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香港邦瀚斯:谈谈宫廷审美与文人趣味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3-07-04
导读: ▲中国书画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香港邦瀚斯 6 月 2 日 | 中国书画 | 香港邦瀚斯 在香港邦瀚斯:群星荟萃,百家争鸣的近现代画坛文中,笔者简略介绍了香港邦瀚斯2023春拍中国书画专场中近现代书画板块,而其古书画板块亦是佳制诸多,囊

 

▲中国书画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香港邦瀚斯

 

 

6 月 2 日 | 中国书画 | 香港邦瀚斯

 

 

在“香港邦瀚斯:群星荟萃,百家争鸣的近现代画坛”文中,笔者简略介绍了香港邦瀚斯2023春拍“中国书画”专场中“近现代书画板块”,而其“古书画板块”亦是佳制诸多,囊及宫廷审美及文人趣味。

 

 

以宫廷审美为例,如乾隆御笔行书七言联,语出御制诗《澄怀堂诗》,堂堂帝王气派;而文宁《圣驾临幸翰林院恭赋》册页、嵇璜《瀛台赐宴联句诗》册页等,则是君恩眷隆,装帧亦精美;《亲王常服像》雍容华贵,一望可知主人公地位之尊崇;沈宗敬《仿吴镇山水》,则可窥宫廷词臣绘画之一二。

 

 

而文人趣味,则如袁耀的山水界画,气势恢宏,堪称画坛独树一帜的存在;黄鼎写赠朱轼《桂林八景》册页,书画对题,则是游历写生的精品。龚贤《万山书屋图》经多位名家递藏;吴昌硕《四季花卉 六扇屏风》亦是难得。另有佚名作庄严祥和的《观音像》、悠然自得的《佚名 五柳归庄图 手卷》等,不一而足。

 

 

宫廷审美

 

 

Lot 0901乾隆帝 御笔行书〈御制澄怀堂诗〉七言联 (一对)

 

 

镜框 水墨手绘描金梅竹纹蜡笺贴落

 

 

钤印:所宝惟贤、乾隆御笔、奉三无私

 

 

尺寸:182×34cm×2

 

 

著录:1.(清)于敏中编《钦定日下旧闻考》,北京出版社,北京,2018年,第一册,卷十八,国朝宫室,页250。

 

 

2.(清)于敏中编《钦定日下旧闻考》,北京出版社,北京,2018年,第二册,卷二十三,国朝宫室西苑三,页319。

 

 

3.(清)《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七·别集类》,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影印古籍电子版,《御制诗初集》卷九,页30。

 

 

4.《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三十九册〈乾隆四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造办处活计库如意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页777。

 

 

贴落是清代宫廷特有的一种装裱形式,囊括帝王御笔、词臣书画等,又其据皇帝的旨意或其他装潢、修缮等因素而更换,故取“贴上”、“落下”之意,称为“贴落”。不同于立轴、册页、扇面等,贴落的装裱形制简洁,一般是本幅四周镶以绫或绢作为边饰,而后张贴于有壁纸纹饰的墙面,富有装饰感。另有通景画贴落,可从视觉上增加空间感、延伸感。

 

 

而贴落一词,最早出现于乾隆朝《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如《乾隆六年(1741)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造办处活计库》载:“于本年十月二十九日,太监胡世杰交古香斋围屏上山水大画一张,传旨著贴落安装,钦此。”

 

 

参考图一:清姚文瀚等《玉粹轩明间西壁通景画》贴落,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乾隆帝 御笔行书〈御制澄怀堂诗〉七言联”即为乾隆御笔御制诗贴落,材质为粉色施粉库蜡笺纸,饰以描金梅花、修竹“双清”纹,富丽堂皇,又得文人雅逸。由于贴落原是张贴于壁纸上,故揭下时,背纸难免粘有壁纸图案。是作背纸亦有银色几何纹和褐绿色花式纹两层图案。

 

 

以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区修缮档案为例,内檐壁纸种类颇多,如西暖阁长春书屋花洋布、佛堂一层梅窗黑纸、佛堂一层梅窗衬纸、佛堂二层地面蓝纸、东暖阁银印花纸、西配殿楠木色纸、西围房炕围花纸、西围房缠枝西番莲纹银印花纸、西围房银印花纸、体顺堂小团龙纹银印花纸等。

 

 

与本幅背纸银色几何和褐绿色花式图案对比,可以判断本幅乾隆御笔御制诗贴落,揭取时保留在背纸上的纹饰为缠枝西番莲纹银印花墻纸。银色几何纹,为加入螺钿粉后产生的效果。

 

 

乾隆帝 御笔行书〈御制澄怀堂诗〉七言联,场景图

 

 

是作联文内容“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语出乾隆七年所作《御制澄怀堂诗》,著录于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八及卷二十三,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九亦载。

 

 

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九

 

 

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八

 

 

据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十八,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萃赏楼西连楼六楹为云光楼,楼内额曰:养和精舍,楼下南室联曰: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可知此御制联曾陈设于云光楼的养和精舍内的楼下南室。

 

 

云光楼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的西南隅,东临萃赏楼,建筑平面呈曲尺形,为二层楼阁式,俗称为转角楼。前有假山、松柏等,环境清幽,乾隆、嘉庆皇帝均曾作《御制养和精舍诗》。

 

 

参考图二:清王幼学等《养和精舍东间通景画》贴落,局部,177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旨意底档•如意馆》记载:“(四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接得员外郎六格押帖,内开二月十六曰首领吕进忠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宁寿宫转角楼明间西墻,著王幼学等画线法画一幅,得时交造办处贴落。钦此。”

 

 

由此或当可推断,是年云光楼曾对进行内部墻面修饰,而此“乾隆帝 御笔行书〈御制澄怀堂诗〉七言联”与王幼学等所作通景画均为彼时奉旨上墻,亦应作于同时期。又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幼学等《养和精舍东间通景画》贴落”,壁纸恰为缠枝西番莲纹银印花纹样,与本幅背纸纹饰吻合,亦可证之。

 

 

此作上联“四壁图书鉴今古”,为乾隆皇帝“以文治国”的理念。自满清入关后,为缓解矛盾,皆大力提倡汉人文化,将儒家视为正道,希冀能实现“满汉融合”,以稳固政权。而遍观清朝历代帝王,乾隆皇帝无疑是对儒家文化最为重视、并浸淫其中、且功绩斐然者。如其敕编的《四库全书》包含经史子集,卷帙浩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丛刊。其亦素以读书人自诩,治学为文,笔耕不辍。

 

 

而下联“一庭花木验农桑”则是乾隆皇帝“重视农桑”的体现。所谓“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自周朝时,皇帝亲农、皇后亲蚕的传统就一直为统治者延续,包括敕命绘《耕织图》等,皆是提倡农耕。而乾隆皇帝规定每年仲春“以清明后亥日祭行耕籍礼”于北门外的“祭农大典”等,亦可见将“农桑”视为社稷之根本。

 

 

乾隆亦曾作另一首《御制澄怀堂诗》,载“书堂构丰泽,七十有余年。佳境春光驻,圣人宝额悬(堂额皇祖御笔也)。”言及“澄怀堂”匾额为康熙皇帝所写。其素以皇祖父为标榜,故亦多次书作此联。如《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三、卷八十五、卷八十七载,曲陆店行宫、费县注经台行宫、苏州行宫、江宁织造府行宫等,乾隆皇帝亦写此联。

 

 

乾隆皇帝(1711-1799)

 

 

作为一国之君,乾隆皇帝天资聪睿,又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亦立志缔造盛世文明礼乐,万世垂统,以成“千古一帝”。而正是这种文人情怀与帝王雄心的勃发下,终其一生,皆寒暑无间,临池不断,用工极勤。其遍临名帖,书法追求古人意趣,行笔流畅,书风华贵典雅,颇具造诣,虽不敢言比书家,然于帝王书法中,自当有一席之地。

 

 

乾隆的书法,最早学董、米、钟、王,中年后则又酷爱师法赵孟頫。马宗霍《岳楼笔谈》有言“其书圆润秀拔,盖仿松雪”。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中期的书风亦从尚董转为崇赵。铜山张伯英亦曾评介乾隆书法:“学者多见古人真迹,得其用笔用意,下笔自不同流俗。内府所藏既富,高宗天资亦优,弄翰尤勤。清代诸帝王皆工书,而高宗诣力最为深厚。晩年益臻古澹,有从心不逾矩之妙。”

 

 

是幅对联,行笔疏朗,布白匀称,端丽秀美,结体亦是严谨流畅,未见拘束,有圆润飘逸之姿,有“赵书”之风,亦可称是难得的乾隆妙墨。书风亦契合乾隆中晚年时期御笔所作。

 

 

此外,是联所钤螭龙纹“奉三无私”、“所宝惟贤”、“乾隆御笔”三方宝玺,均见于故宫博物院乾隆《宝薮》著录。其中“奉三无私”语出《礼记·孔子闲居》中“奉三无私,以劳天下。”意为帝王以天下为公,不谋一己私利。而“所宝惟贤”语出《尚书·旅獒》“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并注云“宝贤生能,则近人安,近人安则远人安矣。”知古贤者对“所宝惟贤”亦极推重,视其为定国安民之根本。而乾隆亦以此印文明其求贤若渴,绥远抚近之心迹,并刻制成玺印多加钤盖。

 

 

此对乾隆帝御笔《御制澄怀堂诗》七言联,蕴含乾隆皇帝“尊儒重道,重视农桑”的治国安邦的理念,曾作为贴落,装饰于云光楼养和精舍内,流传至今,殊为可珍。

 

 

Lot 0898文宁 1804年作 圣驾临幸翰林院恭赋

 

 

册页(24开) 水墨手绘描金二龙戏珠纹粉蜡笺

 

 

匣刻:圣驾临幸翰林院赋册,臣文宁恭进。

 

 

藏印:☐子珍藏书画之印

 

 

尺寸:16.5×20.5cm×24

 

 

来源:香港私人珍藏。据信乃直接购自文宁后人。

 

 

北京翰林院遗址内,存有一块“嘉庆御制诗碑”,是嘉庆九年(1804)二月初三日嘉庆皇帝御临翰林院时所作御制诗。御制诗文,移录如下:“东鲁曾登夫子堂,初来翰苑谒门墙。赋诗赐宴典重举,偃武修文颂漫扬。端本储才为国宝,持躬励品胜词章。我朝取士皆真学,天禄瀛洲陋汉唐。”、“圣泽覃敷甲子年,璇玑干运后承先。埙箎和雅为屏翰,鼎鼐调时法先贤。式谱新韶奏唐苑,敬赓旧韵播虞弦。心期海寓同文治,正学昌明庶绩宣。”

 

 

嘉庆九年,嘉庆帝御制诗碑,局部

 

 

这次是嘉庆皇帝第一次御临翰林院,《嘉庆帝起居注》亦有详细记载:

 

 

“初三日癸亥,上幸翰林院,谒先师孔子。礼毕,御书‘天禄储才’、‘清华励品’二额,命钩刻分悬,以其原本分赐掌院学士、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朱珪,户部左侍郎英和。赐王大学士以下翰詹诸臣并科道部寺之由翰林出身者筵宴,掌院学士、户部左侍郎英和进爵。宴毕,赐味余书室诗集及唐臣杜甫诗集、宫绸、芽茶、锦笺、端砚有差。御制七言律二章以示群臣,又首倡柏梁体一章,命诸臣依次恭联。毕,驾回宫。”

 

 

根据“嘉庆御制诗碑”及《嘉庆帝起居注》,可知为稳固政统,鼓励士子明道正谊,嘉庆皇帝特在翰林院对孔夫子行三跪九拜礼,以示对孔孟思想的最大推崇,又御笔亲书“天禄储才”、“清华励品”两个匾额,并赐宴群臣。宴会结束后,嘉庆皇帝与侍宴群臣分韵赋诗,并御赐珍宝。

 

 

嘉庆皇帝(1760-1820)

 

 

吴庆坻《蕉廊脞录》亦载:“其时,除现任翰詹及曾任编检诸臣凡一百七十余人外,仪亲王、成亲王、庆郡王、定亲王特命与宴,兵部尚书长麟、曾任掌院学士太常寺卿赵秉冲、主事南书房行走黄钺,俱一体与宴。”此次嘉庆皇帝圣驾临幸翰林院,距离乾隆九年(1744)翰林院重修完工时,乾隆皇帝亦曾御临翰林院,并赐宴赋诗,已时隔整整六十年。

 

 

帝王临幸翰林院,并赐宴赋诗,表达“尊儒重道”之治政理念,可谓盛典,亦令天下士子归心,纷纷作诗、撰文、作图以纪。如沈德潜《归愚诗钞》卷三即载乾隆临幸翰林院时的隆重场景。而是次,嘉庆皇帝御临翰林院,显然存有赓续乾隆重视翰林院学士的传统之意。如据《纪文达公遗集》卷八载,纪昀亦参加此次宴会,并依韵作诗《圣驾临幸翰林院锡宴,仍以张说“东壁图书府”五律字为韵,臣昀分得“国”字》。

 

 

匣刻、扉页

 

 

本册页即文宁题咏嘉庆临幸翰林院赋,匣刻“圣驾临幸翰林院赋册,臣文宁恭进”,内页首开明黄笺描银五爪云龙纹,其余则以粉腊笺画金直行栏,周围瓷青描金龙纹笺,水墨小楷书成,共计二十四开,装潢十分精美。册中书法,楷书恭写,结体端严,墨迹工整,款识“吏部左侍郎浙江学政臣文宁恭进”。

 

 

文宁,又名文甯,字蔚艾,号远皋,满洲正红旗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改庶吉士。乾隆五十二年(1787),授翰林院编修,旋升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嘉庆年间,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历升经筵讲官、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实录馆副总裁并上书房行走、吏部侍郎、总理光禄寺事务、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等。文宁亦历充乾隆壬子科山西正主考,癸丑科会试同考,甲寅科贵州正主考,乙卯科会试同考官,嘉庆己未科会试副总裁,辛酉科浙江正主考,辛未科会试副总裁。诰授光禄大夫。

 

 

其为嘉庆朝大臣,备受嘉庆皇帝重用。台北故宫博物院另藏一套《训著闓抨》,为文宁以隶体书写嘉庆皇帝御制诗《绿玉鞢》、《咏玉鞢》、《玉鞢》三首,并嘉庆帝所用两件玉扳指同储漆盒,亦可见君臣相宜之情。

 

 

Lot 0899嵇璜 1746年作 瀛台赐宴联句诗

 

 

册页(36开) 水墨纸本

 

 

钤印:臣、璜

 

 

尺寸:9.5×18cm×36

 

 

乾隆十一年(1746),农历八月廿八日,皇帝特召宗室廷臣,“分日赐宴瀛台,赋诗联句,赏花钓鱼”。《乾隆起居注》亦载“二十八日,上幸瀛台,赐大学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宴,上首倡柏梁体诗,命群臣各赓一韵,复制七言律诗四章,以示群臣,俾共相赓和,宴毕,赏赍有差。”《张廷玉全集》中,亦有《恭和御制瀛台赐宴诗》。

 

 

清胡敬《国朝院画录》卷下,也载:“御制诗序:岁在丙寅,序行金昊,有秋叶庆,景物成和,敬稽皇祖时曾举瀛台锡宴之典,宗亲成与,爰循旧制,集王公宗室等,于八月二十八日瀛台宴赏,用展周亲,因成三律。”又序“我皇祖时曾集大小臣工于瀛台宴赏,甚盛典也。兹因西成丰稔,百物蕃昌,于八月二十八日,赐宴公卿庶僚于台,以昭继绳宣豫之意,得诗四首,并示诸臣,其欲赓韵听”。

 

 

清 张镐 《瀛台锡宴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另有辽宁省博物馆藏张镐《瀛台赐宴图》,著录于《石渠宝笈》卷二,亦是关于乾隆皇帝仿照以康熙二十年瀛台赐宴的盛事,而张镐则以画笔记录此次宴会的空前盛况。画中大小官员、仪仗侍从二百余人,各人冠服装束一丝不苟,颇是壮观。张镐《瀛台赐宴图》卷后,亦有嵇璜“关于此次赐宴”的长篇跋文。

 

 

是次参与“瀛台赐宴”的王族及公卿达一百五十余人,包括大学士果毅公讷亲、大学士张廷玉、大学士福敏、大学士查郎阿、大学士陈世倌、大学士史贻直、协办大学士刘于义、户部尚书海望、户部尚书梁诗正、礼部尚书来保、兵部尚书彭维新、刑部尚书阿克敦、刑部尚书汪由敦、工部尚书信勇公哈达哈、内阁学士张若霭等。群臣联句诗及序,由嵇璜楷书誊写,即为是册,款识“乾隆十一年(1746)八月,赐诸臣宴事,臣嵇璜敬书。”

 

 

瀛台

 

 

瀛台对于清朝皇帝,意义非凡,常于此宴赏宗室和王公大臣。康熙皇帝曾因定三藩赐“瀛台凯旋宴”。雍正皇帝亦曾有诗云“缥缈中流凭览胜,始知仙境有蓬瀛。”而乾隆皇帝亦曾作《瀛台记》以记之:“盖瀛台惟北通一堤,其三面皆临太液,故自下视之,宫室殿宇,杂于山林之间,如图画所谓海中蓬莱者。”晚年时,其还曾吟诗“十五读书处,匆匆五十年,回思读书此,六十阅春秋。岛尽南,有旧台基。”

 

 

此“嵇璜 瀛台赐宴联句诗”楷书誊写关于彼时“瀛台赐宴”盛况,自是意义非凡。嵇璜,为乾隆朝重臣,浙江总督嵇曾筠之子,累官至翰林院掌院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国史馆正总裁。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亦任《四库全书》总裁,晚年加太子太保,为上书房总师傅,谥“文恭”。

 

 

此外,嵇璜亦多次随从乾隆帝南巡,乾隆帝常有诗歌赠答唱和。八十寿辰时,乾隆帝特制诗联相赠。嵇璜亦与刘墉等奉敕撰《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书法亦精妙,曾参与三希堂法帖的编纂,袁牧《小仓山房集》称其“精小楷,能于胡麻上作书。”

 

 

Lot 0897佚名 亲王常服像 立轴 设色绢本

 

 

尺寸:185.5×109.5cm

 

 

清代等级制度森严,对于各级臣属之服饰规格,记载详备。大清《皇朝礼器图式》即据季节、纹样、顔色,上至皇上、皇太子,下至贝子、额附及文武大臣之吉服、补服,朝珠、朝带进行严格规定,并绘制图样。如“皇子吉服带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縧如带色,亲王、世子、郡王皆同”,“亲王冬朝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曾赐金黄者亦得用之。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制同皇子冬朝服,世子、郡王皆同”。另,皇帝吉服为五爪金龙九条,皇子、亲王、郡王为五爪蟒;贝勒、贝子、额附以下至文武三品则为四爪蟒。

 

 

而本幅《亲王常服像》设色绢本,尺幅宏大,通体绘画极为精细,据绘画风格及尊贵服饰等,可推断此为清代宗室肖像。画中人物,年约古稀,身着身着绛色“卐”字暗花缎冬季常服,领缘、袖端镶以貂毛,端坐于通体髹黑漆作描金缠枝花卉纹、行龙装饰的宝座,座上覆以织綉锦垫,靠背,色金黄,通体綉五爪行蟒、正面蟒若干。

 

 

亲王常服像,局部

 

 

人物腰带金黄色,丝质面,带上白玉方版,两侧下挂白玉环,环上系荷包,并扳指套,象牙牙签筒,羚羊角鞘小刀,白色丝质帉两条,其旁亦置红绒结顶的皮质冬吉服冠。据带表和缎带均为黄色,且帉下端直及五爪行蟒等细节,皆可推知主人公的皇子身份,且为亲王以上爵位。

 

 

参考:清宫旧藏 皇子常服带、冬行服冠

 

 

本幅应为主人公贺寿所作,画中海水江崖纹,并蝙蝠、祥云、篆书“寿”字等,寓意江山万代、福寿无疆,亦切合身份地位。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曾有“亲王吉服像”,对比两件作品的人物面部特征,可发现其右颊法令纹下都有一颗黑痣,且五官、胡须皆相脗合,应为同一人。有学者考此《亲王吉服像》应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济尔哈朗,此论点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外,对比北京故宫及美国华盛顿弗里尔博物馆所藏清宫肖像,室内铺以龙纹地毯者绝少,目前所见,惟有藏于故宫的《康熙便服写字像轴》,此亦可作旁证。

 

 

Lot 0893沈宗敬 仿吴镇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124×62cm

 

 

钤印:宗敬、狮峰

 

 

藏印:雪岑心赏、凤砚楼陈氏珍藏灋书名画记

 

 

注:据藏印,本作经王秉恩(1845-1928)收藏。

 

 

沈宗敬,沈荃之子,仕至太仆寺卿,提督四译馆。其作为宫廷词臣画家,画传家学,山水师倪、黄,兼用巨然法,亦是笔力古健,思致高远,也得元人笔墨。在康熙皇帝南巡时,沈宗敬献画称旨,赐题“清风兰雪”额,又进琴辨、画品二说,赐“烟岚高旷”额,一时荣之。

 

 

此作款识“仿吴仲圭笔法,狮峰沈宗敬”知为仿吴镇笔法所作山水。画中,以枯笔干墨写山石,意境荒寒空寂,苔点润腴,山峦淡墨,留白处似烟云缭绕,变化万千,亦可见山之巍峨高耸,近山巅处,亦绘有亭阁。而近景处,持杖高士缓缓而行,古木左右参差,以浓淡笔墨绘树叶,山石点缀。整作水墨纸本,用笔简怡疏朗,皴擦得法,晕染适宜,观之有“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淡泊旷达意境,画意颇有先贤遗风。

 

 

题画诗,为明代陈安《题高大使<吴淞归兴图>》,书法总体为楷书的行化,纵意而丰姿,结字欹侧中平正为主,稍向右上倾斜,笔法温润,且行距较疏,萧散自然,章法上亦是疏朗匀称,尤是以正锋为主,少有偃滞笔墨,用墨枯湿浓淡也颇是讲究,收放自如,可见沈宗敬的书法受董其昌影响颇深。其父沈荃,书法也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沈宗敬以编修入直,康熙皇帝曾言“朕初学书,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实侍,屡指陈得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

 

 

另据钤印“雪岑心赏”可知是作曾经王秉恩(1845-1928)收藏。王秉恩,字雪澄、雪澂、雪尘、雪岑等,号东西南北之人、息尘盦主。四川成都人。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举人,历任广东布政司、广东知府、贵州按察使等职。善行隶。

 

 

文人趣味

 

 

Lot 0890袁耀 1780年作 山庄客至 立轴 设色绢本

 

 

尺寸:166×198cm

 

 

钤印:袁、耀

 

 

注:美国华盛顿班立德总领事珍藏中国古代书画 Lots 890-892

 

 

清初,文人画盛行,画派亦是纷呈,其中山水以娄东派、虞山派为宗,花卉虫鸟等则是常州派作正统,画坛几为王时敏、恽寿平等“清六家”主盟。而从者云集之际,扬州界画一脉却未显颓势,又自成一派,可谓殊为不易。此画派主要以袁江、袁耀、萧晨、禹之鼎、颜峄等人为代表,师法唐宋,技法工稳,画作介于书卷与幽趣之间,颇是独树一帜。

 

 

其中,袁江、袁耀被誉为“清代界画第一”,其将山水与阁楼结合,赋予楼阁界画深远的意境和宏大的气势,享有盛名。关于袁耀,最早见于乾隆时期《画人补遗》袁江条目之中,载“……有子名耀,山水阁楼尚能守家法”,另有袁耀、袁江为叔侄之说,尚未被学界所接受,故此二者关系多认为是父子。

 

 

袁耀与父亲袁江的画风相近。又《扬州画舫录》载,袁江“初学仇十洲”,而仇英的青绿山水源自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由此亦可窥知袁氏父子的画学渊源。目前可考,公私收藏的袁耀画作,最早见于雍正十二年(1734),最晚见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琼楼春色图》轴,现藏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参考:袁耀《扬州名胜图》四条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另有乾隆九年,袁耀应山西盐商贺氏邀请,参加贺氏庭园雅集,三年后,作《广陵送别图》册其中一开相赠,现藏于天津文管局。乾隆四十三年(1778),袁耀亦绘实景写生《扬州名胜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四条屏,题识“春台明月”、“平流涌瀑”、“万松叠翠”、“平岗艳雪”,可知所绘为扬州北郊的四处名胜景点,均为写生之作,亦可推知彼时其已返回家乡扬州。

 

 

此幅“山庄客至”,设色绢本,款识“庚子(1780)清和月,邗上袁耀画”,晚于其作《扬州名胜图》,故亦应是袁耀晚年在扬州所作,“清和月”为农历四月,正值春夏交替之际,天清月朗。画中,绘一座华丽园林,半掩于参天巨树之旁,园林内连廊、楼阁、凉亭等描写细致入微,砖瓦可见,内院之中的陈设,亦是精细刻画,友朋则攀谈观景,甚是悠然。而饱满的构图中,山峦气象巍峨,类于鬼脸皴染予人坚实之感,云雾则缭绕山间,烟波浩渺,跨谷凌虚,犹是仙境。

 

 

整作,既有山水画之文人逸趣,又不乏界画之周至,场面亦是恢宏博大,诚是气象、法度与雅趣皆具,逸品之作也,亦为班立德总领事珍藏。

 

 

Lot 0894黄鼎 1723年作 桂林八景

 

 

朱轼对题并跋

 

 

册页(八开) 设色金笺

 

 

尺寸:26.5×35.5cm×18

 

 

钤印:黄鼎(八钤)、尊古(七钤)
藏印:香山吴氏☐☐鉴藏书画之印(八钤)

 

 

签条:黄尊古先生〈桂林八景〉,甲子冬节,在家僧题。

 

 

来源:尹文楷(1870-1927)医生旧藏,由其后人继承并珍藏至今。

 

 

黄鼎,字尊古,又字旷亭,号闲浦、闲圃,又号独往客,晚号净垢老人。江苏常熟布衣。其初向王原祁学习元人画法,尤对黄公望研习较深。张庚《国朝画征录》即载“其临摹古人,咄咄逼真,而于黄鹤山樵法为尤长”。其后转师王翚,广临宋元,又融南北宗画法,形成自我面貌,一时名噪艺林。宫廷画家张宗苍为其弟子。

 

 

《虞山画志》评其“妙于皴法,兼北苑南宫之妙,是看尽九州山水而造绝诣者”。《归愚文钞》则言“石谷看尽古今名画,下笔具有渊源,尊古看尽九州山水,下笔具有生气。并称大家焉。”类此皆可见黄鼎画作为人所重。黄鼎的画作,除师法正统,而笔墨苍劲秀逸,气韵遒劲外,其生性好游,遍历天下,亦为其以真山实水为粉本,乃能一变蹊径,不滞于旧法。

 

 

此“桂林八景”,作于雍正元年(癸卯,1723)秋,共计八开,泥金笺纸,朱轼对题。上款人“可亭”即朱轼,字若瞻,号可亭。江西瑞州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浙江巡抚、吏部尚书。有惠政,居官廉洁。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并在懋勤殿设讲坛,教授弘历,被誉为“帝师元老”。雍正赐诗称其“忠岂唯供职,清能不近名,眷言思共理,为国福苍生”。编著有《易春秋详解》、《历代名臣传》等。

 

 

据黄鼎题识所言,彼时友人朱轼,奉命出都,同游桂林独秀诸山,其应朱轼所请,以所历之处,列成此八景,分别为“尧山冬雪”、“隐山六洞”、“桂岭晴岚”、“訾洲烟雨”、“栖霞真境”、“舜洞董风”、“东渡春澜”、“青碧上方”,并分题五言自作诗一首。而朱轼则对题“尧山”、“夕阳洞”、“华景洞”、“象山水月洞”、“七星岩”、“伏波山”、“虞山”、“开元寺”,又作跋言及二人巧遇,并“朝夕过从,纵游累日,名山胜境,目不暇给”。

 

 

参考:黄鼎《借园八境》,局部,郑州博物馆藏

 

 

郑州博物馆藏《借园八境》亦是黄鼎专为朱轼所作,同样作于雍正元年,材质亦是泥金纸,形制同样为册页八开。此外,册中与《桂林八景》同具“尧山冬雪”一开,另有朱轼长跋,节录部分:

 

 

“是年六月,太夫人八秩开筵乞假归,皇上特予诰命,由粤境便道旋梓停车西粤,其行署之后园备极景致,因额之曰借园。爰有黄君尊古者萍踪偶合聚首月余,每当夜雨联床述及晓素事,遂倩其填素为图列成八境聊代西池一献,并得与祝诸君因图分咏”。

 

 

据此可知是年朱轼因母亲八十大寿,故请假回家,及至广东境内,巧遇黄鼎,二人相伴月余,遂请黄鼎为作是册,以贺母寿。《借园八境》册中,朱轼又请蒋祝、万经、李绂、梁诗正、甘汝来、谢石霖、孙嘉淦等名士题对页,恭庆太夫人八秩。行笔至此,当可推知,彼时朱轼请黄鼎作《桂林八景》《借园八境》两本册页,前者箧笥自赏,后者为母祝寿。而《桂林八景》册页,尹文楷(1870-1927)医生旧藏,由后人继承并珍藏至今。

 

 

Lot 0892龚贤 万山书屋图 手卷 水墨纸本

 

 

尺寸:28cm×236.5cm

 

 

钤印:龚贤、半千
藏印:还读书斋珍藏书画印、南屏、刘春霖印、卐☐

 

 

包首题签:龚贤〈万山书屋图〉真迹。辛亥(1971)秋,立德珍藏。

 

 

注:美国华盛顿班立德总领事珍藏中国古代书画 Lots 890-892

 

 

颜世清题跋

 

 

明末清初,生长或寓居金陵的文人诸多,如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大家”。龚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等,与清初书画名家吕潜(号半隐)并称“天下二半”。江苏昆山人。其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流寓金陵(今南京),居清凉山。

 

 

其是彼时金陵“文人圈”的极重要成员,绘事精湛,画作自董其昌而上溯沈周及董、巨、范宽诸家,复得江南山水之蒙养,自辟蹊径,超越“四王”,比肩“四僧”,几可视为“金陵画派”主盟。

 

 

此幅《万山书屋图》,手卷,题七言绝句一首,其中“万山中起读书楼,日日楼前云雾稠”,应是崇祯末年南京神武营都司蓝琚在此建房作为书院,娱于经书字画,故名读书楼。画中未署年款。画面简淡雅洁,自右向左,层峦叠崎,丘壑纵横,云雾缭绕,大面积留白作江河湖水,山石肌里皴染细密,墨韵苍润。山坡平地处,书屋掩于古木之旁,甚是清和静谧。整作淡墨积出,而苔点细密,平铺构图,有空山大江之感。

 

 

是作颜世清双跋。其跋文中言及是卷原为友人珍藏,复又归其所得,亦盛赞龚贤作画独辟幽异,苍浑朴茂,四王笼罩之际,能不染华亭派、娄东派的习气,尤是难得。而此卷山川起伏,水石潆洄,毫无懈笔,运墨亦精采。

 

 

颜世清(1873-1929)字韵伯,号瓢叟,广东连平人,寄居北京。进士出身,曾任东方绘画协会干事,直隶洋务局会办。民国成立后,任直隶都督府外交厅厅长,北京大总统府军事参议,井陉矿务局督办,丰田巡按使署政治顾问,财政部印刷局局长,张家口税务监督等职。其聪颖过人,在政界多年,提倡文化最力。作山水、花卉,以古拙胜,毫无近习。

 

 

其收藏极富亦精,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书法巨迹,即曾为旧藏。另有董源《溪山图》、宫素然《明妃出塞图》、王蒙《秋林书屋图卷》、燕文贵《山水长卷》(传)、赵子固《春兰图卷》(传)、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卷》(传)等亦曾收入箧中,前三后为日本人收藏,部分画作曾影印出版,后三则被转让给叶恭绰。

 

 

是作亦为美国华盛顿班立德总领事珍藏。

 

 

Lot 0855吴昌硕 1918年作 四季花卉 六扇屏风 设色纸本

 

 

尺寸:137×34cm×6

 

 

钤印:俊卿之印(三钤)、仓硕(四钤)、吴俊之印(二钤)、吴昌石(二钤)

 

 

来源:日本私人旧藏

 

 

吴昌硕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其常以篆籀、草隶笔势入画,所作跌宕起伏,有雄强沉厚之力,亦有古拙朴茂之趣。吴昌硕曾言“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亦有诗云“离奇作画偏爱我,谓是篆籀非丹青”,堪称是晚清画坛之承上启下者,齐白石、潘天寿、沙孟海等均曾得其指授。

 

 

一九一四年九月,王一亭为吴昌硕在六三园举办生平第一次个展“吴昌硕书法篆刻展览”,使吴派艺术开始大放异彩,并为日本艺界所推崇。而后,吴昌硕连续于日本大阪、长崎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成为海内外艺坛旗帜性巨擘,篆刻亦被日人奉为“印圣”。彼时,长尾甲、白石六三郎、小室翠云、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商界要员,对于缶翁的书画皆亦甚是喜爱。

 

 

此吴昌硕“四季花卉”上款“长尾先生”即长尾甲,字子生,号雨山、石隐、无闷道人等,日本明治时期汉学家、书画家、篆刻家。一九〇二年移居上海,受聘于商务印书馆。与吴昌硕相识于六三园,相交至深,频有诗酒唱酬,获吴氏写赠甚丰,亦经其介绍加入西泠印社,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海外社员。一九一四年归国后,辑吴氏画册数种出版刊行。

 

 

六扇屏风中,绘葫芦、石榴、雁来红、牡丹、紫藤花、芙蓉等,题材丰富。其中,“葫芦,题识“依样”,吴昌硕曾有《依样》诗云“长柄葫芦众共珍,我将乞种种芜园。”即是言及对葫芦的喜爱。而“石榴”有流芳百世,家族兴旺,多子多福之意,“雁来红”又称“老少年”,有普天同庆,老当益壮的寓意,每当秋天大雁南飞时,雁来红叶子即变红,且老而愈艳,花与叶互衬成趣,是历代画家笔下常见之物。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紫藤花有“紫气东来”、“紫云来”、“紫气逢世”等美好寓意。而芙蓉拒霜,丰姿艳丽,亦是占尽深秋风情。

 

 

Lot 0842任颐 1877年作 献果图 立轴 设色纸本

 

 

尺寸:130×65.5cm

 

 

钤印:颐印、任伯年、画奴

 

 

任伯年与“任熊、任薰、任预”有“四任”美称,又以其成就最为突出,所画题材,极为广泛,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无不精妙。其作画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亦新巧,创造了一种清新流畅的独特风格,在“正统派”外别树一帜,在近现代画坛中,亦有深远影响。而人物画则既承继传统文人笔墨,亦吸取西画中水彩色调、速写之长,可谓“落笔如飞,神在个中”,有雅俗共赏的审美。

 

 

Lot 0838佚名 五柳归庄图 手卷 设色绢本

 

 

尺寸:26.5×66cm

 

 

藏印:真赏、宝联斋贮书画印、明斋珍藏、曾在杨雪茮处、慎言☐☐

 

 

五柳先生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是其笔下高士,有隐逸之悠。文学界亦以五柳先生之淡泊引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形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也是表达对隐士的向往。

 

 

是作“五柳归庄图”,设色绢本,画中长须高士头戴巾帽,身着宽袍,缓缓而行,悠游归家,神态怡然,其后两仆童或抱古琴,或担行箧,前面仆童则肩背布囊引路。院门口小童见先生归来,不胜欣喜,五棵柳树随风摇曳,则点明主旨。整作环境幽雅,设色清新,将“五柳归庄”,而“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旨趣完整表达。历代文人亦喜“归隐”题材,而陶渊明《归去来兮》亦是多次被呈现于笔端。

 

 

是作为杨作明旧藏,鉴藏印“曾在杨雪茮处”或为杨庆琛(1783—1867),榜名际春,字廷光,号雪茮。侯官人。嘉庆庚辰进士。历官山东布政使,召补光禄寺卿。有《绛雪山房诗钞》。

 

 

Lot 0958佚名 观音像 镜心 设色绢本

 

 

尺寸:222×107cm

 

 

自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梦见金人,遂遣使迎西域高僧传教于洛阳白马寺,佛教自此传入中原。又因“向善教义”,佛教很快发展为诸多百姓之虔诚信仰,有“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之盛。而供养敬绘佛造像,亦是殊胜功德之一。

 

 

此幅“观音像”,绢本重彩描绘,形象栩栩。画面中,上方饰背光,脚踏莲座,观音面相丰满,神态安详,头带宝冠,冠披白纱,宝冠高大繁复。菩萨左手搭垂,右手持念珠,衣饰精美,似曹衣出水,胸前饰璎珞,手戴有钏镯,富于装饰意味,仪态庄严华贵,神情间亦是充盈着了然一切,大慈大悲的大智慧。

 

 

篇幅所限,另有其余画作,不一而足。届时方家可莅临预展现场,或登录其官方公众号、小程序等,一窥究竟为宜。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