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一色,一切色——釉瓷幻化“承色”之美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4-05-26
导读: 从纯粹的洁白,到幽静的天青,从炙热的火红,再到烂漫俏丽的胭脂,古人将自然的色彩幻化于瓷器上,构筑了中国美学最靓丽的一道风景。釉色,是陶瓷的外衣,釉料中不同的化学构成赋予瓷器不同的色泽,白如梨花、青似碧玉、红胜朝霞、蓝比深海、黄承天德仅纯净
       从纯粹的洁白,到幽静的天青,从炙热的火红,再到烂漫俏丽的胭脂,古人将自然的色彩幻化于瓷器上,构筑了中国美学最靓丽的一道风景。釉色,是陶瓷的外衣,釉料中不同的化学构成赋予瓷器不同的色泽,白如梨花、青似碧玉、红胜朝霞、蓝比深海、黄承天德……仅纯净一色,便可美到极致。
 
       清代盛世御窑厂烧造单色釉的技术,堪称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卓越成就,为后世所不能及。此时匠师深谙釉色与造型的搭配之道,针对不同器型配以相应釉色。从古瓷及自然中获取美感成为此时期御瓷重要而鲜明的特点,予人清新朴实之感,被其轻逸媚人之风韵所折服,工艺精湛细致而无造作之痕,宛如天成。

 
 
 
 
 
 
 
 
清乾隆 珊瑚红加金蟠螭纹马蹄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H:17.6 cm
备注:香港重要私人收藏
展览:“清代彩瓷”,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1977年
出版:《清代彩瓷》,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香港东方陶瓷学会,1977年,页57,编号87

 
本品出版

 

此尊造型独特,敞口壶腹,平底,线条柔美,造型简约。外壁由肩至底足处贴塑螭龙,昂首仰探,意趣横生,四足做攀爬状,脊背隆起,动感十足,卷草形双尾流畅蜿蜒,尽显蟠曲之姿,颇具美感。胎质精细润泽,通体罩施珊瑚红釉,釉色浓烈奔放,乾隆年间景德镇珊瑚红釉瓷器传世极少,釉色纯正且品相完美者更加罕见,堪称奇珍。

 

此尊釉面匀净光亮,色泽呈明快的珊瑚红色,通身别无繁饰,工艺精湛细致而无造作之痕,予人观之深为其轻逸脱俗之风韵所折服。不以繁华惊天下,但以纯净传世人。只有这种怡人的釉色,才能够很好的诠释中国艺术那种含蓄而高雅的精神意趣。此类型螭龙尊是由宫廷设计师特定设计,交由皇帝审阅并让唐英使用不同釉色烧造的定烧供御器物,在各大博物馆中可见窑变、青釉等同类品种。螭龙贴塑装饰始见于元代景德镇窑,明代官民窑皆为流行,有清一代御瓷当中肇始于康熙朝臧窑,乾隆朝继之,但烧造数量稀少。全器红彩鲜妍,金彩夺目,保存状况甚佳,是清宫罕见之物,底为金彩“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窑变釉塑贴蟠螭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


清帝“好古”,上古青铜器常有的镂雕、堆塑或耳饰,常被吸纳传承为清代瓷瓶上的双耳或贴塑。螭龙,是商周青铜器常见之装饰纹样,清代官窑御瓷上流行装饰螭龙,似与清代铜胎珐琅器之制作渊源甚深。康熙皇帝重视铜胎珐琅器制作,继而积极创制珐琅彩瓷,铜胎珐琅器之镀金及镂雕工艺对瓷器制作影响甚深,而铜胎珐琅器常以螭龙为饰,或亦影响清代瓷瓶常以螭龙作为装饰。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早期掐丝珐琅海兽纹螭耳洗,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2——清掐丝珐琅》,页148-149,图111。

 
清雍正 窑变釉贴浮雕螭龙尊
香港苏富比,2005年5月2日,编号681
成交价:HKD 2,584,000

 
清乾隆 仿官釉双系鱼篓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D:18 cm,H:8.5 cm
备注:
1.仇焱之旧藏
2.胡惠春家族旧藏
3.纽约苏富比,1985年6月4日,编号61
4.香港邦瀚斯,2015年12月3日,编号27及封底

 

本品唇口短颈,溜肩扁腹,两侧贴塑双系形耳,下腹环饰十二乳丁,下承三乳足,整体造型敦实可人,亦不失庄重。尊胎体厚重,足端露胎处呈铁褐色,以仿“铁足”之意,通体内外施仿汝釉,釉色粉青空灵,质地腴润,凝泽失透,宝光内蕴。其釉面密布细小开片,据此判断,本品所施汝釉应为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记载两种仿官釉中的“仿铜骨鱼子纹官釉”。尊底心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青花发色偏蓝,为仿官釉器青花款识之典型特征。据其字体书法判断,本品应为乾隆朝早期之前唐英督窑时期所烧造的作品,亦与上文《清档》记载相合。

 
清乾隆 仿汝釉双系鱼篓尊
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珠山御窑厂烧制鱼篓尊最早可追溯至宣德窑,应袭西亚铜器造型而来。清代鱼篓尊烧制自雍正肇始,其理念或为仿宣,但具体造型与宣窑作品已有较大差别,用途亦变为插花之用,故称“花囊”。有清一代,鱼篓尊仅雍乾二朝略有烧造,其后断绝,故而极为珍罕。

 
清乾隆 仿汝釉双耳三足鱼篓尊
北京拍卖会,2014年10月7日
成交价:RMB 13,800,000
乾隆一朝瓷艺精进,御窑厂集历代名品之大成,所出之仿古颜色釉,斑斓多彩,成就空前绝后,奠定了乾隆御瓷无与伦比的艺术地位,这一切是与弘历的喜好情趣密切攸关,其对宋器的钟情源于独特的传统文人情怀,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典范。作为一代君主,乾隆皇帝拥有古今天下文人无法比拟的内廷收藏,又因自身特有的际遇铸就出高雅而恬淡的艺术品味。在品鉴内府丰富的典藏之后,其自然对宋官古物的理解和感悟皆有别于常人,因此,乾隆皇帝在摹古之中深深融入自身的审美要求与对古物本身的理解,所得摹作乃经其亲自化裁而成,自然流露出浓厚的赵宋遗韵。乾隆的感悟和追求最终得以实现有赖于当时唐英榷陶下的御窑厂。彼时唐英秉承圣旨悉心烧造,尤其在仿古方面,超越前代,独步一时。

 
清雍正 天青釉灯笼盖瓶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2 cm,H:28 cm
备注:
1.英国藏家 R.I.Eisenbach-Erie 伉俪珍藏,于1950年代购入
2.新加坡重要私人收藏

 

本品器形,简洁素雅,小口短颈,上配原盖,盖置宝珠钮圆肩,圈足。瓶及盖通体饰天青釉,此器为雍正朝创新之品,符合当朝皇帝清雅品味。此瓶施天青色仿汝釉,釉色宁静淡雅,宛若苍穹,釉面光洁无暇,滋润凝重并有玉质感,足见雍正帝对茶具之严格要求。雍正一朝制瓷,多鉴皇帝本人艺术情趣,故佳器屡出,既有独创新例,亦有典雅名器。此外,器俱反映时人饮食习惯,例如本品瓶,则与储茶及品茶相关。瓶底亦整施粉青釉,于中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软篆款。

 
 
1.清雍正 粉青釉灯笼瓶,香港苏富比,2006年4月10日
成交价:HKD 7,620,000
2.清雍正 冬青釉盖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清雍正 粉青釉盖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朝历时虽短,但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年希尧与唐英的督理下,工艺要求严格,“参古今之式,汇以新意,备储巧妙”,较之前朝的制瓷器水平更为提高。其时的景德镇御窑厂,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一切奉命遵从喜爱瓷器的雍正皇帝的旨意烧造,甚至瓷器的器型、图案、品种也须御批审定和御出新样。当时烧制的瓷器数量很可观,并以工艺精细而著称,其突出的特点是瓷质莹洁,釉色齐备。雍正时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严格,烧制技术高,火候适度,因而胎胚坚白细润,成型规整,器体轻薄。大器胎体匀称,不显厚重,小器愈加玲珑。

 
清雍正 粉青釉灯笼式盖瓶
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编号5765
成交价:RMB 7,475,000

 
清乾隆 仿汝天青釉撇口长颈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H:38 cm,D:24 cm
备注:香港重要私人户出,购自1990年代

 

本品器型规整,口部略外撇,细长颈,丰肩,腹部浑圆,呈球形,圈足外撇,整体器形近似“赏瓶”而线条更加秀逸。全器通体施仿汝釉,釉质润泽平净,色泽沉稳静穆,尤显大气雅致、堪为陈设佳器。足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且为典型乾隆早期写法,应出自唐英之作。乾隆时期创作了不少类似风格的撇口赏瓶,如窑变釉、天青釉、炉钧釉等。

 
本品包装 

此瓶若用于插花,其法一如郎世宁的《聚瑞图轴》所绘,各式花卉直接插入瓶口内,不需要铜胆,因此它只能适合春夏秋三季瓶花之需。“合困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此为当年乾隆皇帝为汝窑粉青槌瓶所写的赞赋之句,认为釉色莹润秀美的汝釉瓶,放在书斋案头即使不插花亦能予人无限之美感。

 
清乾隆 仿汝天青釉撇口长颈瓶
北京保利,2019年6月5日,编号5399
成交价:RMB 13,800,000

 
清乾隆 仿汝天青釉桃形笔洗
“大清乾隆年制”款
W:25.5 cm
备注:
1.美国 William J.Bylsman 旧藏,纽约2.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编号13483.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4.北京保利,2017年6月6日,编号5104

 

洗取折枝寿桃为形,大桃为用,化作洗堂,小桃为饰,依仿一侧,秀叶舒卷自如,偶有一两片攀附洗边,娇俏十足。造型似半剖开的桃形,敛口,圆腹,平底。口沿处并蒂连一个小桃实,几片桃叶附于其上,清新秀雅,文房佳器。通体施仿汝釉,烧造亦采汝窑常用之支钉烧,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款。


 
1.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洗,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
成交价:HKD 4,580,000
2.清乾隆 仿汝釉桃式洗,上海博物馆藏3.清乾隆 哥釉桃式洗,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笔洗,承袭雍正原型,应属乾隆早期作品。所用瓷土,精心炼选,令塑贴枝叶更形生动。宋代五大名窑深受明清两代帝王追捧。不仅明代多有仿制,至清三代时,尚古追古之风更甚前朝,大量追模仿制。“汝窑为魁”,身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乾隆帝心仪之极,不仅大量收藏宋代汝瓷,题诗刻字,奉为至宝,亦多次向景德镇御窑厂发样,命其烧造大量仿汝瓷器。

 
明成化 青花九秋罐 与本品同为William J. Bylsman旧藏
北京保利,2022年7月28日,编号5616
成交价:RMB 17,250,000

 
清乾隆 仿哥釉海棠式双龙耳扁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H:30.6 cm
备注:
1.赵从衍(1912-1999年)收藏
2.香港苏富比,1978年11月28-29日,编号201
3.香港苏富比,1986年11月18日,编号88
4.香港佳士得,1992年3月31日,编号577
展览:
1.“华光草堂珍藏清代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1973年,编号20
2.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北京,2021年04月23日-05月10日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弘历的世界》,编号107,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本品撇口,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自口沿至底足将器身四等分,形若海棠。通体施仿哥釉,温润肥厚,淡雅素净,颈饰双螭耳,圈足外撇,底落“大清乾隆年制”篆书青花款,底足露胎处亦施黑褐色护胎汁,以类哥窑“铁足”特征。

 
清乾隆  茶叶末釉双耳四棱瓶
怀海堂藏
乾隆帝尚古,尤珍名瓷与明永宣御瓷,此器印证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领导之下,制瓷技术之突飞猛进,汲古创新,以迎合君主的高度审美要求。仿哥釉双龙耳扁瓶,釉色莹洁,片纹密织,造形端秀,富丽典雅,不仅彰显乾隆帝尚古之情,且印证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领导之下,制瓷技术之突飞猛进,汲古创新,以迎合君主的高度审美要求。此瓶釉润均匀,通器遍布“金丝铁线”开片纹,细致动人,别具生趣,清代仿哥釉瓷,开片纹加以染色,衬托青瓷釉色,更显对比强烈。无釉处亦施黑褐色护胎汁,如本器圈足,以类哥窑“铁足”特征。

 
清乾隆  仿哥釉海棠式双龙耳扁瓶
瑞士玫茵堂藏

 
清乾隆 粉青釉九龙灵芝大缸
D:68.5 cm
备注:
1.欧洲重要私人收藏
2.香港苏富比,1981年5月20日,编号806
3.北京保利,2017年12月19日,编号6136

 

本品作直口,直壁,平底,假圈足状,外壁满施冬青釉,中以一弦纹分割,上下均以拱花手法饰穿花螭龙纹。清代摹古瓷器遵循皇帝发来内府典藏的宋官旧物,对照临摹,以求胎釉、气韵之一致。

 

例如本品之釉色即按照梅子青的标准配置和烧制,纹饰装饰方面亦遵循龙泉窑浅浮雕的传统。这种雕刻工艺清宫旧称“拱花”,为豆青釉和冬青釉瓷器唯一使用的装饰手法。拱花原是晚明以来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线条来表现花纹,根据画面物像的轮廓在平面木板上阴刻成凹形线条,用宣纸覆盖于版上,再加上毛毡,以木棍用力压印或用木槌在毛毡上轻轻敲打,刻版上的花纹就能清晰地凸现在纸面上,而这种浅浮雕的工艺达到的效果与之类近,故名。
与龙泉窑传统的浅浮雕工艺相比,雍乾二朝的作品更为精致规整,少了古时的淳朴豪迈,工致程度则远在宋物之上,气质更见隽秀。弘历彼时对宋元龙泉窑器的摹古仿造,在于意趣的追求,因此对各式造型皆有临摹,化裁烧制,但每一式的数量却非常稀少,往往仅见一件。

 
清康熙 郎红釉渣斗
D:16.4 cm,H:14 cm
备注:
1.E.G. Kostolany 收藏
2.伦敦苏富比,1953年3月3日,编号104(其一)
3.Douglas J.K. Wright 收藏,伦敦
4.美国东海岸重要私人收藏
此器喇叭口,宽沿,长颈,鼓腹,下承圈足,形如尊,敦实大方。通体釉层肥厚,有细碎开片,呈玻璃光泽,近足处垂釉但足际无釉,这正是郎窑红瓷器烧造成熟的特点,号称“郎不流”,相较于常见的郎窑红米汤色或苹果青色底釉,本品底釉承牛血色是标准郎窑红底釉中最为少见的一种。本品釉色鲜红浓艳,如初凝牛血般鲜红艳丽,可与饮誉中外的明代宣德宝石红釉并肩齐名,因而有“比视成宣欲乱真”之说。整体风格热情奔放却不失端庄大气,骄艳欲滴,美不胜收。

 

郎窑红釉器相传为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兼任景德镇御窑厂督理时所烧造的名品,为康熙时期仿明代宣德宝石红釉的创新品种,代表了当时景德镇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它恢复并发展了元明以来的高温铜红釉工艺,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温度等技术指针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郎窑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青花、五彩等,但以郎窑红最为珍贵。乾隆皇帝曾称赞郎窑红“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由此可见郎窑红的珍贵。

 
清雍正 窑变釉如意耳弦纹尊
“雍正年制”款
H:38 cm
备注:
1.日本藏家旧藏
2.北京保利,2015年6月6日,编号6336

 

壶敞口,束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对称置如意耳。通体施窑变釉。外壁呈紫红细丝纹,瓶内呈月白色。口沿下、颈底、腹部各三周弦纹。足沿不施釉,底涂褐黄釉,印“雍正年制”篆书款。此壶釉色斑斓夺目,紫红斑相交辉映,晶莹光润,为窑变釉中之上品。雍正朝窑变釉瓶多为精致小品,此壶器形硕大规正,为同类器中仅见的大型重器。

 

窑变釉为雍正官窑器创新品种,从仿钧釉中演变出来,采用二次或多次上釉过程烧制。因釉料中的不同金属元素窑烧时自然结合而成,颜色绚丽多变,以紫红色为主。雍正皇帝对钧窑器情有独钟,曾多次命令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仿钧釉。督陶官唐英就曾派好友吴尧圃往河南禹县探查烧制钧窑器的古方,终于成功研制鲜艳悦目的仿钧窑变釉。

 
清雍正  窑变釉三弦纹双耳壶
香港佳士得,2013年5月29日
成交价:9,630,000
《唐英瓷务年谱长编》中记载,唐英于雍正七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荛圃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成功烧制出这一品种,并多次奉命烧造,足见雍正帝对窑变釉的偏爱。本品其釉色斑斓无比,红紫交融于身,纵横变化,灿若晚霞,无有穷尽。此等虚幻奇诡之景,全赖窑火造就,可谓瑰丽天成,属雍正御窑窑变釉器物之佼佼者。

 
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盒
“大清康熙年制”款
D:7.1 cm
备注:
1.香港佳士得,2001年4月29日,编号0534
2.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本品即为康熙豇豆红釉文房佳器,由盒、盖组成,以子母口相合,形制小巧精致。内壁均施透明白釉,盒外壁与盖面罩施豇豆红釉,红艳鲜润,变幻炫美,釉面莹亮光润,玻璃质感极强,烧造品质极为上乘,鲜妍红釉间隐现点点翠斑,正所谓“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活泼灵动,可赏可玩,殊为别致,于同类器中堪称翘楚,尽拔头筹。呈色艳丽如本品者更为罕见,弥足珍罕,殊堪宝藏。器底心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康熙款豇豆红釉印泥盒
故宫博物院藏
豇豆红釉为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新创的名贵单色釉品种,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制品以各式文房小件为主。由于烧造难度大,又仅供宫廷御用,传世品稀有而珍贵,英国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藏清雍正《古玩图》手卷中即有此一品种,足见雍正宫廷已将之纳入古玩收藏之列。《饮流斋说瓷》赞其“豇豆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目前所见典型康熙豇豆红釉器仅有太白尊、镗锣洗、柳叶瓶等“康熙八大码”八个品种,印盒为其中较为少见的一种,本品造型秀雅,胎釉品种卓绝,其绿色苔点面积比寻常所见者更多,此为本品最为难能可贵之处。

 
清康熙 豇豆红釉小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郎红釉撇口琵琶尊
H:27 cm
备注:庆宽家族旧藏,后由北京市文物局退赔(退赔编号00383)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
大英博物馆
此尊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层肥厚莹润,釉面布细碎开片。口部釉层因垂流而变薄漏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圈足内施白釉。底部釉色呈现“苹果绿”之特征,并无落款识,为典型康熙郎窑红制作技法。此尊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色鲜红明亮,为康熙早期郎窑红经典之作。本品出身名门,来自于清宫内务府三院卿庆宽家旧藏。北京市文物局退赔(退赔编号00383)。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琵琶尊
芝加哥艺术学院

 
 
明宣德 宝石红釉盘
“大明宣德年制”款
D:20.8 cm
备注:浙江私人旧藏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施红釉,口沿因高温熔融使铜红釉向下流动而露出白色的胎骨,俗称“灯草边”。此器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面匀净,色泽艳丽如宝石,为典型的宣德红釉器。圈足内施白釉,暗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圈楷书款。据上海博物馆陆明华先生研究,此类宣德宝石红釉盘分刻款及青花款两种,而刻款者或稍早于青花款者,且更为珍罕。

 
明宣德 红釉盘
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1日
成交价:HKD 7,220,000
陆廷灿在《南村随笔》中有“宣德祭红,以西红宝石末人泑,凸起者,总以汁水莹厚如堆脂,汁纹鸡桔,质料腻实,不易茅蔑。”说的是因宣德时期红釉中配入红宝石、玛瑙等珍罕矿物,其釉色如红宝石般晶莹,色调庄重凝润且不易变形开裂,彰显其名贵特质。

 
明宣德 红釉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温铜红釉器始烧于元代景德镇,至明永乐、宣德烧造技术成熟。“红釉”又称“宝石红”为名贵色釉,烧成技术极难掌握,有“千窑一宝”的说法。清朝《景德镇陶歌》中曰:“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这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陆廷灿在《南村随笔》中有“宣德祭红,以西红宝石末人泑,凸起者,总以汁水莹厚如堆脂,汁纹鸡桔,质料腻实,不易茅蔑。”说的是因宣德时期红釉中配入红宝石、玛瑙等珍罕矿物,其釉色如红宝石般晶莹,色调庄重凝润且不易变形开裂,彰显其名贵特质。

 
 
明弘治 娇黄釉盘
“大明弘治年制”款
D:17.8 cm
备注:重要机构收藏

 

本品敞口,弧腹,下承圈足,内外壁遍施娇黄釉,釉色匀净淡雅,黄润明洁,娇嫩晶莹,赏心悦目,不负弘治娇黄釉之盛名。外底施白釉,釉下青花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是标准的弘治官窑款识。


1.明弘治 黄釉盘,香港苏富比,2013年4月8日
成交价:HKD 2,320,000
2.明弘治 娇黄釉盘,故宫博物院藏3.明弘治 娇黄釉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釉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创烧于明初景德镇窑,在官窑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明初以来,色地釉瓷便被皇家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为御用瓷,严禁民间使用。《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中有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曾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尤其是黄釉瓷,因“黄”与“皇”谐音,被宫廷垄断,成为皇家尊贵身份的象征。黄釉烧制技术,至弘治时期才臻于成熟,弘治黄釉器成品胎白质细,较宣德黄釉更为细润,较成化更深厚,而比正德又浅淡,为明代黄釉瓷器典范代表。同时,因这种黄釉是以浇釉的方式浇在瓷胎上,又称“浇黄”,又因为其色淡雅娇嫩,光润如鸡油,故亦称“娇黄”。
本品胎体轻薄,精巧玲珑,釉面光洁明丽,釉质匀净,色彩淡雅宜人,为弘治黄釉瓷代表作。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等所藏皆可作参考对比。此外,弘治皇帝当政十八年,经常“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减供御物品”“罢营造器物”“减光禄寺供应”等,其中瓷器一项亦然,前后六次罢免烧造、召回督造内官,减烧、蠲免的事例也时有出现。故弘治一朝存世作品甚鲜,更显本品之珍贵。

 
明 官釉贯耳小方壶
H:13 cm
备注:北京藏家旧藏
该瓶整体为倭角方型,鼓腹,溜肩,直口,假圈足,胎质灰黑,一如清谷应泰《博物要览》所记“官窑……其土紫,故足色若铁。”两侧饰一对方形贯耳,与瓶扁方瓶身完美呼应。瓶身通体施青灰釉,釉质滋润,几无开片,呈现出乳浊的失透质感,体现了官窑所追求的“类玉”般的釉质。口沿及边沿转折处釉层较薄,隐隐显出釉层下灰黑胎体,即古人评论官窑器所谓的“紫口铁足”现象。外底满釉。本品庄重古朴之仿青铜壶样式在官窑的传世藏品中十分罕见。

 

本品形制小巧,手可盈握把玩,如乾隆皇帝往往会把自己珍藏之古物,放入为其特制的多宝盒之中;比较一例,与本品形制、体型相同者,连同其余四十七件古玉器、古瓷器、古画御藏珍玩,被乾隆皇帝雅存于一件紫檀雕盘龙捧寿多宝盒之中,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著录于《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台北,2002年,图版I-41。

 
哥窑贯耳瓶
故宫博物院藏品
馆藏编号:故00145398
与本品形制、釉色近似一例,体型与本品较大,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双贯耳扁瓶”,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页7,图3。另一例可见茧山龙泉堂旧藏“青磁贯耳瓶”,与本品器型、釉色和气息皆一致,可论较相玩,著录于《龙泉集芳Ⅰ》,茧山龙泉堂,1976年,第160页,图466。本品釉色温润肃穆,釉质莹润肥厚,清雅隽秀,手可盈握,脱俗之雅呼之欲出。

 
明 哥窑小胆瓶
D:7.7 cm,H:15.5 cm
备注:
1.Spink & Son Ltd
2.爱德华.韦尔斯旧藏,美国康涅狄格州
3.阿瑟·姆·赛克勒 Arthur Mitchell Sackler(1913-19870)博士旧藏(传)
4.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1929—2014)旧藏(传)
5.北美重要私人收藏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准确形容了哥窑的胎釉特征。传世哥窑由青至灰,釉色不一,但总带着其较粗而深色纹路,即所谓铁线,以及发展于铁线之间的、幼细而淡黄的细纹,所谓金丝。这些纹路,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差异,釉药在器物烧成后的冷却过程中,收缩速度比胎体快,而形成不规则的裂纹,直至器物胎体亦完成冷却后,裂纹之间的罅缝重新结合,可得如冰裂的纹样,又因每一器物的开片都各有不同,为藏家所珍。学者认为哥窑器中深色的纹路,是在器物出窑未完全冷却时,陶工填之以深色矿物,以强调这种每件器物独有而无法重复的特征。(Nigel Wood提到,古代常以氧化铁填色,现代则以炭粉居多;见Nigel Wood,《Chinese Glazes: Their Origins, Chemistry, and Recreation》,伦敦:A&C Black;费城,宾夕凡尼亚大学出版社,2011年,页86至87。)由于哥窑多为深紫铁色胎,口沿釉质较薄时可隐约见到胎体的颜色,而修足处则更清楚可见,所以有紫口铁足之称。

 
图一
哥窑灰青釉胆式瓶
故宫博物院藏品
这件哥窑胆式瓶可归入为上述的花觚一类的花器。瓶小口、直颈、斜肩,腹部浑圆鼓起;通体施灰青釉,釉面自右上至左下有大小开片,清楚可见金丝铁线的特征,器物底部修有矮圈足,露胎处可见胎体为紫铁色。其小巧的造型,可与两个故宫博物院所藏哥窑胆式瓶对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哥窑灰青釉胆式瓶”(图一)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元代“哥窑青瓷胆瓶”(图二)等(参见石守谦、葛婉章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1,页137,图IV-30)。而与年份确切的、自上海青浦县任氏墓群出土的哥窑胆式瓶亦相近。(王光尧将其下限定为1351年;参见王光尧,“从考古新材料看章氏与哥窑”,《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第5期总115期,页64,图一。)这类小胆瓶,可用于书斋插花点缀,自宋代起已成为文人雅玩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就如南宋吴自牧(活跃于1276年)于《梦粱录》所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所谓四般闲事,既不宜外行人插手,早已被文人视为突显高尚品味的“四艺”。而高濂(出生于1527)在《燕闲清赏笺》中“瓶花三说:瓶花之宜”一项,详细讲到:“若书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胆瓶、纸槌瓶、鹅颈瓶、花觚⋯⋯”等在内的多种合适花器,又指出“小瓶插花,折宜瘦巧,不宜繁杂”等要点,反映明末文人对插花之讲究,以及可见包括这个哥窑胆式瓶在文人书斋中的角色。

 
图二
元 哥窑青瓷胆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明 龙泉窑梅子青出戟尊
D:15 cm,H:24.3 cm
备注:Colonel W. R. Hodgson(1892-1958)旧藏
出版:《Jade Green and Kingfisher Blue: Longquan Wares from Museums and Art Institutes Around the World》,柯玫瑰,ACC Art Books,英国,2022年,页82,图版78

 

此件龙泉尊通体饰四道棱脊,古气盎然,扑人眉宇,釉色幽隽淡雅,整体造型舒展空灵,给人以高雅华贵的感觉,足为清供雅品。形制仿青铜式样,广口外撇,鼓腹,高足呈台阶状外侈,颈、腹、足部堆贴出戟纹;通体施粉青釉,釉面滋润肥腴。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出戟尊较龙泉窑系中甚为罕见,其造型源自西周时期的青铜尊。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一件龙泉青釉出戟尊,出版于《日本人爱中陶磁:龙泉窑青磁展》图版29号。浙江省博物馆一件元代相仿的出戟尊样,出版于朱伯谦《龙泉窑青瓷》图版29号。此外,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亦藏有两件器型相若的元代出戟尊,见于毕宗陶(Stacey Pierson)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第25页图版221号和第29页图版234号。另一件藏于日本和泉市久保纪念美术馆的明代龙泉青釉瓶,则拥有竹节状的出戟设计,载于《千声万声龙泉窑青磁:特别展》图版116号。

 
明初 钧窑月白釉三足鼓钉洗
“七”款
D:20 cm
备注:
1.徐展堂先生旧藏
2.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编号670
3.北京保利,2014年6月4日,编号6248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配有原装清代透雕紫檀座;造型仿青铜器式样、敛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云头足。外口沿棱纹两道,其间环列二十枚鼓钉纹一周,近足处亦环列小鼓钉纹一圈十八枚。通体釉呈月白色,边棱处呈酱色,底施黄褐色薄釉并露部分灰胎,十七枚支钉痕迹明显。底与足均刻有数字“七”,此数字之款者,至今所发现的考古或公私收藏的钧窑器物中极为罕有。

 
明初 钧窑月白釉三足洗
“涵元殿用”款
故宫博物院藏品
此类花器属于钧窑历史上独特的一类,底部刻“七”字,存世稀少,检视目前公私典藏资料,同类仅见二例,其中之一源自清宫旧藏,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典藏号“故瓷14035”,高6.5厘米,口径20.3厘米,内外釉色与本品相近,釉光略见沧桑,著录于《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图版43。近年拍卖市场同类钧窑“七”字刻款器皿罕有出现,其珍罕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又见近似两例,一为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典藏原始编号C.700-1920藏品“钧窑内天蓝外玫瑰紫釉鼓钉三足盆托”,口径为19.4厘米;一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品《钧窑天蓝釉鼓钉式三足盆托》,口径为16.8厘米,后者釉色则与本品最为接近,参见HELI著《Chinese Ceramics》页151,图236。

 
明 钧窑天蓝釉红斑菱口大碗
D:24 cm
备注:重要私人收藏

 

此件型为六瓣花口,造型如盛开的花朵,温婉雅致,此种器型为此类钧窑典型器,但多见大碗,此种小型器罕见;深弧腹,圈足,足底露胎。天蓝釉色,玉质感强,釉层肥厚。最为怡人之处为外壁流淌之玫瑰紫釉色,伴随着整器身一抹蓝色随釉流淌;碗内外均为典型的天蓝色,静穆湉谧。使得整个造型在稳重中产生变化,曲折变化而富有张力的线条使之具有一种较强的艺术震撼力。

 

钧瓷碗多见于世界知名公私收藏中,然鲜有尺寸如本件般相若者,1925年鄢陵县窖藏出土一例钧窑天青釉碗,直径22.2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另一例可参考瑞士玫茵堂收藏,载于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国陶瓷.卷一》伦敦,1994,编号387。较小型例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钧瓷碗,载于《故宫陶瓷全集·宋代.卷一》,香港,1996年,图225。可见伦敦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见Margaret Medley,《中国陶瓷》,1976年,图83。亦可比较瑞士鲍尔收藏两例,载于《鲍尔藏品 日内瓦:中国陶瓷.卷一》,日内瓦,1968年,图A31和A32。然而,钧窑葵口近似之例,传世极其罕有,其造型亦被后世永宣官窑器所继承,可见一例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宣德十棱葵瓣式高足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页175,图166。

 
元 钧窑紫斑葵瓣大碗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品

 
 
明 建窑黑釉银油滴斗笠盏
D:12.2 cm
备注:
1.日本大阪重要私人旧藏
2.联斋(Luen Chai)旧藏,香港
本品敞口微侈,斜直腹,浅圈足,该碗的样式宋代多见,呈斗笠形制。碗内满施黑釉,口沿未见金属包口,故可证明本盏品相极佳。外壁施釉近底,釉层较厚并局部有垂挂,釉面满布银灰色的油滴斑,窑变色泽自然,在光亮处观察,似漆黑夜空中的满天星斗,美不胜收。油滴釉始烧于的建窑,饮茶之风极盛,时人有“天下之茶建为最”的赞誉。整个釉面瑰丽悦目,如宇宙般神秘浩瀚,静谧安宁,散发着淡淡的清幽意蕴。
油滴盏在中国古代又称鹧鸪斑,北宋陶谷《清异录》:“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论述茶具的书有三本,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审安老人《茶具图赞》。《茶具图赞》赞曰:出河滨而无苦窳,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绷中,虚己待物,不饰外貌,位高秘阁,宜无愧焉。日本有关建盏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十六世纪《君台观左右账记》,以足利义满将军所藏中国宝物造册,其中对建盏描述:“曜变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明 禾木兔毫天目盏
D:12.7 cm,H:6.5 cm
备注:
1.名古屋茶道家族旧藏
2.加贺前田家族旧藏
出版:《天目》,昭和五十四年(1979年),德川美术馆、根津美术馆,图版23

 
本品出版
唇口微侈,口沿包镶纯银扣,外壁口沿下一圈微束,便于持取,精到考究,乃美观与实用幷举之作。内底平,外底承假圈足,足心浅挖,足际稍宽,修足规整。里外满施黑釉,外壁釉不及底。口沿釉薄,一圈显褐,胫部积釉,形成垂珠,绀黑黝黝,宝光外露。釉面析出兔毫纹,丝丝绵长,毫色由金褐至银蓝,幽幽蓝光,沁人心脾。历来赏鉴建盏,毫色泛绿为佳,泛蓝则为极品。底部露胎处,可见铁褐色胎土,厚实稳扎,可保持茶汤温热而不烫手。

 

建窑黑釉属高铁含量的石灰釉,而石灰釉于高温中容易流淌,釉里层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表,于1250-1350度的高温下,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斑驳条纹,冷却时析出晶体,因而形成貌似兔毫的斑纹。由于铁氧化物在釉中的浮沉及氧化程度不同,会令斑纹的色泽及形态随之而变,因此每件建窑器均独一无二。
此兔毫盏深腹束口,乃建盏中最经典、最具代表的器形。传承有序,数百年间辗转、传承,其品级之高非其时日本之大名、高级武士所不能得。本品为名古屋茶道家族旧藏,后为加贺前田家族旧藏,现如今于日本根津美术馆,依旧有加贺前田家藏一油滴天目盏,于镰仓时代传入日本,作为重要馆藏文物,并于1951年被认定为日本“重要美术品”。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