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藏宋版《资治通鉴纲目》初刻本|中贸圣佳2023春拍
Lot 650资治通鉴纲目卷三十六至三十七 宋刻本
1函2册 黄麻纸 蝴蝶装
32.5×21.5cm
估价:RMB 1,800,000-3,000,000
铃印: 康生 (朱文)、康生 (白文)
著录: 1.《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史部编年 P264。
2.《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编年类 P93。
3.《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0455号。
4.《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2801号。
5.《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7090号。
6.《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P336。
7.《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四史部二
P242。
出版物封面
康生藏《资治通鉴纲目》初刻本
宋乾道八年(1172),理学大师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在其门人蔡元定、李伯谏、詹体仁等人的协助下,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要》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删正订补,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 《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撰成《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
本书体例仍按编年形式改编,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每事皆分为纲要和细节二部分,先以大字标出概括的提纲,其下以小字详叙细节。立纲仿效《春秋》,力求简明,并蕴含道德评价;叙目仿效《左传》,每事皆以“凡”字起始,以说明事实。改编主要采用删繁就简的方法,如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一月记事,《通鉴》为七二六字,《纲目》只二九八字,而基本史实全部得到保留。有些被《通鉴》删去的重要内容,《纲目》也有所补充,如汉高祖四年实行算赋令,《通鉴》不载,《纲目》补进。古代的年号往往在年中变更,对此,《通鉴》的纪年硬性规定这一年的年号采用后来者,于是造成纪年与纪事不符的矛盾,《纲目》一律改为如实记载。同时,《纲目》还订正了《通鉴》的一些史料错误。纲目体是在吸取了编年、传记、纪事本末诸体的长处之后新创的,有些因难以归类而被纪事本末体舍弃的重要内容,也能归入纲目之下。作为启蒙的历史教科书,纲目体更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此后,历代纷纷仿作,形成了贯穿古今的一系列纲目体史书。
《纲目》之依据《通鉴》去繁就简,同时也参校多家之言,进行删正订补。这其中参考之书目有胡安国的《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与之相关的其它文献资料,并收集众多大儒的史论之作。《纲目自序》就有言:“所采有温公所立之言,所取之论;有胡氏所收之说,所著之评。而两公所遗,与夫近世大儒先生折衷之语,今亦颇采以附于间。”
两书对比,取舍异同大致总结如下:
一、删:《纲目》对《通鉴》依时所记史事进行了大量的精简压缩,保留基本史实的同时,删去一切次要文句及某些繁琐经过。如: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一月记事,《通鉴》原文726字,《纲目》只298字。
二、增:《纲目》对《通鉴》所记载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其中有些是司马光削去不载的,一些是《通鉴》漏记的史实,如汉高祖四年实行算赋令,《通鉴》失载,《纲目》予以补上。”
三、改:《纲目》改正了《通鉴》纪年方式的不当之处,如《通鉴》在分裂割据时代,为记事方便,硬设王朝为主纪年,以致纪年与纪事脱节,且难免有主从尊卑之嫌,《纲目》则按实并书,不相主客;又比如《通鉴》纪年,凡遇一年中有年号变更时、“皆以后来者 为定”,既不能反映年号起讫之准确时间,又造成纪年与纪事不相符的矛盾。《纲目》一律改为如实记载。其次是改正《通鉴》某些史实记载错误,如齐人伐燕时间,司马光误为齐宣王十年,《纲目》修正为齐湣王十年 。
司马光作《通鉴》是不主张正统论的,对此,朱子十分不满,认为“于君臣父子之教,为害尤大”。所以,《纲目》尤重于正统名分的说教。编撰前制定的《凡例》,分为统系、岁年、名号、即位、改元等十九门,门下有目,目下有类,详细规定了写作原则和书法义例;正文对正统非正统的即位、朝会等都有一系列严格的表述法,可说是历代史家“春秋笔法”的一个总结。由于《纲目》具有浓厚的伦理教化色彩,此书出版后,一直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朱熹生前,《纲目》尚未定稿,故此未能付梓。卒后,书稿藏于家。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李方子得《纲目》书稿于朱熹之子朱在。嘉定九年,真德秀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时李方子任泉州观察推官,遂以此书呈真德秀。真德秀读此书后,认为“人君通此书,足以明德威之柄,烛治乱之源;为臣而通此书,足以守经事之正,达变事之权。盖穷理致用之总会,而万世史笔之准绳规矩也”。真德秀遂复求朱在新校之本,参稽考定,嘉定十一年,以泉州府之余财,募工刻印,阅岁而书成,嘱陈孔硕、李方子作序,是为嘉定己卯(十二年)泉州刻本,亦即陈振孙所称之“温陵本”(泉州别称温陵)。此为《纲目》之初刻本。是年,真德秀易帅江右,临行前上书朝廷,请求将《纲目》书板移送国子监,“以给四方之求”。朝廷允准真德秀的请求,《纲目》嘉定己卯温陵本书板遂移送临安,置于国子监中,陈振孙谓“今板在监中”可证。
温陵嘉定己卯初印本今已不存。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存五十七册,五十九卷,卷四十六至五十一配其他两种宋刻本。半页8行17字,左右双边,白口,板心上有字数,双鱼尾,下鱼尾下有刻工姓名。卷首有朱熹序例,卷末无陈孔硕、李方子所作之《纲目》后序。据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史部《通鉴纲目》条引潘氏《宝礼堂宋本书录》,可推知此本即据嘉定己卯温陵书板印刷。但因其无陈、李两人之《纲目》后序,当是泉州所刻《纲目》书板移送南宋临安国子监后之印本。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卷三所言之南宋国子监刊本,即指此本。
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有《纲目》宋刊本,其著录为“嘉定十二年真德秀温陵郡宋刻本”。将该本与国图所藏宋刊本作一比勘,两书实出自同一书板。且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宋刊本字迹模糊,时有脱损,间有补板,其印刷时间当在北图所藏宋刊本之后,即亦是泉州书板移送临安国子监之后的印本。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军进逼临安,谢太后降,临安未经战乱,即为元军占领。宋亡,国子监废,而国子监中板库固存。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就其故址改建为西湖书院。西湖书院钱粮富足,又有义田,岁入其租,以供二丁祭享及刻书目之用。至正二十一年十月至二十二年七月,西湖书院重刻修补南宋国子监书板约120种,嘉定己卯泉州所刻《纲目》书板亦列其中,今国家图书馆藏有《纲目》宋刻元修本,即经西湖书院修补后之嘉定己卯泉州所刻《纲目》书板之印本。
据《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现存传世《资治通鉴纲目》宋刻本有三种:8行15字本,8行17字本和10行16字本。此刻本与国图8行17字本相符,是为最早的温陵初刻本。又《总目》著录温陵本总计六批次:
1.270国图、五十九卷(46配/47-51配)(第一批珍贵古籍00455号);
2.271国图、零页;
3.272吉林省图、卷三十七(第三批珍贵古籍07090号);
4.273哈尔滨市图书馆、卷三十六(第二批珍贵古籍02801号);
5.279社科院、宋刻元修本、卷三十四+四十六+四十七(第二批珍贵古籍02800号);
6.280(0101)国图、宋刻元修本(存二十九卷1~11、18~28、31~35、40、41)。
拍卖市场出现五批次:
1.嘉德1998秋—卷五十二第四十页。
2.嘉德2001秋—卷四十三。
3.中贸圣佳2016春—卷三十五。
4.嘉德2017春—卷五十二。
5.中贸圣佳2016春—卷五十三。
出版物内页
此帙存两册,其中卷三十六、六十页;卷三十七、五十七页。蝴蝶装,书口有刻工“可原、文、苏、虞全、虞文、余五、熊仁、蔡仲、余才”等,多见《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著录。
《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P33(2003年中国书店出版)著录康生旧藏即为此本,其文:宋朱熹撰。南宋乾道壬辰年(1172)四月刻本。黄麻纸。存三十六、三十七两卷。原书影半页板框尺寸高二一七毫米,广一四〇毫米。半页八行,行十七字,注双行。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版心上方刊字数,版心下方刊刻工姓名。钤有“康生”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