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浅谈绞胎瓷的特征和鉴定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3-10-16
导读: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绞胎瓷则是瓷器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绞胎瓷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两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两色相间、纹理
瓷器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绞胎瓷则是瓷器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绞胎瓷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两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两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罩以晶莹玉润的透明釉、绿釉、黄釉,将如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北方民间俗称透花瓷。由于它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十分稀少名贵。

最早出现在唐代河南及山东一带,其中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当数河南巩县窑。其具体技法是把配出的深色和白色泥切成薄片,按造型要求堆叠成雏形,然后放到刻好形体的陶范中挤压成形。绞胎瓷又名“搅胎瓷”“透花瓷”,制作时瓷器艺人采用绞胎技法,将不同颜色的泥块绞在一起,通过胎内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因此绞胎瓷也被称为“编织”出来的瓷器。绞胎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制作工序主要包括选料、揉泥、编花、成型、修坯、打磨、上釉等工序。2014年,“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是北宋时期北方最大的瓷都,当阳峪绞胎瓷有别于其它瓷器的纹饰,它内外通透,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其代表性器物被故宫博物院以及英国、日本等国博物馆珍藏。当阳峪窑,也称“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是唐宋时期富有盛名的瓷都之一,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达到顶峰。当阳峪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在众多古窑口中独领风骚。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当阳峪窑大批能工巧匠不得不随朝廷南迁。随着当阳峪窑火的熄灭,当阳峪制瓷技艺也慢慢失传了。上世纪40年代初期,河南发生大面积严重旱灾,当阳峪村再遭变故。据史料记载,那时,当阳峪村是个1500人的村子,1942至1943两年多的时间内便有1000多人相继死去。在死亡的威胁下,大量的村民流落他乡。1933年,英国人司瓦洛来到当阳峪,雇人挖到了不少瓷器和碎片。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先后两次到当阳峪考察,他在游记中写道:“当阳峪有瓷窑址400多处。”上世纪40年代,日本考古学家小山富士夫见到当阳峪绞胎瓷后爱不释手,他在《北宋的修武窑》一文中写道:“在焦作古窑址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俗称为绞胎瓷的美丽瓷片,它是用白色的瓷土和红色的瓷土搅和在一起做成的……”“从不同角度看,焦作修武窑比定窑、汝窑更有魅力,但是从古至今却完全不被世人所知,真是不可思议。”1951年及1962年,故宫博物院曾两次派专家到当阳峪实地调查,并发表了《谈当阳峪窑》等两篇文章,文中指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出5孔窑洞式作坊和7座窑炉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一千多件精美绝伦的宋代瓷器。2009年,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胎瓷以“花纹出胎骨、天然去雕饰”,在北宋时已享有盛誉,其表里如一、内外通透的特性在陶瓷王国独树一帜。器型百变、釉色天成,绞胎瓷则是从胎土上别具匠心的陶瓷艺术奇葩。同时,它又是唐代河南巩县窑烧造的,继唐代白瓷与唐代三彩之后又一个闻名世界的陶瓷品种。绞胎陶瓷的出现,冲脱了隋、唐以前单调青白两色瓷的束缚,开启了陶瓷的色彩篇章。

1、“绞”出变幻无穷的盛世风华

故宫博物院藏唐绞胎三足瓷罐

顾名思义,绞胎陶瓷是将不同的胎土像绞麻花一样绞制,最终呈现一种特别的风貌。通常是用两种或三种不同颜色的瓷土,一般主要是白色与褐色,或白色与褐色或青色,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再像绞麻花或绞花卷馍一样将它们绞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来拼贴或镶嵌使用的一种陶瓷器。

美国波土顿美术馆藏唐绞胎盘

这种制瓷工艺,可以做出几形纹、回形纹、团花纹、菱花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各种美丽的纹路,变幻无穷,具有非常明显的艺术特色。它往往与划线填彩、拼贴及镶嵌工艺一起使用,使制作出来的器物纹饰非常精美漂亮。

唐代绞胎骑马俑

绞胎工艺最早出现于唐代。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受汉代漆器的木纹工艺影响而发展起来,另一种说法是受唐代金银器纹饰的影响而创造的。

唐 绞胎瓷脉枕

2.绞胎品牌响彻唐宋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绞胎陶瓷最早出现在河南巩义窑,这种制造方法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金时期都有烧造,元以后渐趋没落。在唐代,生产绞胎陶瓷的窑口除了河南巩县窑外,还有山东淄博窑、陕西黄堡窑等,五代时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山西介休窑等,北宋到金代则有河南焦作当阳峪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浑源窑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绞胎瓷盒

唐代的绞胎陶瓷实用器非常多,形制主要以碗、盘、杯、钵、壶、砚、枕、罐等小件为主,其中可见使用磨痕,偶尔也有俑之类出现。

唐代绞胎陶瓷一般多使用单色釉,以黄釉较多,也有绿釉或单色釉中加彩的,但一般较少见。其中有一种细绞如头发丝般的绞胎器工艺非常精妙,可惜完整的难以见到。绞胎也有不上釉的,如常见的缍丸、绞胎砚等。

在唐至五代时期,巩县窑绞胎陶瓷就有裴家、杜家等著名制瓷作坊出现。宋金时期,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窑的绞胎也是名噪一时。当阳峪窑与唐代相比,胎土更细腻,温度更高,瓷化程度也更高。主要以白、黑两色胎土为主,施透明釉。当阳硲窑绞胎的纹饰主要以羽毛纹为主。做工与烧制都很精细,也是我国宋金陶瓷的一个杰出代表。

波士顿美术馆藏宋绞胎瓷碗

故宫博物院藏宋修武窑绞胎瓷罐

明斯顿博物馆藏宋绞胎瓷杯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绞胎瓷杯

宋金以后,由于战乱与国力的不断下降,当阳峪窑火衰退。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元代绞胎高足杯

元明清时期,就全国来说,绞胎瓷器逐渐衰亡,元代还有一种绞胎高足杯传世,明清时期则基本未见绞胎陶瓷器。这种结果当与北方战争频繁,窑工和制瓷高手大量南逃有关。这期间,景德镇发展成我国最大的陶瓷基地,遂使北方瓷系解体。植根于中原的绞胎瓷被遗弃失传。元明之后,焦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失去了艺术环境和文化包融性,绞胎这种高档瓷器自然不会在这里成长发展。

上个世纪以来,绞胎陶瓷在中国重新得到关注。如今,绞胎瓷在消失六百多年后,又在它的故乡起死回生。

表里如一的   

绞胎陶瓷标本,可以看到瓷器内部的纹路,与外部浑然一体,可谓表里如一。

孟子有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表达了对君子本色的尊敬与欣赏。而绞胎陶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的特点,正是古时文人雅士“君子情怀”的象征。它的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陶瓷。

这落梅惊风、淡淡如菊的绞胎陶瓷,正如高风亮节、肃肃如松的君子。岁月会让表面的美丽纹饰变得斑驳,而永远不会被磨蚀的,是纯粹的内在与不灭的风骨。

由于绞胎陶瓷非常精美与稀少,其经济与艺术价值都很高,现在市场上仿品也较多。

绞胎陶瓷的鉴别一般要从以下个方面来看

一、【造型真品绞胎器的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

每个时期的陶瓷造型都会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影响,所以在器物的形制方面往往有所不同。过去造仿品一般都是工匠自己想象着来做,会出现“臆造”,甚至将各个朝代的形制捏合在一起的情况,很容易被看穿。

随着人们收藏眼光的提高,现在仿品的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造假者也会看书或去博物馆看各个时期的实物造型,所以一般情况下,绞胎瓷在形制方面的仿造已经比较过关了。也就是说,从形制上看,仿品现在与真品已经较难区分了,因而我们鉴别时更应当注重胎和釉的方面。

真品绞胎器的造型舒张,线条自然流畅,风格古朴典雅,庄重。然而造假者在制作仿品时,脑子里已形成一个蓝本,为了追求仿真效果,各部位线条只能“依葫芦画瓢”临摹,不能发挥想象,因此器物造型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线条的自然流畅,只见其型不见其神,缺乏创造力,绞胎器的艺术魅力荡然尽失,这是一切仿品的共性,并且是不可克服的。总之,所有仿制的绞胎无论与其模拟的对象如何相似,其造型风格永远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始终不能与真品绞胎瓷器相比肩。

二、【胎釉】新仿件质地更细腻,手感较重,开片细小釉面亮丽为真品

唐代绞胎陶瓷的胎土一般多为藕粉胎与白胎两种,老的绞胎器胎土的烧造温度不是很高,因此质地比较粗松,如藕粉胎的胎土用指甲即能划出痕迹。

宋金时期的绞胎陶瓷一般做工比较细致,胎与坯都较薄,底足修胎非常精细;胎土较松脆,所以真品的手感会较轻。

新仿绞胎胎土由于使用现在的球磨机而更细腻,黏合度更强,器物一般手感较重。另外,仿品的修足一般也不太讲究,粗制滥造的较多。

唐代的绞胎陶瓷与唐代的三彩陶瓷工艺性能几乎一样,所以釉面的判别也大同小异。绞胎的釉面与三彩一样,釉面开片细小,且开片边缘多微微上翘,施釉边缘一般无积釉现象。由于绞胎器很多是实用器,釉面边棱处多见磨损现象。釉面温润度、油润度强,釉面亮丽而不昏暗。

新仿的一般釉面较干燥,开片大而稀薄,在开片处还多见泛白线的情形;同时,往往釉面昏暗,施釉边缘还多见积釉与垂釉现象。

胎是骨釉是衣,绞胎器真品胎体造型深厚自然,胎壁薄厚均匀自然生动,千变万化,流动感极强。器物一般施黄透明釉,釉面厚润,晶莹剔透。绞胎瓷器的圈足或钵底往往是露胎不施釉。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致使器物下半部分严重露胎。釉是陶瓷的外衣,绞胎真品的釉层薄呈淡黄色,胎底处无釉,有垂釉现象,开片处有土漫,釉层表面光泽自然。黄釉色泽金黄,富丽堂皇,极具气派。绿釉清爽悦目,有温柔恬静之美,然而唐代人当时以黄金器贵重,故绞胎以施黄釉多见,罩绿釉少见,其他釉色不见,这是时尚使然。但从后来明清时期,黄色成为宫廷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民间不得生产、使用这一事实上可见,唐人眼光是非常超前的。有的绞胎体还在口没处施一圈绿釉,与唐代其他窑口瓷器胎体特点一致,无釉露胎处,因真品使用高岭土作胎,胎质细密,胎色洁白,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瓷泥分别为“棕红或浅褐”与“牙白或浅黄”,胎质粗硬,白中带粉红色,但大多数唐代绞胎瓷真品用手叩之,胎体所发音低暗哑,手感适中,开片自然,略微上翘,为地下遗存年代久远所致。赝品绞胎造型过于规整,胎壁不是比真器薄就是比真器厚,不是过轻就是过重,无釉露胎处,着色极不自然,两色瓷泥分别为“棕褐”与“纯白”色,胎质淘炼过于精细,用手叩之胎体,发声清脆。为留存年代较短所致。

真品绞胎釉面,整体看极小极小点反射光密度紧,硬亮,微油,微湿,微厚,莹润变化的光泽;偏中间部位小块面的反射光聚光,密度紧,硬亮,微厚的莹润光泽;偏右部位从上到下呈现纵横不规则排列独立结晶状,带韧性的莹润光泽;从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各方面特征随着包浆的变化而变化。下端部位极小极小点反射光密度紧,聚光,硬亮,呈纵横不规则排列独立结晶状,变化的莹润光泽;上端部位光泽密度紧,微油,微湿,微厚,起冻带韧性变化莹润光泽。偏右部位光泽密度紧,硬亮,微油,微湿,微厚,带韧性变化莹润光泽;从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各方面特征都随着包浆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活的莹润光泽。从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材质老化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化特征和老光特征比较明显。

仿品。粗看有些像老的旧气很足,但是仔细看光泽密度不够紧,不聚光,不硬亮,没有微厚带韧性的莹润光泽等。从点和小块面的反射光看,没有古瓷皮壳本质特征产生的珠光宝气老化特征和老光特征。粗看很像老,如果您对古瓷皮壳本质特征没有研究到位的话,就容易上当受骗,其实这种对于会看光泽的行家高手来说不是高仿。它的光泽软绵绵的,看起来有微厚的莹润感,但是光泽密度不够紧,不硬亮,没有不规则独立结晶状,没有带韧性的莹润光泽等(重要指标缺一不可)

三、【纹理绞胎陶器真品表面纹理自然生动、变化万千,流动感极强

绞胎陶器仿品表面纹理生硬死板,无变化感即使是仿制水平较高者,其纹理滞感突出,线条不明朗、不流畅,杂乱釉色过于均透。

四、吸水率:仿品由于胎料受污染淘洗不够精细,吸水率比真品低

用棉签蘸水涂抹胎体或胎骨断面,比较器物吸水性,真品唐绞胎陶器的胎料因经过精心的淘洗,陶土颗粒细,密度大,吸水率不是很高。仿品由于胎料受污染淘洗不够精细,吸水率比真品低。有些仿品是用石膏或石膏加水泥制作的,这种器物由于没有经过火的历练,胎质不那么缜密,吸水率比真品高。也有高仿用陶土做胎新仿制的绞胎瓷器,但仿品因所用陶土淘洗不精,陶土颗粒较真品大而精松,致密程度较差,因此吸水率较真品要高。

鉴定绞胎瓷器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是:一看二摸三闻。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