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带你看懂中式香炉艺术!
香炉最早可追溯于商周时代的鼎,有着祈福祭祀之用,直到汉朝时,才出现了为焚香而制的香炉,而其中,博山炉最具代表。
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是祈求长生不老的地方,博山炉因此得名。
它的整体形制为豆形,最上部的盖子如山形重叠,其间云雾环绕,仙人、鸟兽出没,焚香之际,又有轻烟溢出,一派仙境之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博山炉也被赋予了新的元素,比如莲花形,穹窿塔形等等,形成儒佛道三位一体的融合。
此外,文人、士大夫间流行的以香薰衣,也让罐状、豆式香薰变得更加普遍。
到了唐代,熏染被褥的香球成为了一大发明。法门寺地宫出土物可见,这种香球外壳多为鎏金镂空银制,内部有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放置香丸的圆钵与其轴承相连,因此无论如何转动都不会倾翻。
当然,其他形制、材料的也有很多,像是多足带盖香薰、有柄手持的“鹊尾炉、用于佛教的金、银、铜制香炉,以及作为随葬冥器的唐三彩香炉等等。
宋朝可以说是香文化的全盛期,一方面,大批先秦时期的文物在当时被发掘,从而引发了摹古热潮,鬲式、鼎式、簋式、奁式香炉层出不穷;
另一方面,陶瓷技术的高度发达令香炉普及生活,符合文人情怀的香炉兽、
代表安邦的戟耳炉、寓意美满的鱼耳炉、象征威严的狮耳炉、体现大气的蚰耳炉等不同形制,均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明代的景德镇,成为了制炉主力。无论是装饰繁复的青花瓷,还是色泽斑斓的成化五彩,都在这里达到了顶峰。
不过,最值得一提的还要属宣德炉。这是明宣宗亲自参与监造的铜香炉,也是中国首次使用黄铜铸成的器具,因为加入了金、银等贵重材料,且历经了12次炼造,所以炉质特别细腻,色泽由暗淡中发出奇光,给人以古朴雅致、珍贵灵巧之感。
其实在明清时代,香文化已逐渐没落,只不过更多用于宫廷理政,制造威严。在清宫旧藏中,我们能看到丰富的材质及工艺,比如铜、瓷、玉,洒金、错金、掐丝珐琅、雕刻技术,也能看到各色形态,比如香盒、香亭、香车、瑞兽、宝瓶、葫芦。
它们华彩万分,却唯独缺失了那一缕,萦绕心间的味道与灵魂。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