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腰财万贯不抵耀瓷一件,耀州青瓷在西北为何可以一枝独秀?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4-06-23
导读: 耀州青瓷是陕西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源于耀州窑,代表了中国北方青瓷艺术的顶尖成就。其工艺精湛,影响广泛,宋代达到巅峰,影响多地窑
耀州青瓷是陕西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源于耀州窑,代表了中国北方青瓷艺术的顶尖成就。其工艺精湛,影响广泛,宋代达到巅峰,影响多地窑场。耀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质瓷土,为制瓷业提供了便利条件。耀州瓷器种类丰富,装饰手法多样,曾为宫廷烧制贡瓷。经战乱失传后,现代科技成功恢复其烧制技艺,重现辉煌。

民谚有云:“家有腰财万贯,不如耀瓷一件。”

这里所指的耀瓷,即是指耀州青瓷。

耀州青瓷是陕西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源于陕西省耀县(古称耀州)黄堡镇的耀州瓷窑。耀州窑以其青瓷闻名于世,代表了中国北方青瓷艺术的顶尖成就,在南北两大青瓷窑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现代考古调查显示,耀州瓷窑不仅局限于黄堡窑,而是以黄堡窑为中心,覆盖了周边的宋代古瓷窑。这些瓷窑主要分布在陈炉镇、立地坡、上店镇和玉华宫等地,总面积达百余里,成为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重要产区之一。

县志记载了《同官县旧境图》。

同官县,古代称谓,坐落于现今陕西省铜川市,1949年铜川改称同官县。

历史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为:官窑(今河南开封)、钧窑(今河南禹州)、汝窑(今河南汝州)、定窑(今河北曲阳)和哥窑(今浙江龙泉)。然而,耀州窑无论从发展历程、工艺水平,还是从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来看,都毫不逊色于这五大名窑。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在黄堡附近揭示了耀州窑发展史中的新时期时代遗存。

在《德应侯碑》记载:“柏翁者,晋永和中有寿人耳,名林,而其字不传也。游览至此,酷爱风土变态之异,乃与时人传烧窑甄陶之术,由是匠士得法,愈精于前矣”。

根据这段文字记载,可以推断出晋穆帝永和中(345—356年),有艺人前往黄堡传授瓷器烧制技术,使得该地区的技艺进步迈向更高水平。这表明,在东晋之前,黄堡地区已有瓷器的制作工艺。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逐渐成熟,到北魏时期,黄堡瓷陶场在《同官县志》卷二《建制沿革志》中的记载开始引起关注。据耀县民乐园发现的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石碑记载,黄堡瓷陶场始于晋代,因制瓷业的繁荣而由镇改为县。《同官县志》对此记载进行了说明,并认为该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不可否认,黄堡县的设立与瓷业的发展确实有着一定的联系。

隋唐时期,黄堡瓷窑规模宏大,窑场也显著增加。到了宋代,黄堡瓷窑达到了巅峰。在北宋时期,耀州窑蓬勃发展,其制瓷工艺、釉色、造型及纹样装饰直接影响了河南、甘肃等北方省份的众多窑场,并扩展至广东、广西一些专门生产外销瓷器的窑场。例如,河南的钧窑、汝窑、宜阳窑以及新安城关窑,纷纷效仿耀州青瓷的烧制技术,同时或稍晚地开始生产。广州的西村窑和广西的永福窑则仿制耀州瓷器进行出口,远销到东南亚各国,显示出耀州窑生产的瓷器深受当时广大消费者喜爱。

耀县黄堡镇得益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特殊条件,这些因素成为推动耀州青瓷发展的重要动力。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耀州,拥有丰富的煤炭、坩埚和水资源,为制瓷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开采和利用陕西的煤炭资源,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

《同官县志》卷七《水文志》记载:“同官县境主要河流,为漆沮二水。漆水发源于北高山及哭泉梁,南流直贯县境,至黄堡镇之家河入耀县界,全长一百一十华里,为黄堡一带人民饮料之源”。

《同官县志》中的第十一卷《矿业志》记录显示,同官县的矿藏丰富,矿区密布,是陕西省内最为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煤炭质量上乘,被誉为西北地区的佼佼者。主要矿产品以煤炭为主,其次为瓷土和水泥。充足的水资源以及优质的煤炭和丰富的瓷土为耀州的制瓷业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机遇。

通过《德应侯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耀州窑的历史。北宋元丰七年(1084),在德应侯庙竖立了一块碑,名为《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简称《德应侯碑》。碑文作者张隆详细记录了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应耀州太守阎某的请求,将铜川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的过程。德应侯是古代耀州黄堡镇的山神,当时居民在取土烧制陶瓷器时,都会祭拜山神,以求保佑家人平安和生计顺利,逐渐将土地山神与窑神合为一体。除了窑神的封神事迹,碑文还详细记载了黄堡镇的自然环境、居民的生活结构、瓷器制作的工艺技术水平、生产方式以及耀州窑的发展历史等内容,是研究耀州窑和中国陶瓷历史的重要资料。

碑文记载:“陶人多居长河之畔,日日将废泥投于水中,随波流动,至山侧化为白泥,毫无沙石杂质,其奥妙不可穷尽。” 陶瓷从业者将废弃的泥土投入水中,借助水流的冲刷,陶土转化为白泥,可直接用作陶瓷的原材料,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效率。周煇在《清波杂志》中亦有记载:“耀州黄堡镇烧制的瓷器名为耀瓷。……出窑后若有破碎,便弃于河中,一夜之间化为泥。”

《同官县志》卷十二《工商志》记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展示了耀州当时瓷器制造业的繁荣景象。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众多耀州瓷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瓷器。耀州瓷窑多为“马蹄形”炉底,主要由窑门、火瞠、窑床、烟洞、火道、炉门等部分构成。窑室容量巨大,每窑可烧制上万件瓷器。

在《工商志》中,详细记录了制造工序:“首先,将大块黏土暴露在空气中风化数月,仔细挑选,去除杂质和不纯物质。制作精细瓷器时,还需要用磁石吸去其中的铁成分。然后,将风化后的碎泥倒入水池,加入大量的水,用牲口拖动搅拌器搅拌成糊状,将上层较稀的浆移入沉淀池中。经过二三十天,水分逐渐蒸发后即可使用。釉料为石质,粉碎极为困难,且必须粉至极细。先将釉料击碎成块,放在碾子上碾成粗粉。釉药、石灰石、石英等粉碎成粗粉后,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加水放入球磨机罐中,利用牲口拖动罐体旋转不断磨击,使稍粗颗粒变得极细,经过约一昼夜后即可使用。”

工匠们熟练地将黏土置于模具上,按照所需器物的形状精心打磨,接着按比例添加釉料,随后将其放入匣中烧制。所制瓷器质量优良,正如《德应侯碑》所述:“最初以土为坯,经转轮制成,大小方圆均匀有度。然后送入窑中,经火烧炼,烈焰高涨,青烟缭绕,经过多日的精炼,最终呈现出雄壮的姿态。其声如铿铿之音,其色温如也,使人感激其为利,实乃神之助也。”

耀州瓷器有哪些类型呢?首先,除了青瓷,耀州还烧制少量的黑釉、白釉、酱釉,以及兔毫和油滴结晶釉瓷。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主要包括碗、杯、盘、盆、缸、瓶、钵、盒、罐、枕等日常生活用具,尤其以茶具、餐具和酒具为主。此外,还生产祭祀器、随葬器、乐器、玩具、文具、药具、建材以及制作陶瓷的工具和窑具等。

瓷器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包括划花、剔花、刻花、印花、镂空和捏塑等。其纹饰题材丰富,动物图案有海水游鱼、莲塘戏鸭、婴戏、青龙、丹凤、飞蛾、双蝶和鹿等;植物图案有缠枝莲、缠枝菊、折枝、牡丹、梅、竹和茨菰等;人物形象有天女、仕女和官宦等。此外,龙凤纹作为当时宫廷瓷器的专用题材,表明耀州窑在宋代需要为朝廷烧制瓷器,成为“贡瓷”。《宋史·地理志》和《元丰九域志》均有关于耀州窑“贡瓷器”的记载。

上店耀州窑遗址——耀县立地坡的考古发掘现场。

宋代耀州瓷的器釉特征在早期主要表现为青灰或青黄色,中期则几乎全部为橄榄青色。到了晚期和南宋时期,又出现了暗青、青绿、青黄、淡青和月白等多种色调。器胎的特征在早期分为深浅两种,深色胎为黑灰或铁灰色,浅色胎为浅灰色。中期器胎全部呈现浅淡灰白色,而晚期和南宋时期的器胎大多为灰白色,少数则呈现浅灰和土灰色。

宋代耀州瓷中,遗存下来的精美作品有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青釉贴花龙纹复层式熏炉以及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瓶等。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的这件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它采用了伏凤式提梁,壶盖以花蒂象征,与壶体完美衔接。壶盖与壶身交接处,雕塑有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壶腹呈球形,刻有缠枝牡丹图案。底部中心设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独特精巧。这件壶是耀窑瓷器中的珍品,目前收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994年,黄堡耀州窑遗址出土了一座炉子,它由内腹体、外套和喇叭形高圈足三部分组成。内腹体呈直口斜腹,底部微凹,沿宽处微弧,上刻有折扇纹。外套口略宽敞,套在宽沿下方,上面有不规则的镂孔,中央贴着三只首尾相连的行龙,套底则与足腰相连。足腰纤细而柱形,上面饰有一圈轮柄,喇叭形足面则呈现四层台阶状棱。炉的腹体内腹、外底和外套内露胎,其他部分施以青釉,使其呈现出青绿透亮的釉色。这件作品目前被收藏在耀州窑博物馆中。

耀州青瓷,如同范金的巧妙和琢玉的精致,经历了宋代的全盛时期后,逐渐走向衰落。

自金元时期以来,兵燹频仍,战火摧毁了窑场,瓷器制作技艺逐渐失传。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省有关部门将恢复耀州瓷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经过科技人员上百次试验,最终成功烧制出耀州青瓷的釉色,重新焕发了古代耀州青瓷的辉煌,为中国瓷器工艺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