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绞釉”刍议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4-09-13
导读: 绞釉是我国古代陶瓷工艺中的罩釉化妆土装饰技法,它纹路舒展流畅,色彩氤氲交织,审美独特。是古代陶工在参照琉璃器、玛瑙器、云气纹、涡纹等装饰手法和自然纹理基础上的工艺创新。本文通过对纪年墓、遗址等出土物、公私馆藏器、窑址考古挖掘物等实物资料,

“绞釉”是我国古代陶瓷工艺中的罩釉化妆土装饰技法,它纹路舒展流畅,色彩氤氲交织,审美独特。是古代陶工在参照琉璃器、玛瑙器、云气纹、涡纹等装饰手法和自然纹理基础上的工艺创新。本文通过对纪年墓、遗址等出土物、公私馆藏器、窑址考古挖掘物等实物资料,结合陶瓷史学理论和文献,浅析这一历史工艺特征及其影响。

 

1

衍生发端

“绞釉”工艺目前发现最早的出土纪年器物,为山西长治金代墓葬出土(贞元三年/1155年)山西窑场褐彩雁衔芦纹虎枕,以及河南焦作金代墓葬(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出土绞釉残罐。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一些城市遗址、古代窑址也相继出土有绞釉器物,如河南鲁山窑绞釉方枕、当阳峪窑虎枕、山西长治、大同绞釉玉壶春瓶等。在金代之前的辽/北宋时期,我国北方已有类似绞釉效果,但材质不同的器物、图案风行。如内蒙古宝山1 号辽墓(天赞二年/923年)“降真图”壁画,工匠使用褐、黄两色绘制云纹,描绘王母、仙女乘云自天而至,“云头回曲,瑞气升腾,云尾逶迤,遥接天穹”的景象。山西临猗双塔寺地宫出土北宋熙宁年彩色绞料琉璃葫芦形舍利瓶,虽因资料有限无法分辨其为几种色彩绞制,但器身纹理绞绕清晰可辨。

唐代陶瓷生产工艺中巩县窑唐三彩、长沙窑釉下彩绘,鲁山窑花釉等工艺丰富了陶瓷生产中的釉、彩装饰类别,它们对绞釉工艺的发端也产生一定影响。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唐三彩罐,分别将蓝、绿等不同的色釉,使用点、淋、染等方法施在陶胎上,与白(陶罐底色)溶融,互相浸润,形成斑驳淋漓的色彩。唐长沙窑褐绿彩云气纹执壶(湖南长沙民间藏品),用浇、淋工艺,使褐、绿两色相互交绕、自然大方,烧成后釉色自然流淌,辉映交错,给人以变化有趣的美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唐代鲁山窑花釉细腰鼓残片,陶工将蓝色花釉使用淋绕的方法,在褐色底釉上形成圆形图案,深浅两色对比醒目。平顶山博物馆藏唐鲁山窑花瓷黑釉大盘,浅黄色釉料用点、染的方法,施在褐色底釉上,图案均衡,颜色生动。
 


 

山西窑场褐彩雁衔芦纹虎枕、河南焦作金代墓葬出土绞釉残罐
 


 

宝山1 号辽墓(天赞二年)“降真图”、临猗双塔寺地宫琉璃舍利瓶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唐三彩罐、唐长沙窑褐绿彩云气纹执壶
 


 

唐鲁山窑花釉细腰鼓残片、唐鲁山窑花瓷黑釉大盘

同时流行于唐辽宋上层社会中的琉璃、玛瑙等不同材质、不同工艺,无不对“绞釉”的形成具有影响和推动作用。南宋高似孙《纬略》卷八记载:“大秦国出青白黑黄赤绿红紫十种琉璃,又有五色玻璃。”。如洛阳博物馆藏洛阳东汉墓葬出土古罗马绞胎琉璃瓶,瓶身通体缠绕黄色条纹,在深褐、橘黄、绀青、暗紫之不规则的底色中缠绕乳白色线纹。如宋元时期搅胎琉璃珠,黄、褐两色缠绕丰富密实。百川汇流,宋金时期的陶瓷工匠法效百工,紧贴市场热点,使用特殊工艺方法,使陶瓷器上呈现纷纭流沙状的绞釉色彩,取得艺术、经济收益双赢。
 


 

洛阳出土古罗马绞胎琉璃瓶、宋—元时期搅胎琉璃珠

 


 

秋水堂 藏 中古玛瑙珠举例   私人藏中古琉璃贸易珠

 

2
类别(宋、金、元)

绞釉工艺颜色多变,器型丰富。笔者参照不同标准(器型、颜色、罩釉)进行简单分类,以用于统计参考。

1、器型

绞釉器物面世至今,有以下器型如碗、盘、炉、枕、瓶、罐、执壶、水盂、香薰、盆等。从器型上统计分析,绞釉器物用途为生活实用器、明器两种。

a、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金代绞釉碗。敞口曲腹下收,直圈足,外壁旋两道玄纹。为土黄色(胎体本色)+白色色料绞合,罩透明釉烧制。
 


 

b、盘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金代绞釉花口盘。盘模塑而成,折沿起筋。为土黄色(胎体本色)+白色色料绞合,罩无色透明釉烧制。暂定为山西窑口(雁北大同、浑源)。
 


 

 金代当阳峪窑场白、黑、红(赭)绞釉折沿盘。盘模塑而成,为白色化妆土+黑、红(赭)绞合,罩无色透明釉烧制。
 


 

c、炉

宋金绞釉炉型器物有板耳炉、直颈炉等。如当阳峪窑场(狮涧窑)金代孔雀蓝釉香炉残器,直沿长颈,外接板耳,为白色化妆土(底色)上绞合黑色色料,外罩孔雀蓝釉。日本“繭山龙泉堂”旧藏金绞釉三足炉,折沿上跷,直颈扁腹下承三乳足。为红、白两色绞合,素胎。



 

金代孔雀蓝釉香炉残器、金绞釉三足炉

d、瓶

瓶的器型有花口瓶、梅瓶、玉壶春、长颈瓶、双耳(连座)瓶等。如大英博物馆藏金代当阳峪窑场绞釉梅瓶、罗纳德·朗斯朵夫旧藏金代山西窑场白地绞釉玉壶春、秋水堂藏金代王封窑绞釉玉壶春,意大利某拍卖会金元时期花口绞釉瓶(窑口不明),山西金代闫德源墓孔雀蓝釉玉壶春瓶绞釉瓶。
 


 

大英博物馆绞釉梅瓶、罗纳德·朗斯朵夫绞釉玉壶春、意大利某小拍金元时期花口绞釉瓶、山西金代闫德源墓孔雀蓝釉玉壶春瓶

e、枕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金代鲁山窑绞釉长方形瓷枕,枕面为红黄两色相绞后罩透明釉,侧面及底部素胎。
 


 

河南博物院藏当阳峪窑场黄赭彩黑花淋粉鹿猴纹虎枕,1968年修武县李固村采集。枕面的猴、树为黑料彩绘后刻线,鹿为赭色彩料勾绘。鹿、猴身下的山石为黑、白两色绞合处理。
 


 

f、罐

金元时期河南窑场绞釉罐(民间藏品),盖、罐为红黄两色绞釉,罩无色透明釉。
 


 

g、执壶

山西大同博物馆藏辽金时期绞釉三联提梁贴塑执壶(暂定窑口为雁北大同、浑源),器身为白、黄(青黄)两色绞釉。
 


 

左侧为当阳峪窑场绞釉执壶(水注),壶身三分之二为红黄两色绞合。右图为金元时期绞釉执壶(民间藏品)白地绞黑黄两色,罩无色透明釉。
 


 

当阳峪窑场绞釉执壶(水注)、金元时期绞釉执壶

h、盒

德国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藏金代绞釉盖盒,模塑,盖微鼓,盒身斜直壁下收圈足。整器为红黄两色绞合,罩无色透明釉,盒子下半部分为白色化妆土



 

2、绞合色料

绞釉以 底色 + 表面1种颜色,和底色 + 表面2种颜色区别为两色绞合、多色绞合。其中白色为窑口当地淘炼的白色化妆土,红、赭、黄等颜色为当地含铁量丰富的矿石,如“斑花石”等。经过提取、淘炼、煅烧后作为色料使用。黄色多为器物胎体本色。所谓五花绞釉是在绞合过程中色料因相互溶融而出现的过渡色。

a、红 + 黄

左图为宋金当阳峪绞釉瓷枕标本,右图为河南考古研究院藏鲁山窑绞釉长方枕局部。均为红色(底色)+ 黄色绞合。如秋水堂旧藏的两件河南窑场褐地黄花绞釉瓶。
 


 

宋金当阳峪绞釉瓷枕标本、鲁山窑绞釉长方枕

 


 

秋水堂旧藏 河南窑场褐地黄花绞釉瓶之一、二

b、红 + 白

左图为金元时期绞釉鸟食罐(民间藏品),右图为当阳峪窑场窑址出绞釉残片。均为红色(底色)+ 白色绞合。
 


 

金元时期绞釉鸟食罐、当阳峪窑场窑址出绞釉残片

c、褐 + 白

下图为王封窑窑址出玉壶春瓶颈标本,为褐色(底色)+ 白色绞合。
 


 

王封窑窑址出玉壶春瓶颈标本

d、黄 + 黑

焦作市博物馆藏柏山窑黄彩黑绘虎枕,虎身为黄彩底色染黑色条纹,虎背(枕面)为黑料绞合。
 


 

e、(黄) + 白

左图为金代绞釉盆(窑口暂定山西雁北大同、浑源),右图为宋金扒村窑窑址标本。均为青黄色(胎体本色)+白色绞合。



 

金代绞釉盆、宋金扒村窑窑址标本

f、(黄) + 白、黑

下图为元明时期绞釉执壶(民间藏品),用青黄色(胎体本色) + 黑、白两色绞合。
 


 

元明时期绞釉执壶

g、白 + 黑(红、赭)

左图为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金代绞釉平底盘,右图为定窑遗址出(民间藏品)金元绞釉盘标本。均为白色(底色)+ 黑(红、赭)色绞合,因古代色料提纯工艺限制,会有黑、红两色相似情况。



 

金代绞釉平底盘、 定窑金元绞釉盘标本

h、白 + 黑、黄(赭)

以下两图为河南城市遗址出标本,为白 + 黑、黄(赭)色绞合,其中赭、黄为一种色料因浓淡变化而呈现不同色相。又如上海某大藏家私人收藏的一件金代绞釉长颈瓶,为此类佼佼者。



 

河南城市遗址出标本、河南城市遗址出标本

 


 

上海藏家 藏 金代绞釉长颈瓶

i、褐 + 白、黑(黄)

下图为内蒙古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标本,左侧为褐 + 黄色绞合,右侧为褐 + 黑、白、黄色绞合。
 


 

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标本

3、罩釉区别

目前已发现宋、金、元绞釉器物釉色,有无色透明釉、黄透明釉、孔雀蓝釉、绿透明釉4种。这几种釉色陶工按照“君主臣佐”比例和先后顺序,加入釉灰、氧化铅矿石等配制为合适的釉药,即呈色剂、助熔剂、光亮剂等比例成分,使之既有稳定的黄、蓝等呈色,也有一定透明度。绞釉器物根据罩釉烧制所需温度区别为低温、高温2种,即孔雀蓝釉(700-800℃),黄色透明釉(800℃以上),无色透明釉(1100℃以上)。由于烧制温度和施釉方式不同,影响烧成器物的釉层厚薄、釉质光感等呈现效果也不同。在中古遗存绞釉器物中,亦有一部分素胎无釉器物,笔者认为是绞釉器物未完成罩釉工序遗留之物,因资料有限不做探讨。

a、无色透明釉

无色透明釉绞釉器物在河南王封窑、扒村窑、山东淄博窑、山西窑口多见,烧制年份约为北宋末期---金--元,其中扒村窑年份延续至明代。成分为传统的石灰釉(用石灰石、草木灰烧炼成“釉灰”与瓷土配成釉),烧制效果透亮无色,釉层中含有气泡,积釉处有白中泛微黄、青色,胎釉结合致密。多见不规则开片。烧制温度在1100℃以上。烧成效果因各地窑口釉质配方、成分不同会有区别。

以下两图为河南辉县城市遗址出标本,为青黄(胎体底色) + 白色绞合后罩无色透明釉。透明釉质地透亮。
 


 

河南辉县城市遗址出标本

以下两图均为城市遗址出标本,为白(底色) + 黑、黄、白色绞合后罩无色透明釉。透明釉质地透亮。
 


 

城市遗址出标本、城市遗址出标本

以下图为淄博窑址出标本,正面为白色(底色) + 黑色绞合后罩无色透明釉,绞合色料无变化。背面为酱釉。器物内外两种不同釉色体现了陶工高超的制作工艺。



 

淄博窑址出标本

以下两图为山西浑源窑址出绞釉盆标本,为白色(底色) + 黑色绞合,正、背面罩无色透明釉,绞合色料无变化。透明釉质地透亮,积釉处发青。
 


 

山西浑源窑址出绞釉盆标本

b、黄透明釉

黄透明釉在北宋、金、元时期鲁山段店窑、当阳峪窑及所属王封窑多见,颜色因温度不同而有浅黄色,正黄色、棕红色。釉面莹亮,积釉处泛棕红色,釉厚处可见气泡,胎釉结合紧密,无剥釉现象。目前没有具体釉质成分报告可供佐证,但以出土标本、器物分析,以及同地层其它施黄透明釉器物观察,其釉质清透,目视有粘稠玻质感,疑似加有石英等玻质光亮成分。笔者暂定为800℃以上烧制。作为色釉的黄色加深绞合色彩的明度,使绞色的红色成了棕红色,白色变为黄色。

下图为宋金鲁山段店窑黄釉绞釉炉标本(民间藏品),为白色(底色) + 黑(赭)色绞合。釉色为柠檬黄色,胎釉结合紧密釉质纯亮。
 


 

宋金鲁山段店窑黄釉绞釉炉标本

下左图为王封窑绞釉玉壶春标本(民间藏品),右图为王封窑绞釉炉标本(民间藏品)。均为红色 + 白色绞合后罩黄色透明釉。在黄色透明釉与白色化妆土相接处,可看出白色化妆土罩釉与否的色差。
 


 

王封窑绞釉玉壶春标本、王封窑绞釉炉标本

下图为金代磁州彭城窑黄釉绞釉碗标本,为白色+黑色绞合后罩黄色透明釉,因釉透明度不同,与以上两个窑口的黄釉呈色有别。
 


 

金代磁州彭城窑黄釉绞釉碗标本

c、绿透明釉

绿透明釉目前仅在宋金定窑系燕川窑址有标本出土,具体成分不详。胎质白细腻,瓷化程度高。绿釉玻化程度高,细薄坚致,局部有开片。
 


 

宋金定窑系燕川窑址标本

d、孔雀蓝釉

孔雀蓝釉在金元时期当阳峪窑场王封窑、狮涧窑、柏山窑,以及山西窑场、河北磁州窑多见。是以铜元素为呈色剂,石灰石碱(钙和钾)、氧化铅为助熔剂,烧制后呈现浅淡蓝(蓝绿)色调的低温色釉,约在700-800℃左右熔融,釉层单薄无气泡,胎釉结合疏松,易剥落,无开片。

左图为金元时期山西榆次窑孔雀蓝绞釉残片,右图为金元时期狮涧窑绞釉香炉(民间藏品),均为白色化妆土(底色) + 红色色料绞合后罩孔雀蓝釉。孔雀蓝釉下的彩斑呈黑色,釉外的呈铁褐色。作为色釉的蓝色加深绞合色彩的明度,使铁褐色加深成为黑色。
 


 

榆次窑孔雀蓝绞釉残片、狮涧窑绞釉香炉

4、与其它装饰手法配合

绞釉器物与同时期北方民窑其它工艺类别,如三彩釉、釉上绘红绿彩、釉下白地黑花等配合使用。如下两图为王封窑红绿彩标本(民间藏品),为在已烧好的绞釉器釉上空白处描摹红绿彩颜料,再次入窑低温烧制。
 


 

王封窑红绿彩标本、王封窑红绿彩标本

下面左图为金元时期扒村窑白地黑花玉壶春标本(民间藏品),明代扒村窑平底盘标本(民间藏品)。以笔者目测推论,左图玉壶春为先用白色+黑色绞釉,后画瓶颈处三段玄纹(一粗两细)。右图盘子为先用白色化妆土打底,再画黑色同心圆线条,然后上黑彩绞合。
 


 

金元时期扒村窑玉壶春标本、明代扒村窑平底盘标本

下图为金代河南窑口绞釉三彩枕标本(民间藏品)。枕面为红、黄两色绞釉工艺,枕墙为黄、绿、白三彩工艺。胎质为红陶胎。
 


 

金代河南窑口绞釉三彩枕标本

 

3
胎、色料分析

1、胎土

制作绞釉器物所需瓷土,主要为北方窑口所在地煤层系伴生的沉积高岭土。经淘洗、沉淀、陈腐后作为器物胎泥,根据土质、烧制温度不同,强度可为瓷质、陶质。以目前标本统计,基本为含杂质稍多的瓷土制作。如当阳峪窑多选用称为“二细胎”、“红陶胎”的瓷土制作绞釉器物,土质疏松、颗粒感、粉质感强,颜色为黄、粉红、红色,气孔率高,有一定的吸水性。扒村窑胎土多发青灰,颗粒感强,烧制温度高接近瓷质。如下图为金代王封窑标本(红陶胎)、金代王封窑标本(二细胎)、金元扒村窑绞釉盘残片标本、金元扒村窑绞釉盆标本的青灰色瓷土。同时,绞釉器物制作胎土多与同窑口的白地黑花、三彩等低温陶瓷工艺品种一致,从这些品种胎土亦可同时参考。
 


 

金代王封窑标本(红陶胎)
 


 

金代王封窑标本(二细胎)
 


 

金元柏山窑(暂定)绞釉盘残片标本(青灰色瓷土)
 


 

金元扒村窑绞釉盆残片标本(青灰色瓷土)

2、制坯

绞釉器物分为圆器、琢器器型,根据器型所需如碗、盘等使用拉坯,炉、连座瓶等使用模制等手法制作。素坯器物制好静置待用,待绞合前保持一定湿度即可。

3、色料准备

宋金时期陶工对色料、釉土的采掘、处理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绞釉器物绞合所需色料、釉料,根据当地瓷土、釉土以及工匠制作习惯,烧制年代早晚会有不同,这也是对绞釉器物窑口判断的依据之一。如宋金时期当阳峪窑透明釉的特点是白中微泛青黄色,白色化妆土颜色白度接近纯白。扒村窑透明釉特点则为白中泛微黄色,白色化妆土颜色稍泛微黄。山西雁北、浑源窑口透明釉发青黄色。

a、白色

白色色料为当地窑口白色化妆土制成,如当阳峪窑即为“白矸”粉碎、煅烧、淘炼制成。特点是色彩洁白、遮盖能力强,含氧化铝量高。较制胎瓷土用原料更纯更细,但缺点是所需熔融温度较高方能与胎体结合致密。因绞釉工艺所需烧制温度较低,使用白色化妆土会出现胎釉结合不致密的状况。下图所示为当阳峪窑所在地太行山出白矸(其中白色部分)。白色在绞釉工艺中应用,既有作为化妆土在绞色色彩之外的胎体空白处打底,也有与其它色料配比应用。
 


 

当阳峪窑所在地太行山出白矸

b、红色、黄(赭)色、黑色

红、黄、赭、黑色料的制成,亦为窑口当地矿石所出,如扒村、鲁山等地以斑花石,当阳峪窑以赭土(赤铁矿)为原料,河北磁州窑地区以含铁量在4—7%左右天然黑釉土,直接用做黑釉釉料。由扒村、当阳峪、磁州窑窑址标本所出判断,黑、黄、赭、红的色料均为陶工有意识将含铁量不同的矿石、釉土原料,使用不同温度煅烧而成。由于铁矿中含其它微量元素不同,或者铁原素配方的不同,各个窑口的红、黄、黑色会微有区别。
 


 

当阳峪窑所在地太行山所出赤铁矿、河北磁州窑遗址石碾

4、工具、技术准备

绞釉器物因其特殊的工艺要求,需要提前准备好以下工具:

a、存放色料、釉料的大缸(瓮)

在当阳峪窑址、磁县观台窑址处,均有发现这类残存遗物,推测用于用于制作和盛放色料、釉料。

b、毛笔

笔头根据所需绞制效果做特殊处理。陶工以经过处理的毛笔将色彩进行绞制,使用轻重缓急的笔触体现笔意。如枕、盘、碗等器物上的绞釉效果,与同时期山水画意有类似效果。

 

4
工艺流程浅析

绞釉器物制作,与同时期其他陶瓷器物制作流程基本相同。即制坯、绞色(化妆土)、素烧、施釉二次烧制等。笔者结合标本、实物浅析,推论绞釉器物为以下制作流程。

1、色料制浆

底色化妆土:白色为白化妆土加入浆水稀释。红、褐色色料配比白化妆土,加入合适浓度的窑口当地的碱矸、粘土、淘炼瓷土出浆水搅拌均匀待用。

黑、赭、黄、红色化妆土:陶工在处理好的白色化妆土中,按照所需要呈现的颜色加入一定比例的斑花料作为着色剂,以窑口当地的碱矸、粘土等浆水稀释进行配比。用淘炼瓷土的浆水、胶(油)稀释再配比合适比例白色化妆土。

2、按需配比

 配比过程中,要考虑到底色与绞合色彩之间相融、混溶的分相作用,即绞合过程的时效性,以及绞合浆液的使用效率。注意底色与绞合色彩之间的浓度比重,过稀则容易使两色之间相融速度较快,绞制效果漫漶不清。过浓则绞合色彩重于底色,容易沉入底色下部,降低使用次数,增加生产成本。有时因色料浓稠,绞合过程中绞色局部会随着液体流动凸起,有一定立体感。

a、底色(胎体本身青黄颜色) + (表面1种颜色)的绞釉

只需保持坯体有一定的含水率,控制(表面1种颜色)的含水量浓度即可,即胎体颜色与表面颜色之间,为单一水相融效果,这种相融效果多为底色与表面颜色之间界限不是很明显,有互相溶融的特点,如图宋金时期绞釉葵口盘、秋水堂旧藏 金代绞釉三足炉(窑口暂定为山西大同、雁北)。



 

底色(青黄色)+绞合色(白色)

 


 

秋水堂旧藏 金代 绞釉三足炉

b、底色(白、红、褐色)+(表面1种颜色)的绞釉

需分别控制底色与表面颜色的含水率浓度,即不同含水率之间的水、水相融。这种相融效果多为底色与表面颜色之间界限不是很明显,有彼此相融的特点,如图王封窑绞釉玉壶春残件、扒村窑绞釉碗残件。
 


 

底色(红色)+绞合色(黄色)、底色(白色)+绞合色(黑色)

c、底色(红、白) + 2种颜色的多色绞釉效果

由馆藏器物、标本统计得出,以笔者推测,表面颜色除使用水以外,有可能使用油、胶等不同材质液体作为稀释剂。即为不同含水率之间的水、水、油(胶)相融。这种相融效果为底色与表面颜色之间界限明显,在器物上呈现出絮丝状的纹理,虽细若发丝,仍不互相浸漫,清晰可辨、泾渭分明。如图宋金绞釉玉壶春残件(城市遗址出、民间藏品)。由史料及遗物得知,宋金时期的绘画颜料、制墨制药等工艺中对油、胶的应用已很普及,所以笔者推论在绞釉工艺中有可能同时应用,这一观点仅为暂定,未来需要更多实物分析佐证。
 


 

宋金绞釉玉壶春残件

3、准备坯体

坯体由粘土制成,天然具有干燥收缩和湿润膨胀的特性。陶工根据制作目的、室内室外温度等条件,使坯体具有合适湿度且保持一定的时效性。因为使器物粘附绞合化妆土时,必须趁坯体具有一定含水率时进行,坯体过干则容易导致胎体与化妆土剥离、爆釉等缺陷,过湿则使得绞合好的色料化妆土过快相融漫漶。这就要求陶工能熟练掌握制作技艺,把握制作时间,在时效保持过程中进行绞釉制作。

4、绞合过程

在绞合过程中,陶工把握色料化妆土含水率浓度挥发时间快慢不同的特性,不同器型使用不同手法绞合出纹理。同时这种手法效果具有唯一性,即绞釉器物的纹理体现虽然整体看有一定规律,但细节之处却没有重复,极大增加了它的艺术效果。以下器物制作过程为笔者推测复盘,因统计资料有限,如有错误敬请同好见谅。

a、枕、盘、盆(碗)

这几种器物的特点是器身为平底。制作过程是器物静止不动,陶工将准备好的色料化妆土先施后绞。绞制图案控制在规定面积中(枕面、盘面)而不越界。

例1、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金代鲁山窑红地黄色绞釉长方形枕

制作过程为先以刷、涂手法在枕面上施满红色色料化妆土作为底色,再将黄色色料化妆土以滴、淋的手法随机施在红色底色上,随后使用毛笔趁红黄两色不相融时,将点状图案划开并连续在一起变化为曲线状,形成随机的流水、流沙状图案。这个过程即为红黄两色绞合。如图中所示,绿色范围内为滴、淋后形成的图案,边缘清晰。蓝色范围内为毛笔划过绞制的形状图案,边缘有红、黄两色晕染过渡。
 


 

金代鲁山窑红地黄色绞釉长方形枕

例2、金代山西窑场褐彩雁衔芦纹虎枕(长治博物馆藏)、金代扒村窑虎枕绞釉褐彩鹿纹残片(民间藏品)。

工艺为白地+局部黑色绞釉。制作过程为陶工先以刷、涂手法在枕面上施满白色底色,再以黄、黑色料绘制雁、鹿、花叶等具象图案。然后根据设计意图,在一定范围内,以滴、淋的手法将黑色色料化妆土施在枕面上,随后使用毛笔将黑色色料划开涂染为山石形制,黑色与底色(白色)绞合后,会有黑、白、灰的晕染过渡效果。这种制作特点是器物静止不动,色料先施后绞。绞制图案控制在局部范围内,陶工利用不同手法使抽象的山石与具象的其它装饰图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山西窑场褐彩雁衔芦纹虎枕
 


 

金代扒村窑虎枕绞釉褐彩鹿纹残片

例3、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藏金代鲁山窑绞釉折沿平底盘

制作过程为先以浇、蘸手法将盘子施上白色化妆土作为底色,再将褐色色料化妆土以滴、淋的手法施在盘面折沿,盘心处为空白,使用毛笔趁褐色与白色不相融时,将点状图案划开延伸至盘心范围内,与底色绞合后形成为流水、流沙形。如图中所示,绿色范围内为滴、淋后形成的图案,边缘清晰。蓝色范围内为毛笔划过绞制的图案,边缘有晕染过渡,且一些图案内有笔触痕迹。这种制作特点是器物静止不动,色料先施后绞。绞制图案控制在规定面积中盘面而不越界。盘子周围的点状图案与盘心部位的流沙状图案对比分明。
 


 

金代鲁山窑绞釉折沿平底盘

b、瓶、炉

瓶、炉等器物的器身都为圆壁形。制作过程是事先在在调好底色(白、红、褐)的化妆土浆缸内,用勺子舀入用水(油、胶)调好不同浓度的表面颜色浆料(白、黑、赭、黄)如S形(1),再使用勺子前后拨动如(2)。然后手持器物两端,先将器身下端浸入绞合浆料图案的下部,再将器身慢慢浸入整个图案,360度滚动一周,在滚动过程中,浆缸内绞合好的图案会随着器身转动,拉长为流水纹般的纹样,同时色料化妆土也均匀的粘附在器壁上。这种制作特点是绞合色料粘附过程中会随机流动,边缘无法控制。而且浆缸内已经划好S形的图案在每次浸入器物时,形制也会发生局部变化。再加上陶工手法不同,就使得做出来的器物图案每件都有区别。(此段内容受《山西古代陶瓷装饰技法极其应用 水既生》启发,谨致敬意!)
 

        
 

本图案引用《山西古代陶瓷装饰技法及其应用》

例1、山西博物院藏金代绞釉玉壶春

为红色(底色)+白色(表面颜色)绞制。制作过程为陶工手持器物两端,在准备好的浆缸内360度滚动。如图所示,器身中间红白两色的流水纹形制,虽有局部上下流动变化,但基本为<--->左右变化。蓝色范围内,为着色粘附过程中因器身圆壁粗细变化而使色料不能均匀附着,边缘参差不齐。绿色范围内,为绞色图案制好后,再将器物口沿、瓶颈部位浸上白色化妆土浆料,覆盖住绞色边缘,使得图案整齐划一。
 


 

山西博物院金代绞釉玉壶春

例2、长治博物馆藏金代绞釉玉壶春

为白色(底色)+黑、黄色(表面颜色)绞制。制作过程为陶工将器身360度粘附上绞色图案后,将器物口沿、瓶颈部位浸上白色化妆土。再用毛笔蘸黑色色料在瓶颈处和下腹处画3道玄纹,覆盖住白色化妆土和绞色图案之间的边缘,使得图案整齐划一。绿色范围内,为原有绞色图案的边缘。蓝色范围内,为将器物放置在陶车上旋转,使用毛笔蘸色画出的玄纹,覆盖白色与绞色衔接部位。



 

长治博物馆藏金代绞釉玉壶春

例3、2017年日本某小拍金代王封窑绞釉香炉

为红色(底色)+白色(表面颜色)绞制。依笔者推测,制作过程为陶工手执器物底足,将器身包括口沿、颈部一起浸入到绞合好的色料中360度滚动。绞合图案从口沿、颈部、腹部自然过渡连接。在绿色范围内可见到绞色在香炉口沿内壁粘附均匀,与器身的图案连续不间断。
 


 

2017年日本某小拍金代王封窑绞釉香炉

c、金代河南窑口素胎绞釉碗

在金元时期绞釉器物制作中,有一种曲腹碗利用碗内荡釉、流釉的方式粘附绞合色料形成图案。如下图红白两色绞釉碗,据笔者推测为陶工用手持碗,在已经调好色料的容器(缸、瓮)内,执碗斜切角度从(1)处荡入色料,让色料在碗内部流动、粘附好后,再从(2处)流出多余色料。待内壁色料稍干后,再浸上外边碗壁的红色色料,覆盖住之前碗壁口沿外部的绞合图案,使得边缘整齐划一,其次是底足也蘸料后,工艺更见精细。
 


 

金代河南窑口素胎绞釉碗

d、定窑遗址素胎绞釉器物残件

器型有盘、炉、瓶等。因无完整器以供对比,笔者对其绞釉手法仅作以下推断:碗、盘类制作过程为先将器物施上白色化妆土作为底色,再将黑褐色料以滴、淋的手法施在盘面折沿,随后使用毛笔进行绞合。瓶、炉类器型为先将器物施上白色化妆土作为底色,在陶车上慢慢转动器物,将黑褐色料以滴、淋的手法施在器身表面,使用毛笔进行绞合。这与之前介绍的瓶、炉绞合手法区别在于,绞合色料后形成的图案为后期人工划开,器物内壁无绞色(如炉口沿内部),颜色为单一的白、黑褐色对比,图案基本不连续。
 


 

定窑窑址出绞釉盘残件
 


 

定窑窑址出绞釉瓶残件
 


 

定窑窑址出绞釉炉残件

5、烧制流程

a、素烧

在鲁山段店窑、当阳峪窑场、扒村窑等窑址中,发现大量无釉绞釉坯胎以及残片,证明绞釉工艺复杂繁琐,废品率较高。结合器物与标本分析推断,绞釉器物为二次烧成法。即施好绞色、晾干后的坯件先入窑素烧,再上釉后二次入窑烧制成品。先素烧器物,可确保器身完整率,确保色料(黑、赭、黄)发色稳定。依宋金时期北方民窑陶瓷器物烧制流程推断,绞釉器物的素烧均为不装匣钵裸烧,烧制温度约在800--1000度之间。以下为馆藏、拍卖素胎绞釉器物。
 


 

日本2017某小拍宋金绞釉炉、苏富比香港2016拍卖宋-金 磁州绞釉瓶
 


 

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绞釉长颈瓶、当阳峪窑场绞釉花口瓶、绞釉长颈瓶

b、二次罩釉烧制

素烧后的绞釉器物,根据器型不同以浸釉、刷釉等方法施无色透明釉、黄透明釉、孔雀蓝釉等。采取相对应的窑具,如支钉、垫饼等装匣钵或者大型器物内(缸、瓮)套烧。如无色透明釉、黄透明釉烧制温度约在1000--1100之间,孔雀蓝透明釉约700--800度。烧成时温度不能过高,同时防止因温度低造成生烧出现缩釉、滚釉。各个窑口亦有采用特色支烧方式,如宋金河南窑口多在器物底足刷白色化妆土,起到防止器物粘连的作用。而满釉的器物,则多采用支烧方式。
 


 

大英博物馆藏当阳峪窑场绞釉梅瓶底足、红绿彩绞釉器物底足
 


 

广东藏家 藏 金代当阳峪窑场绞釉折沿盘(底足满釉支烧)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绞釉玉壶春底足、长治博物馆藏金代绞釉玉壶春底足
 


 

宋金河南窑口绞釉玉壶春残件(底足刷白色化妆土)
 


 

金元河南窑口绞釉盖子、金元河南窑口绞釉水盂

 

5
元、明、清绞釉工艺

 

元、明、清、民国之际,绞釉工艺继续在北方民窑生产流行。绞釉与其它工艺相结合,创新出一些品种,在一些新器型上应用这一工艺。但总体而言,工艺的复杂性、艺术的多元性较宋金时期有很大区别。因资料收集有限,笔者对以下器物的断代、断源会有考虑不周,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1、元--明

元、明之际,河南柏山、扒村、河北磁州、山西窑口继续生产绞釉工艺器物,且各有特色。

如图柏山窑金晚期--元代绞釉双耳瓶,瓶为玉壶春式样,颈肩处左右各附泥条耳,底设二层圆梯形圈足。绞釉工艺为为白色(底色)+红色(表面颜色)绞制。制作过程为陶工手持器物两端,在准备好的浆缸内360度滚动粘附。

如图柏山窑金晚期--元代板耳炉,颈肩处左右各附板耳,底接三足。绞釉工艺为白色(底色)+红色(表面颜色)绞制。制作过程为陶工手持器物底足,在准备好的浆缸内360度滚动粘附。素烧后罩孔雀蓝釉二次烧制。
 


 

柏山窑元代双耳连座绞釉瓶、柏山窑元代板耳炉

如图为河南窑口元--明绞釉盘,元--明绞釉盘。为白(底色)+黑(表面颜色)。制作过程为先用白色化妆土打底,再将黑色色料化妆土以滴、淋的手法随机施在底色上,使用毛笔趁白、黑两色不相融时,将点状图案划开并连续在一起,由点连接为曲线状。
 


 

底足采用垫饼支烧
 


 

底足采用堆砂支烧

明绞釉彩绘盘(标本)、明绞釉彩绘瓶(标本),窑口不明。绞釉工艺为白(底色)+黑(表面颜色)。制作过程为先在器物上施好绞釉工艺后,用红、绿、黑继续装饰器物其它空白处。
 


 

明绞釉彩绘盘(标本)、明绞釉彩绘瓶(标本)

2、清代--民国

清代、民国时期,生产绞釉工艺的有河北磁州、山西窑口。工艺除继承传统手法外,还有已在施好釉料的器身外壁上,局部浇、淋、点、染已经绞合好的色料,这种器物的特点是绞釉图案变化夸张,流动性强,因彩料浓稠,往往随形凸起,有一定立体感。器物底部色料有蓝、褐、黄、橘红等,绞合色彩也发展为黑、白、黄、蓝、绿等。
 


 

清代绞釉(白+黑)敞口瓶
 


 

清代绞釉(白+蓝)渣斗
 


 

清代--民国绞釉(白+黑)长颈瓶、清代--民国绞釉(白+绿、黑)敞口瓶
 


 

清代绞釉(白+黑、蓝)香炉、清代--民国绞釉(白+黑)高足杯

 

6
真赝辨析

绞釉器物的真赝辨别,需从陶瓷古、今生产流程差异,器物胎釉的沁色、皮壳不同之处判断区别。对一件器物的鉴定,需要我们在对相关器物大量统计、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以下为本人总结的几点新仿辨识经验之谈,与各位同好探讨。

仿品胎土多采用现代化采掘淘炼技术生产,胎土为适应现代的电窑、气窑烧制流程而改为多元配方。也有采用当地窑口遗留瓷土、矿料人工淘炼,但因陈腐时间、淘洗工序与传统工艺有差距而不同。绞合用化妆土,也多用现代化工色调制,目数过细,颜色过白,目视感硬、薄。现代许多仿品的绞釉技法已做到与古代器物极为类似,有不少故意打碎重新粘接或分片销售,请特为注意。

a、绞釉执壶对比

下图为金元时期河南窑口绞釉执壶(水注),素胎,红白两色绞制。壶流露胎处可见为红陶胎质,磨损自然。表面绞合的化妆土自然老化,底足削胎痕迹、支烧残留均符合古法烧制特征。

下图为新仿绞釉执壶,化妆土质地过细。黑、绿色疑似为现代化工颜料。其中绞合用溶剂为现代油(胶)、水相溶,与古法差异较大。底足修坯做作呆板,酸蚀做旧痕迹明显。
 


 

金元时期河南窑口绞釉执壶(水注)
 


 

新仿绞釉执壶

b、孔雀蓝釉绞釉器物对比

下图为当阳峪窑场下属狮涧窑或王封窑玉壶春残件。红陶胎质地,白、黑两色化妆土绞合后上孔雀蓝釉。底足削胎工整、粘连化妆土支烧痕迹、底足土沁痕迹均自然。孔雀蓝釉纯净透亮,局部胎釉结合不致密自然脱落。

下图为新仿孔雀蓝釉绞釉连座瓶。为黑、白两色绞合后罩孔雀蓝釉。其中黑色疑为现代化工颜料,目视感硬、死,无古法矿料因微有杂质而显得局部色彩多有变化。孔雀蓝釉呈色疑为现代釉料配制,釉色飘、浮,釉层单薄。底足脱釉做旧痕迹明显。
 


 

当阳峪窑场下属狮涧窑或王封窑玉壶春残件
 


 

新仿孔雀蓝釉绞釉连座瓶

c、绞釉玉壶春对比

下图为金元时期河南窑口绞釉玉壶春残件。黑白两色绞制后在瓶身上下两侧使用黑色色料画上玄纹,素胎无釉。黑、白二色为古法制作矿料,颗粒感明显,颜色变化丰富。底足削胎工艺符合金元时期河南窑厂特征。粘连支烧痕迹、胎色老化痕迹自然。

下图为现代新仿绞釉玉壶春。胎质为现代工艺淘炼,瓷化程度高。底足工艺做作。黑色化妆土色料为现代化工颜料,颜色均匀死板无过渡。透明釉层单薄,釉质硬亮。
 


 

金元时期河南窑口绞釉玉壶春残件
 


 

新仿绞釉玉壶春

d、绞釉香炉对比

下图为金代王封窑绞釉香炉(民间藏品)。为红白两色绞制后罩黄色透明釉。红、白二色为古法制作矿料,颗粒感明显,颜色变化丰富。黄釉釉质纯净透亮,釉色纯净,光感滋润。整体老化痕迹自然。

下图为新仿绞釉香炉。红、黄两色绞制,下部施白色化妆土。其中红、黄两色为现代化工颜料,颜色均匀死板无过渡。白色化妆土目数过细,无老化痕迹。整体比较与金元器物气质截然相反。
 


 

金代王封窑绞釉香炉
 


 

新仿绞釉香炉

e、绞釉连座瓶对比

下图为柏山窑金晚---元代绞釉连座瓶,素胎无釉,为白、红两色绞制。红、白二色为古法制作矿料,颗粒感明显,颜色变化丰富。坯体削胎工艺符合金元时期河南窑厂特征。胎色老化痕迹自然。

下图为现代新仿绞釉连座瓶。红、白二色为现代化工颜料,目数过细,颜色观感均匀、死硬。无老化痕迹。整体比较与到代器物气质截然相反。
 


 

柏山窑金晚---元代绞釉连座瓶
 


 

新仿绞釉连座瓶

f、绞釉瓶对比

下图为金代王封窑绞釉玉壶春瓶残件。红白两色绞制后罩黄色透明釉。红、白二色为古法制作矿料,颗粒感明显,颜色变化丰富。底足削胎工艺符合金元时期河南窑厂特征。上白色化妆土粘连支烧痕迹、胎色老化痕迹自然。

下图为现代新仿绞釉瓶。胎质为现代工艺淘炼。底足工艺做作。黑、黄、白色化妆土色料为现代化工颜料,颜色均匀死板无过渡。透明釉釉层单薄,釉质硬亮。底足露胎处无氧化痕迹。
 


 

金代王封窑绞釉玉壶春瓶残件
 


 

新仿绞釉瓶

 

7
小结

1、“绞釉”名称讨论

在各种有关于绞釉工艺资料中,有“铁流沙”、“绞花”“淋粉”、“淋化妆土”、“绞化妆土”、“搅浆”等名称,众说纷纭,莫有一是。经以上对工艺过程分析,笔者认为“铁流沙”、“绞花”是指绞合后所产生的装饰效果,“淋粉”、“搅浆”并不能完全表达出陶工所用的几种绞合手法。称为“绞化妆土”最为贴切,“绞”为方法、动作,“化妆土”指底色、表面颜色均为白色化妆土配制。直接明了表达出这一工艺特征。但出于尊重传统习惯,仍可暂称为“绞釉”。

2、与绞胎的关系

绞胎工艺根据出土纪年物统计,兴起于唐代。在宋金元时期仍继续创新生产。它属于陶瓷工艺中的胎土装饰,即利用两种胎土之间的色差而人为绞制出各种各样的花纹进行对比。绞釉则属于陶瓷工艺中的釉下化妆土装饰,是陶工利用几种化妆土之间不同色差以及由于绞合而形成的不同纹饰的工艺。绞胎器物中的全绞工艺,内外纹饰皆同。绞釉器物则只在器物表面显现。它们两者之间的工艺相似、传承关系不大,没有因果关系。

3、“绞釉”与同时期其他工艺的关系

目前统计宋金时期有绞釉工艺生产的窑口,也同时有白地黑花、红绿彩等工艺应用,这几种工艺的应用,与宋金时期石灰石--碱釉配方的改进推广关系密切。石灰石--碱釉对釉的流动性、釉质产生影响,也控制和确保白、黑、红、黄等色料化妆土之间条缕分明、纹饰生动。再加上陶工精确的烧制温度控制,保证色料化妆土呈色稳定、挂胎牢固。从而为绞釉工艺的兴起提供技术支持。为适应宋金时期商品经济激烈竞争和社会审美需求,陶工主动创新产品工艺、审美,而生产出绞釉这一工艺性、艺术性俱佳的器物。

4、“绞釉”后续影响

绞釉装饰工艺的独特审美风格,在明清时期制瓷仍有高温瓷器沿袭,或对清代的仿石纹、木纹釉等装饰工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5、窑口初步摸查、小计

宋金元时期,绞釉制品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迄今已发现有该类工艺生产的窑场,主要分布在河南鲁山段店、宝丰清凉寺、郏县黄道、新安城关镇、禹州扒村、当阳峪窑群的王封、狮涧、柏山,山西长治、榆次、雁北大同、浑源,河北定窑、磁州,山东淄博等地区。时代工艺、用料、细节特征等颇多类同,个别产品较难准确断源,但也随地域性变化而各有特色、区别。如近几年发现的山西雁北大同、浑源窑出绞釉器物,部分或可追溯至辽代,尚待进一步提高研究和公共认知。

明-清-民国时期,在河南、山西、河北磁州等窑口有生产。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