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紫砂四大家之一——杨彭年,全面开启文人壶时代的巨匠
曼生十八式,式式彭年制。知道陈曼生者,也必然知道杨彭年。曼生设计、彭年手制,二人共创紫砂艺人与文人全面合作的典范!
清中期·紫砂四大家之一——杨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生卒不详,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
▲ 清 杨彭年制人物诗文梨形紫砂壶
杨彭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杨君彭年,制壶得龚时遗法
杨彭年继承、发扬了全手工制壶工艺。在众多的紫砂艺人中,陈曼生独独选择杨彭年,看中的是他的手工捏制砂壶制作工艺,他曾说:“杨君彭年,制壶得龚时遗法。”什么是“龚时遗法”?那就是手工捏制砂壶的传统工艺。因为乾隆时期制壶多用模衔造,其法简易,大彬手捏遗法已少传人。
清 杨彭年制朱石楳刻三镶锡包壶
彭年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耕砚田笔记》)。也就是说:杨彭年继承、恢复了龚春、时大彬的全手工制壶技法,并且技法娴熟,得心应手,巧夺天工。这一点,我们从传世的“曼生壶”的制作工艺可以得到验证。
清道光 瞿子冶、杨彭年 紫泥刻竹诗文石瓢壶
清道光13年 杨彭年制紫泥台笠壶
徐秀棠大师评论曼生匏瓜壶“制作工艺娴熟、精到,有珠圆玉润之感”。中国艺术研究院高振宇研究员评点曼生钿合壶:“直腹挺刮……轮廓分明,抚之温润如玉”。这些都反映了曼生壶的制作者——杨彭年的工艺精湛。
▲杨彭年制刻梅花诗文却月形锡包壶
清 杨彭年制 瞿子冶画竹图紫砂壶
曼生挚友,紫砂艺人与文人全面合作的典范
杨彭年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
清 杨彭年制 陈曼生为江听香铭 石铫壶
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石瓢壶
杨彭年继承、发扬了全手工制壶工艺。在众多的紫砂艺人中,陈曼生独独选择杨彭年,看中的是他的手工捏制砂壶制作工艺。
曼生十八式,式式彭年制,也正是如此他们俩的名字被永远地绑在了一起。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匏瓜壶
他曾说:“杨君彭年,制壶得龚时遗法。”什么是“龚时遗法”?那就是手工捏制砂壶的传统工艺。
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的“曼生壶”,是艺人与文人深入交流、全面合作的结晶。
从泥料的选定、壶款的设计到壶铭镌刻,曼生及其幕客全面参与。
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合欢壶
彭年则要能准确领会曼生的设计意图,并具体把它从平面的图样制成壶样,且创新款式达数十种之多,足见彭年有较高的悟性。
我们还能想象,彭年在制作中一定会提出修改意见,使之完善,所以曼生壶的创新造型也有彭年的功劳在内。
▲杨彭年制 曼生刻 阿曼陀室周盘
还要指出的是杨彭年不但和陈曼生合作,还先后与乔重禧、蔡锡恭等文人合作。这些文人大都精通书画、鉴赏,为他们制壶,并得到首肯也说明彭年确非等闲之辈。
杨彭年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书画功底,是一位具有文人气质的艺人。
杨彭年在与文人的长期合作交往中,“近朱者赤”,自身的文化修养也相应提高。
杨彭年,亦是一位花塑器高手
杨彭年紫砂器,以朴雅的光器为主,多以韵味隽永的书画镌刻为装饰,但实际上,杨彭年亦是一位花塑器高手。
冷黄金束柴三友壶
此作壶身仿似松、竹、梅三树段束于一体,松段的松鳞、松针,梅段的枝干、花卉,以及竹段的竹节、竹叶,都刻画极其细致,浑然一体,于繁复中见规整修理。
壶流塑成横生的松枝、松皮层层相嵌,与壶体结合处,生出一缕松枝。壶把与钮塑成状若虬屈梅枝,曲折之间方显傲骨嶙峋。
全作最为传神之处,在于用束柴的那一根藤蔓,在壶身正面打的一个“结”,此“结”极为传神,栩栩如生,恍若真是一根藤蔓结扭而成。
嵌百宝太平有象
此百宝嵌紫砂胡人驯象英国回流,为杨彭年殊为难得的写实之作,Jacques and Galila Hollander法国著名藏家旧藏。
在大象前额,有乾隆内赏吉祥六字描金楷书款,是乾隆皇帝的御玩之物。象身一处有彭年篆书方章,为杨彭年常用之印。
作品造型丰满敦厚,浑朴古拙。大象身上线条洗炼浑厚,凹凸圆润,彰显出肌肉的力度。胡人动感十足,衣褶转折翻迭合乎自然,走线干脆利落富有动感。
更为精彩之处在大象和胡人的装饰,以青金石、碧玺、珊瑚、象牙、水晶等诸多宝石镶嵌拼接而成,于深沉的紫砂衬托下,彰显华丽多彩,熠熠生辉。
竹笋水注
▲底款:彭年赏造
腹部中空,笋尖留小孔,可以注水,构思精巧,独具匠心。与南京博物院藏陈鸣远制竹笋水注有异曲同工之妙。
耕读堂款 松桩笔筒
▲美国旧金山 琴轩谢瑞华旧藏
以此件松桩笔筒为例,筒身修长挺拔,质感粗犷豪迈,仿生形象传神,将松树的傲骨峥嵘表现得淋漓尽致,非木而更胜木,是彭年晚年技艺成熟时为数不多的仿生之作,展现其一生精湛制砂工艺和艺术修为。
梅段笔洗
整个笔洗酷似老梅树干的一段,凹陷的疤痕瘿结贯穿整个梅段,一柄新的枝干昂然挺出,勃勃有生机,枝间梅花已开、半开、或含苞待放,体现迎霜斗雪、坚强不屈的性格。散发独特的浑朴之美。
树身刻楷书“梅占百花魁丁酉秋日 也牧”,款书俊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烈的文人气息。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责作者自负,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