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油滴盏,怎能不知南北方差距竟然那么大?
宋代从官家到市井都流行点茶、斗茶,各类的茶盏应运而生。
蔡襄《茶录》里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如兔毫。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
由于饮茶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唐朝陆羽推崇的青瓷(千峰翠色)、白瓷(阳春白雪),到了宋朝不再流行,更将黑釉瓷推向首位。
什么样的黑釉瓷最适合斗茶之需,更被封为“斗茶神器”呢?非油滴、兔毫莫属。
油滴盏,其油滴斑点随机而生,在宋代称为鹧鸪斑,可大可小、疏密不一,有道法自然之感。因流传到日本后,被日本人称为油滴天目,因此国内也惯用油滴来称呼。
“油滴”一词来源于日本应永年间(公元1394-1427年,相当于我国明初)的《禅林小歇》一书中首次出现。
日本人还将油滴分成两个品种:一种是建窑油滴,一种是华北油滴。
宋代建窑油滴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建窑油滴是宋朝南方福建省建阳区水吉镇的建窑烧制的鹧鸪斑釉,而华北油滴则是宋金时期山西、河南、河北等北方窑口所烧的雨点釉。二者在烧制工艺、烧制难度上有着本质差别。
宋代河南窑口天目油滴盏,直径8.8厘米,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先来看看烧制温度:
油滴盏的烧成条件,比兔毫盏更为苛刻,窑温偏低, 难以形成点状斑纹;窑温偏高, 斑点又容易流成条形。
建窑油滴的烧成温度在1300℃之上,而且必须在还原气氛下烧成;
当建窑油滴釉烧到1300℃左右时,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铁的氧化物浮在釉表面层,随着浮在釉面的富铁相越来越多,形成小滴,仅仅挨在一起,没有熔为一体,就象漂浮在水面的青萍,能够在液面上漂游(简称浮萍机理)。
待温度慢慢冷却后,这些“青萍”不再游动,凝结成滴珠状的晶体,这些晶体大小不一,小的像针尖,大的像圆珠,闪耀如繁星点点。
有趣的是,当窑内温度高于1330℃的时候,铁质会在釉层中继续流淌,油滴的点状结构逐渐形成条状结构,从“油滴”变成了“兔毫”。所以,温度低了油滴出不来,温度高了变兔毫。宋代建窑油滴烧得好,全靠窑工的火候把握,难度非常高。
南宋建窑黑釉油滴盏,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安宅英一旧藏
华北油滴的烧成温度在1240℃左右,在氧化或还原气氛下都可以烧成。
当温度达到1200度的时候,随着氧化铁的分解,釉层中小气泡越来越多并成为大气泡,聚集在气泡周围的铁氧化物也显露出釉面,冷却时,便析晶形成华北油滴的斑点。华北油滴的形成原理叫“气泡机理”,本质是“泡泡”。
金代黑釉油滴盏 日本大德寺龙光院藏
建窑油滴的斑点是随机而生,分布不均匀则变化明显。不同的建窑油滴,斑纹的色彩、形态差异巨大,所以建窑油滴釉面花纹各种各样。
建窑油滴由于釉流动性大,窑温稍高或釉层稍厚或烧成时间稍长,釉就流下粘底(粘板),造成严重缺陷,成品率极低。
南宋 建窑兔毫纹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每一件建窑油滴盏上,都有不同色彩的斑纹,有银色带蓝斑纹的效果难度很大,更是处于稍纵即逝的状态。斑纹清晰又灵动的银兔毫是极少的,所以宋徽宗也会赞叹“玉毫条达者为上”。
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1511年)中记载:“曜变,是建盏之最,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君台观左右帐记》
油滴属于第二重宝,价值五千匹绢,也是日本各大博物馆重要文化财。
这些具有银色(带蓝光更好)光泽、有金属感(镜面效果好)、有一定厚度、斑点边界清晰、分布范围适宜的油滴盏,在拍卖市场都是天价。
南宋建窑黑釉油滴盏,直径12.2cm,成交价:1030万美元,加佣金后共11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2016年9月15日纽约佳士得秋季拍卖会。本盏创造了全新的建盏拍卖世界纪录,轰动了整个收藏界。
华北油滴由气泡形成的,有釉的地方就有气泡,釉面很稳定,斑点均匀分布整个釉面。其烧制难度相对较低,成品外观稳定,不同产品之间,差异较小。
宋代烧华北油滴没有使用还原焰,斑点的分布、色彩等方面难以与建窑媲美。
现今烧制的一些仿华北类型的油滴,釉中含有强熔剂,其特征是釉面光泽度高,玻璃感强。
北宋黑釉撇口油滴盏,日本户粟美术馆藏
宋代磁州窑油滴天目
华北油滴,成交价 2.75万英镑,2018年伦敦苏富比
宋人的心态和审美理念,推动宋代茶盏走向素雅,追求以神韵为根本特征的茶器意蕴。
放眼全球,精美的油滴建盏整器,数量很少,可见宋代建窑油滴盏的珍贵程度。
南宋建窑黑釉油滴撇口盏,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北方的油滴器物中,造型简洁质朴,粗犷里透着奇幻的纹理让人心之神往,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