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隋朝陶瓷的密码!
在瓷器大放异彩之前,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金银器、铜器、漆器、陶器等。然而,隋代的瓷器相较于魏晋南北朝的产品,既吸纳了金银铜器、漆器的精髓,又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多元的风格。
在隋朝之前,中国的陶瓷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以及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境内,北方并未出现重要的瓷器生产活动。
然而,隋朝的崛起改变了这一格局,北方的陶瓷业开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隋朝虽然历史短暂,只有37年,但是结束了中国长达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央集权,还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北方陶瓷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朝陶瓷器型
隋朝的陶瓷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造型又有所变化,器型上更加饱满。
隋朝陶瓷,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光辉点。
目前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按照器物用途,我们将隋朝陶瓷分为几个部分:
盛贮器:壶、罐、瓶、盆、钵、缸、盒等;
饮食用具:碗、盘、杯、尊、盂等;
娱乐用具:棋盘等;
文房用具:砚、水盂等;
雕塑模型器:俑、井、兽座、像座等。
从以上的产品中,高足器是隋代的一大特色。
这些器物的“腿”部分设计独特,长而外翻,形如“喇叭”,展现了隋代瓷器独有的风采。
2007年纽约苏富比拍品
玫茵堂珍藏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隋代的白釉长颈瓶。
虽然这种设计在南朝青瓷中已见芳踪,但隋代的长颈瓶更显纤细,口部的外撇弧度更为柔和,整体造型更为优雅,犹如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蜕变为一个气质非凡的淑女。
隋大业六年(610年) 白釉长颈瓶
1990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
隋丰宁公主杨静徽暨唐韦圆照合葬墓出土
陕西考古博物馆藏
2017香港佳士得拍品(隋-唐早期白釉长颈瓶)
如果我们细心比较隋代与魏晋南北朝甚至唐代的器物,不难发现隋代瓷器在造型上更显精致优雅,也映射出时代的审美取向。
以罐为例,南北朝时期的罐体设计相对宽矮,而隋代的则更为修长,线条流畅,整体造型呈现出一种短颈、直口、鼓腹的特点,更显瘦长。
隋代白釉盖罐
通高24.7厘米
估价3-5万美元
成交价5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58万元)
2023年3月20日纽约邦瀚斯春季拍卖会
隋代白釉罐
底后刻“元和宝用丁亥年造”款
高19.2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1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进入唐代,制瓷工匠更注重器物曲线的平滑过渡,尤其是在“胫”部的设计上,几乎已经融入了整个腹部的形态。
左:唐 邢窑白釉“盈”字款盖罐 河北省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
右:素面平底银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外,隋代的白瓷在技术上更为成熟,不仅在造型上更加规整,釉面也更为光洁,显示出更加纯净的白色。
在隋代,什么样陶瓷最高等级呢?
非白瓷莫属!
凭什么呢?
翻开文献资料,去看那个年代最高规格的寺庙塔基、皇家贵族墓葬遗迹就可以。
下面这件白瓷束腰罐,出土于隋朝权臣姬威墓,目前市面上类似的器型数量非常少,是所有隋白藏家的理想器型。
隋代白瓷束腰罐
1954年陕西省西安市郭家滩姬威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姬威,是隋朝的一位权臣,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同时兼龙泉、敦煌两郡太守。他原本是太子杨勇的亲信,但却受到了权臣杨素的蛊惑,与杨坚联手,谋害了太子杨勇。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白的意义是非凡的,是白瓷烧造工艺从0到1的突破!也为宋元明清瓷的白釉工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隋代北方青瓷在北齐发展的基础上快速发展。
据考古资料,河南安阳相州窑,河北磁县贾壁窑在隋代已生产青瓷;河南巩县窑,河北曲阳窑都在隋代开始创烧,河北内丘窑是现知的唯一青瓷、白瓷兼烧的窑址。
隋代洪洲窑青釉刻划莲瓣纹兔钮权
高12厘米,底径1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代青釉盘口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朝的青瓷,其在材质和釉色上与南方的有所不同,釉面展现出更强烈的玻璃质感,光泽较强。
器物里外施釉,但外壁往往只施半釉。
由于施釉不匀,釉色也表现出浓淡之分,常见的有青绿、青黄以及青灰、青褐等色。
北齐-隋 相州窑青瓷宝相花纹盘
估价:120,000-180,000 港币
成交价:40万港币
隋朝在不足40年的历史里,青瓷、白瓷、黄釉、黑釉瓷、低温釉陶不断出现和更新。
器型带有北方刚劲粗犷的风格,讲究的是器身的阳刚之气。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