。
只有汝州本地的瓷土和失传的配方,配合相应的烧成温度,才有这个效果。
釉:汝窑实为无光颜色釉,和景德镇那些红黄蓝色釉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它里面包含了深浅明暗等各种变化,才会如此明丽而澄净,优雅而深邃。
后代仿制前朝经典作品,代代不绝,构成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仿制前朝佳器,也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更可以视为对经典的致敬,是一种创造性模仿,固属佳话。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