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清代瓷器(二)康熙开创了清三代瓷器的辉煌!
细说清代瓷器离不开时代的背景,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就是瓷器制作的缩影。
强大时,瓷器制作就辉煌,脆弱时,瓷器制作就暗淡,瓷器制作就是中国人的影子,可以强大到四海升平,也可以被欺凌的只能换口饭吃。
没有什么比研究中国和中国瓷器一样需要这么丰富的语言和深厚的感情抒发了,只有瓷器才能代表我们的心!
所有说瓷器的文章主要说瓷胎、釉色、造型。这方面的内容,人人都可以查到,也是藏家津津乐道的内容,我们也从这里说起,但是说不行,还要靠实物讲解最妙,拥有康熙时代最多的顶级藏品似乎不在国内,海外展览的大量康熙瓷器远比我们国内的多和美,不管什么原因,我们记住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清代瓷器,我没有从顺治瓷器说起,原因是民间可供参考的藏品实在太少,艺库会员提供的顺治的藏品只有几件,放到最后一并细说。
康熙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优良传统,经过康熙六十年的历练,无论从胎质、釉彩,还是造型、纹饰等方面都做到严中有律,在满足生产需要中求发展,造就了康雍乾的一百多年的辉煌!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康熙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康熙御窑瓷器代表了清代陶瓷生产极致工巧之技的特点,华贵绚烂,匠心独韵。
青花、珐琅彩、洋(粉)彩、五彩、素三彩、颜色釉、斗彩争相并映。
器物造型无一不昭显着帝国的物富民丰,工巧技艺精湛,繁华绚丽的盛世风华。各类瓷器都取得了尤为突出的成就。
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巡抚监管窑务,有的驻镇,有的遥领,督造宫廷御用器物。
官民窑并举,欣欣向荣,呈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康熙的外销瓷器延续明代瓷器的光彩,民窑再次焕发光彩,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器型之繁、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
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清康熙粉彩钟馗醉酒像
一、康熙颜色釉的艺术成就
都说康熙时期的瓷器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单色釉瓷器,在诸多单色釉品种中,郎窑红一枝独秀,分外惹人喜爱。
在艺术品格上它是按照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宝石红的要求来作的,因为永宣的宝石红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红是明王朝最高等级的颜色,整个明代红釉均以它为榜样,也是历代皇宫所追求的,但明朝中期以后烧造红釉瓷器的工艺步步下降,到嘉靖时皇帝不得不下令以矾红代之。
红釉工艺渐渐失传,失传了一个多世纪。景德镇的工匠们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红釉的奥秘。
康熙时国运昌盛,景德镇制瓷工艺得到巨大发展,名贵的宝石红瓷器终于烧成。凝厚温润,婉若红宝石的郎窑瓷器,其优美的品格超过永宣的宝石红,仍然喜欢宝石红来称呼它,鲜艳明亮的红釉颜色如初凝之牛血,故又称为“牛血红”。
为什么又称为郎窑红呢?因为是郎延拯在江西巡抚的任上的8年里,积极推动和主持景德镇瓷器生产,取得的很多成就,使景德镇官窑、民窑都蓬勃兴旺,为了缅怀他在推动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卓越贡献,把生产这个时期的瓷窑称“郎窑”,把这种名贵的红釉瓷器称为“郎窑红”。
对郎廷拯主持景德镇瓷器生产所取得的成就,康熙时人许谨斋曾写诗歌颂:
“新来陶器仿前期,混入成宣价更高。占断江南有开府,熊窑端不及郎窑。”
二、康熙五彩的艺术成就
康熙时代的五彩瓷器,品种多,数量很大,是能代表这个时代瓷器艺术成就的另一个品种,也是能体现康熙这61年里艺术风格规律的一个品种。
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和私人收藏康熙五彩数量相当多。有陈设艺术品、侍神祭祖的礼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器具、书斋案头的文房用具、香薰、枕头、斗虫的蟋蟀罐、栽种花木点缀宫廷和居住环境的花盆、鱼缸等。
康熙五彩主要有青花五彩、釉里红五彩和纯粹的釉上低温五彩三大类。
如果从底色釉来分有:
白地五彩、蓝地五彩、洒蓝地五彩、米色底五彩、矾红地五彩、东青底五彩、墨底五彩等。
数量最大,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是青花五彩和釉上低温五彩。
这一类作品是康熙青花五彩一个类型的代表作,和明嘉靖万历青花五彩相比,画面结构、彩色运用、笔墨技法、艺术效果方面体现了新时代的新风格。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 突出主题,突出绘画的艺术性。
把装饰意味极浓的边饰、辅助、间隔性质的图案取消,或退缩到最不起眼的位置,让作画者得到最大的空间,尽情表现自己的思想,像在宣纸上作画一样,安排出巨副大幛,青翠明丽的优质青花,使画面恬静闲适,而纵笔拨洒的色彩又使画面光辉灿烂,气势恢弘,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釉下彩的青花和釉上的低温彩料都很细腻,不但色料种类多,而且显色效果都超过时代五彩。堆磊的山石,开阔的水塘,岸上或水中的浮萍、水草、野花、雏鸡、飞舞的昆虫,虽然都用青花画出,不同的物类,不同的部位显色都不相同。
墨分五色,轻倩淡雅,是康熙做出的榜样,他的艺术效果超越唐代青花发明以来时代的水平。
第三:釉上彩水平明显提高,同样一种颜色,由于科学知识的提高和技术的积累,都配许多层次的颜色,如用得最多的绿色,有透明艳丽的翠绿,有略微发黄的嫩绿,有深沉苍郁的老绿等。
又如矾红,明朝嘉靖万历最优秀的是枣皮红,康熙五彩中有枣皮红,还有淡红,红中透黄的鲜红,有深沉发暗的褐红等,而且在使用中每一种红都可以描绘出不同的色阶,灵活使用,收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第四: 绘画风格时代性很强。在中国画方面,经过明末清初绘画风格的转换,到康熙时形成新的风格。
康熙时涌现的画家很多,其中最有影响里的画家是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和恽格,简称“四王吴恽”。
他们作的画在北京,在以皇帝为首的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士大夫人中间受到广泛的欢迎。
康熙青花五彩瓷器上所绘内容,包括花鸟、山水、村舍等自然景观、人物故事画等内容,明显受到“四王吴恽”的影响。
花鸟画的风格特别接近恽格(恽南田)花鸟画的风格,突出的特点是笔墨轻快,色彩细腻柔美,画面讲究光润明洁。
“四王吴恽”是清初,特别是康熙时代绘画艺术的代表,所以康熙青花五彩瓷器上绘画艺术就是时代性的一个表现。
康熙青花五彩吕洞宾故事观音尊筒瓶
三、康熙素三彩的艺术成就
康熙时期釉上彩瓷器除了五彩瓷驰名中外,其中不用红彩的五彩瓷称为素三彩。
素三彩的生产数量不多,追求淡雅的艺术风格,作为康熙宫廷用瓷地位很高,非同凡响。
素三彩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一种釉上低温彩瓷,需要二次烧成,第一次烧素瓷,已成型好的各类器形要用1250℃以上的高温烧成,画成彩画以后再以850℃~950℃的温度烧彩。
素三彩以康熙朝御窑厂和景德镇民窑中部分高级作坊生产的作品最佳。
素三彩绘瓷的彩料以黄、绿、紫、蓝彩为主,还有白彩和墨彩。底色釉有白釉、黄釉、黑釉、紫釉等,即“白地三彩”、“黄地三彩”、“墨地三彩”、“紫地三彩”。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
康熙在明正德、嘉靖、万历三彩的基础上,也做了很大的发展。把三彩瓷器推到了高峰,用最少的颜色表达出最深的意境,康熙三彩做的最好。
康熙三彩品种繁多,器型多样,彩料复杂,制作工艺精湛。这时期的品种有:
黄地紫绿彩、白地三彩、墨三彩、黄地三彩、虎皮三彩、三彩加红、刻花三彩、釉里三彩、法华三彩等十来种。
器型有风尾尊、捧槌瓶、大罐、杯、盂以及各种人物塑像。
除黄、绿、紫三主色外,还以蓝色为辅,间露白地相佐,个别还加少量红彩,传为“三彩加红,价值连城”。
继承了嘉、万时期的多种地套叠的传统工艺,并出现素胎上刻出纹饰轮廓,再绘以图案,涂施彩色釉地的新工艺。这样,使得纹饰层次清晰,画意生动,花卉轮廓线条明显。
康熙素三彩是名重一时的珍贵瓷种,在器物的造型、装饰技法、图案纹样、色彩种类等方面,都获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其中,尤以黑地素三彩最为名贵,特别是大件黑地素三彩作品,存世非常稀少。
据耿宝昌先生回忆,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曾下文在全国各地征集素三彩器物,但所获甚微。
从海外大量收藏的素三彩来看,康熙黑地素三彩是西方国家最推崇的瓷器,晚清、民国期间为了满足海外的需要,大量仿制了一批康熙黑地素三彩。
有书记载:
黑白等地而绘绿黄紫三色花者谓之素三彩,以黑地为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而花则黄绿较深者。
亦有间露白地者,茄紫为地殆稍罕见,有则花仅绿黄二色耳,殆合地统计为三色也。
绿套绿、黄套黄,于浅深中分先后,故有实四五彩而亦称素三彩者。
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
据琉璃厂的老人回忆,真品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国时期就难觅其踪,尤其是康熙黑地素三彩,即便是一件残口的大瓶,当时就可值一万大洋。
康熙黑地素三彩的大件完整器物,大多已于早年流散于欧、美一些国家,如法国巴黎罗浮宫就陈列有我国康熙黑地三彩大花觚、大罐、观音尊等,连一些残破之器和清末仿品,当时也为法国人所好并大量收集无遗。
目前,国内即便是国家级的大博物馆,也难觅其踪。
四、康熙开创了一个珐琅彩的新时代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奇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最重要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
从资料上看,珐琅料最早出现在战国的青铜剑柄之上,早于埃及的出土珐琅的记载,元代西亚的工匠完成了在瓷胎的点珐琅,明代又大量用于铜胎的掐丝珐琅,其景泰蓝成为明代的响亮品牌。但是把珐琅彩料当成颜料用于瓷胎、铜胎、金胎、紫砂之上,康熙功不可没!
珐琅彩瓷器是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以别"铜胎画珐琅"。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纸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故弥足珍贵。
它的生产历史很短,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胎画珐琅的创烧,起始于康熙后期,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的关系。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亲自在故宫养心殿设置珐琅作坊,由匠师将瓷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
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了。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份“硼”珐琅彩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
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
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为名贵的御用器。
其诞生后的二百年内都是皇家御用瓷器,用景德镇的半成品在北京二次烧造,民间几乎没有也不知道,至民国三年故宫第一次展览后才被社会所知。
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奇绝,时代特色鲜明,传世极少,至为珍罕,备受世界收藏界推崇。
五、康熙瓷器的承上启下
我国制瓷业有四个高峰,一是宋代的素瓷,二是元代的青花瓷,三是明代的青花+彩瓷,四是清三代的彩瓷。
在前人的基础上,康熙不但模仿前人,更是不断创新,创新的品种达到了中国制瓷历史的最高水平。
他开创了督陶官制度,直接管理御窑厂的生产和创新,在严谨的督陶官治理下,工匠制瓷态度认真与谨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瓷器品种。以精致的官窑风格唱响世界。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成为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加上康熙本人的勤政和重视西洋的科学技术,并善于引进和采用,创造了在瓷胎、料胎、紫砂画珐琅的创新。
在此基础上,改变工艺又为粉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熙时期的官窑瓷质白洁,器型端庄,品种繁多,釉色丰富,也为彩瓷发展提供了素材,单色釉的创新、珐琅彩的研制、粉彩的开发为雍正瓷器的锦上添花创造了基础。
康熙瓷器的基本特点是: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六、从文化的修养看康熙瓷器的创新
康熙大帝的一生,对外武功强盛,寰宇一统,疆域辽阔,版图奠定,民族和谐,国力强盛,经济恢复。
这样的一位年仅14岁就亲政的伟大君主,以他的博大深厚,贯通中西文化的帝王才气,以及刚健威猛的性格,为康熙的瓷器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康熙自幼习武,精于骑射。多伦会盟他开硬弓命中很远的靶子令到场的蒙古王公惊骇不已,每每围场狩猎,康熙总是所获野兽甚多。
头天晚上还在作几何证明题,第二天一早尽兴驰骋以至累垮两三匹马,足见康熙精力旺盛,康熙曾经自称一天打死了三百只兔子,可见其对自身武力的自信。
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在开放了海禁,但是不久没有继续,此政策持续了整个清朝历史。
社会一旦稳定,康熙就开始恢复官窑的生产。景德镇制瓷业,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官窑、民窑两方面还是时断时续地维持着生产,康熙初期可说是处于官窑生产的复苏期。
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
康熙二十二年海禁开放后,生产了大量优质价廉的瓷器出口,换取大量外汇[白银]为清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从严谨看康熙瓷器创新
康熙瓷器的最大特点就是造型严谨、精工细做。
康熙瓷器无论大件小器都制作精工、旋削认真,修坯一丝不苟。
可以说康熙器物的造型口底、翻转,交待是最清楚的,为前代永、宣时所不及。而康熙瓷器即使是大型的器皿,那种影响器皿美观的接口痕迹亦基本消失。
瓷器造型,对底部处理尤为严格、讲究。
这个时期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碗类器皿的底足普遍采用挖足的手法。挖足不仅方便使用,也使造型显得更有神采。康熙瓷器的底部由于认真处理而出现的各种变化,更是成为后世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
陶瓷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它反映的时代精神虽不像绘画、雕塑艺术那样直接、具体,但亦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并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康熙南巡图》一类的宫廷绘画。以形象手段夸耀太平盛世的辉煌、颂扬爱新觉罗·玄烨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所建立功绩的雄心。
那么体现在陶瓷器物造型上的挺拔、遒劲的壮美之艺术特征,也是清代康熙年间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进取精神和强大的经济力量在造型艺术上的相应表现,是清圣祖执政时期时代精神的能动反映。
由于是"奉命制作",当时一些御用器物的造型,常常是规矩得近乎拘谨,严格得近乎束缚,代表了康熙对瓷器制造的严苛!
康熙瓷器造型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风格挺拔、遒劲,体现出阳刚之美。这种美的形态,可以用"大"字来概括。
器物体积硕大所唤起的是一种力量上的审美感受。同一品种不仅在样式上日趋丰富,显示出制瓷匠师在造型手段上不拘一格的构思。
例如,与清代朝服马蹄袖相似的马蹄尊,有着满族人入关前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习俗的烙印。
八、康熙瓷器的阳刚之美
康熙瓷器是典型的阳刚之器,不管是慕古还是创新,都能在原有样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使之具有新意。像图4-00凤尾尊就是明代花觚造型的演进,它变明器大口、鼓腹,其口颈外撇呈凤尾状,因此康熙朝的花觚亦称之为"凤尾尊"。
瓷器所具有的阳刚之美,更在于造型的挺拔、遒劲。这一时代风格的形成,从器物的形状来看,则是出现更多的方形器,如:蟠螭耳方瓶、方棒棰瓶、六方执壶等等。
这时的器物形体转折清楚、肯定,各部位间有明确的交接线,有清楚的线角变化。
诸如观音尊、莱菔尊、荸荠扁瓶等,细部处理都一丝不苟。
康熙新创的棒棰瓶最具有代表性
这种以形似洗涤衣服用的木头棒棰而得名的器物,虽有方、圆两种不同的外形,然它们颈、腹之间转折的线角都非常明确。
使人感到硬挺而有力。因此,康熙瓷器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其形体结构也是产生这种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康熙瓷器的线型较多地以直线为主。
陶瓷造型中,不同的线型,对人们所产生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直线给人挺拔、向上的感觉。
康熙瓷器挺拔、硬棒的气势神韵,从线型的角度也体现出造型的阳刚之美。但是,并非僵直、板滞,而是在直线中寻求变化,以做到直而不板、刚中见柔。
富有独创的方棒捶瓶更是运用方圆对比的手法,成为康熙瓷器烧造成功的范例。
陶瓷造型中的所谓直线,不同于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康熙瓷器往往在直线中含有曲线的成分。
这时的所谓直筒形的笔筒,其实它的立面轮廓线也微微内凹,而观音尊、花觚、圆棒捶瓶等,都是以直线为基调中保持有曲线的内涵。
当然这种曲线的长度有限、曲度也很小,并不影响线型的主体所形成的特色,却体现出刚中带柔的风韵。
装饰与造型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任何陶瓷的装饰都要结合并适应形体的特点。康熙瓷器的装饰即密切配合造型,在艺术风格上两者完全谐调。
康熙彩瓷生产中居主流的青花和五彩之瓷绘,以铁线描的笔线,匀挺有力地勾划纹饰的轮廓,而五彩的色彩更是不分浓淡地敷以各种浓重的原色,色彩单纯强烈,烧成后晶莹亮丽,有一种坚硬的感觉。
总之,从笔线到色彩,康熙瓷器的装饰与造型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使整体统一在同一基调之中。还有一些带有奉迎献媚之意的制作,如"福字壶"、"禄字壶"、"寿字壶"等。
一些普通的器皿,这时更多地出现菱口、花瓣口形的盘、碗,除了增加了制造难度,更多的是新奇和获得皇帝的喜爱。
九、洋为中用带来了新变化
康熙皇帝一直对西方文化很感兴趣,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皇帝里最具有西学思想的一位。他积极学习和了解科技知识,还对天文学、数学、水利学、医学等科学的引入大开方便之门。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
珐琅彩的引进也是他大力主张从西方学来的,并且不余遗力地去推广,这一点在中国封建帝王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1、学习西方科技解决探索问题
平定台湾以后,康熙皇帝开放了海禁,大批西洋传教士远渡重洋到东方传播福音。他们中的一些人被召入皇宫,在掌管天象历法的钦天监任职,甚至有人参与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全国土地的测量。
康熙对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后来康熙逐渐发现罗马教廷试图过多的干预清朝政治,并且皇子信仰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有所抵制天主教。
玄烨并没有因为“礼仪之争”而憎恶西方的一切。1707年还下旨给广东的督抚,对新到中国的西洋人,若有技艺巧思,或者是医生急速送来北京。这道命令在11年后又被重申了一次。
康熙对科学的兴趣,来源于他的好学,也来源与对科学的向往。有才华的传教士被皇帝欣赏和重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推崇和应用。
康熙除了学习西方科技之外还会应用实践,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发现原来的地图绘制方法相对落后之后,用科学方法和西方仪器绘制全国地图。康熙亦会利用巡行和出兵之便,实地测量,吸取经验。
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委任耶稣会士雷孝思、白晋、社德美及中国学者何国楝、明安图等人走遍各省,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经纬图法、三角测量法、梯形投影技术等在全国大规模实地测量,并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绘制成《康熙皇舆全览图》,其作被称为在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英国李约瑟亦称之为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要好、更精确。
2、西方的珐琅饰品激起了画珐琅的激情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改归养心殿),主要制作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随来华的传教士被带入广州,后又进贡至内廷。
这些舶来品以精细的彩绘技法和华丽的装饰风格,而深受皇宫贵族和广州地方官员的喜爱。由当时欧洲传教士的私人信件得知,康熙皇帝对这种洋玩意儿也很感兴趣,并力图使中国的珐琅工匠掌握这门技术。
于是广州和北京内廷珐琅作的工匠,分别在两地试烧画珐琅,经过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成功地烧制出了我国的金属胎画珐琅器。
清代对景德镇陶瓷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珐琅彩瓷器。康熙皇帝十分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养料,特别对传教士们从欧洲带回来的铜胎珐琅器情有独钟。
他别出心裁命令试烧瓷胎珐琅,并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门下设立“珐琅作”,调集了一批宫廷画家和民间名匠,所有彩料全部西方进口。瓷胎珐琅,我们多称为珐琅彩瓷器,多是从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精细白瓷胎,器内施白釉,器外壁涩胎而填珐琅彩。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欧洲市场上的珐琅彩、墨彩瓷的价格要比同类青花器高出4倍。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与官窑的影响下,景德镇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将其改造为更适合工匠彩绘的“粉彩”,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
3、重用真才实学之人
康熙还以巡视之便访求民间的有才之士,例如将在数学方面有很大成就的梅毂成调进宫中培养深造。梅毂成亦通过学习西方数学知识,重新让在明朝被废弃的中国古代数学受到重视。
康熙对于宗教基本上是宽容的,不仅仅是满洲的藏传佛教信仰,他也大致接受基督宗教传教士讲道,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门下。
康熙曾经委派传教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Navarrete)返回欧洲招募人才,希望增进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
法国汉学家杜赫德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间,原本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渐向外界开放,并维持着国内、近邻贸易以及欧洲贸易。
甚至说“全欧洲的贸易量都无法跟巨大的中国贸易量相比”。并且形容中国的各个省就相当于欧洲的王国,他们都拿各自的特产来进行贸易,而且有了联盟保护的趋势,这种趋势占据着所有的城市。
以致于大臣们都在商业领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许多官员都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自己的资产能在贸易往来中稳健增值。并总结说除了那最贫苦的家庭,(中国人)都能通过各自的商业活动能轻松过上小康生活。
4、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
《全球通史》里亦指出,康熙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膨胀且发展快速,大量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和漆器经广州口岸运往欧洲销售。
清朝跟日本、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马尼拉以及欧洲也有贸易来往。甚至中国还做转手生意,把从欧洲进口的布匹出口转销日本。
康熙还派间谍出访蒙古、中亚,收集各国情报,回国呈报,书中甚至很清楚记录了大北方战争和查理十二的事迹。
有了这些具体务实的行动,康熙瓷器制作,成为创新品种最多的一个康熙帝国的时代!
《细说清代瓷器》康熙部分明天继续!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