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2025年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作品欣赏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5-05-12
导读: 中国古代银器以錾刻如绣闻名,这次双年展中的展品复现锤鍱起线、阴刻留白的经典范式,延续了一器九工绝技从熔银塑形到錾刻,工序复杂繁琐,成品精美雅致。 银器制作工艺形


 

中国古代银器以“錾刻如绣”闻名,这次双年展中的展品复现“锤鍱起线、阴刻留白”的经典范式,延续了“一器九工”绝技——从熔银塑形到錾刻,工序复杂繁琐,成品精美雅致。
 


 

银器制作工艺形薄、光亮、轻柔、质纯,除了工艺精美,在图案上受佛教文化影响,常用“八吉祥徽”装饰(如:宝伞、金鱼、宝瓶、胜利幢、法轮、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还有龙、凤、雄狮、怪兽、祥云、宝焰等作装饰图案。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是文人雅士案台上必不可少的器物,静卧案头的石砚,不仅承载着千年墨香,更记录着华夏文明发展至今的历程和从古至今人们的艺术审美。
 


 

《说文解字》中将砚台释义成"研墨之石",简洁明了、字如其意,就是人们用来研墨的石头。
 


 

米芾的《砚史》,将砚台分为"石理"与"石品",前者讲究石材的天然肌理,后者注重人工雕琢的巧思。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折射出中国文人既追求自然造化之妙,又崇尚人文创造之美的双重精神世界。



 

苏轼在《端砚铭》中写:"与墨为入,玉灵之食。与水为出,阴鉴之液",将砚台描述成吞吐天地的灵物。后来明清文人更是"以砚比德",将砚台的温润比拟君子之德,坚实质朴象征文人风骨。将砚台超越出实用工具,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程瑶田在《砚史》中写道:良匠取石必观"石眼",如端砚鸲鹆眼,实为远古海生物化石,这种天地造化的痕迹,正是文人痴迷的"石髓"。
 


 


 


 


 


 


 


 


 


 


 


 


 


 


 


 


 


 


 


 


 

当墨块在砚台上摩挲,墨汁演绎的是我国文明传承的脉络。

从良渚文化的研磨器到现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砚,方寸之石上传递着文人雅士的话语:真正的文明传承,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让古老技艺持续生长出新的年轮。砚台不语,却在每个晨昏的研墨声中,完成着文化基因的迭代与新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责作者自负,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上一篇:八十八件国宝级瓷器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