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鉴评支撑 > 科学鉴定 >

青铜器真品特征——更新期与衰退期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时间:2019-02-12
导读: 中国青铜器的更新期是指春秋中期至战国、秦这一历史时期。 这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特别是铁器的出现,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青铜工艺便逐步从晚周的衰败中复苏,并出现了盎然生机,这便形成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 器高11.4厘米,

中国青铜器的更新期是指春秋中期至战国、秦这一历史时期。

这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特别是铁器的出现,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青铜工艺便逐步从晚周的衰败中复苏,并出现了盎然生机,这便形成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

器高11.4厘米,口径10.5厘米。战国中晚期器。1981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小屯。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该鼎为覆盖扁圆体附耳矮足式。鼎呈扁球形,盖与器浑然一体,盖中央有1铺首衔环,器两侧有附耳,前面有1短流,附耳微曲,3蹄足较短。鼎通身为错金银纹饰,盖面及器腹饰有4瓣花纹,盖沿及器口饰有斜角云纹带,鼎耳、流、足均饰有云纹。此器形制为战国中晚期流行的鼎式。错金银纹饰装饰手法在此时亦很流行。此器出土在东周王城,应为周器。

- 错金银有流鼎-

春秋中期,由于当时各诸侯国青铜工艺发展的不平衡,故在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上出现了新旧交替的情形。由于现在能确认的春秋中期的标准器较少,而考古发掘的春秋中期青铜器遗物亦不够充分,故很难详述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具体特征。根据少量的资料可以认为,这大概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器高29厘米。战国早期越国器。1981年出土于浙江省绍兴县狮子山越墓。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该器提梁作龙形;无颈,仅有小口沿;平盖;器体作扁圆体,流为螭首形。蹄足较短。提梁上饰有2道大云片形扉棱。盖面上饰有菱形纹,上有立雕螭龙11条,犀、象、熊、虎、鹿等兽类16只。器身饰有三角形云纹与菱形纹。螭形流上还雕有1小螭龙,銴部饰有大扉棱。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首。此器形制稳重,装饰华美。这种造型的盉多出土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螭首盉-

春秋晚期,中国已由青铜时代步入铁器时代,青铜铸造业并没有因青铜时代的结束而没落;相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新兴手工技术的出现,使得停滞已久的青铜工艺得到了蓬勃发展。春秋五霸的霸业角逐使礼乐制度日渐崩溃,青铜礼器的形制开始趋于复杂化。由于各诸侯国势力的强盛,各国习惯用器的不尽相同,使各地域的铜器进一步地方色彩化。但总的来看,现存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的铜器在形制和纹饰上仍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敦器出现并在各地流行;酒器中出现了尊缶和提梁盉等;大型水器鉴亦出现;青铜乐器句鑃、钲、錞于在长江中下游风行。青铜器的造型风格以秀丽雅致为主。在装饰风格上,此时的青铜器开始倾向于追求与精丽细密,以繁缛为美。交缠的各种龙蛇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纹。镶嵌红铜的装饰手法开始逐步流行。这时的青铜器有铭文者以长江中下游各诸侯国铸器为多,中原及三晋地区则较少。铭文以显彰器主人家世地位及表颂其品德为主。

器高30.5厘米,口长7.3厘米。春秋晚期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固始县候古堆一号墓。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该豆为深腹细柄式。豆盘与盖呈两斗相合形。豆盘为方斗形,深腹平底,腹部圆收。柄较细,为八棱柱形。柄下有覆盆式圈足底座。盖为覆斗形。盖顶四角均有环形钮。器身和盖的两侧有对称的环耳。耳、钮均为焊接。器身、盖顶及圈足均有用红铜镶嵌的成对的龙纹。豆盘中心及盖内有对铭4字:“似之(饣人)(奇皿)”。嵌红铜装饰是春秋晚期流行的装饰手法。

-镶嵌红铜龙纹方豆 -

战国早期的铜器,无论在造型还是纹饰方面,与春秋晚期有着较多的共同特点,因为这两个时期分界是由大国间政治体制变化来定,而经济和文化方面变化甚微。但由于器物的自然发展,在造型和装饰上亦出现一些变化。例如,在青铜器造型方面,一些大墓所出的礼器,往往有一些前所未有的奇异造型。在装饰纹饰方面,这时仍属交龙蛇纹为主的时期,但与以前不同的是,此时的交龙蛇纹饰已经开始向几何形图案变化。另外,画像装饰在这时较为流行,其表现的水陆攻战、狩猎、宴乐、采桑等题材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器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春秋中期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中。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该鼎为宽体束腰平底斜立耳式。其盖近扁平,中央有半环钮。器口部有一周厚边,立耳外撇。束腰平底,蹄足。鼎耳饰有浮雕云纹。腹部饰有极为细密精致的蟠虺纹及云纹,并间以浮雕状云纹带。腹周有6只立雕伏兽。蹄足上纹饰与扉棱亦作浮雕状,与器身纹饰相对应。器内壁有铭文14行共84字,盖上有铭文4字。铭文大意是:在正月初吉丁亥这天,我王子午选择了精美的铜,铸造了此器,用以祭祀先王,用以祈求长寿,又恭敬、小心地用以进行盟祀,永远受到福泽。我不畏惧,不软弱,既给人民施以德政,又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我保护着楚国,受到楚国人民敬重,希望子孙后代永远按照上述精神做人。此鼎铭文字体用花体文字,飘逸美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此器同出土的鼎有8件,此鼎最大。作器者王子午系楚国令尹。此鼎形制在春秋时代流行于长江中下游诸国,装饰风格系楚器常用。

-王子午鼎-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铁器工业及其他手工业的发达,礼乐祭祀文化的衰败,青铜铸造业及青铜工艺开始走下坡路。这时的青铜器无论从造型还是从艺术装饰上来看,都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虽然一些大墓仍有一些精美的器物出土,但毕竟只是极少数。由于战国中期和晚期的青铜器有着太多的共同点,故习惯上把战国中期和晚期的青铜器并称为战国中晚期青铜器。这时的铜器造型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战国早期的风格,但由于地域的不同而使地区特征变得更为明显了。例如鼎器,三晋流行的是附耳低短的盖鼎,而楚文化区则流行附耳扁圆体平底高足鼎。在装饰艺术方面,这一时期的变化最为明显,出现了大量的镶嵌金、银、红铜或绿松石及其他物质的几何变形图案,例如云纹、菱纹、勾连纹、三角纹等。这些有规律的变形几何纹富于变幻,令人目不暇接,在视觉上将色彩与图案完美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极好的装饰效果。战国晚期,范铸纹饰器开始逐渐减少。而刻画纹饰器和素面器则大量出现。从装饰艺术的角度上看,以大量纹饰为特色的中国青铜器在此时已失去特色,素面器的流行预示着中国青铜器工艺的衰退。

器高51厘米,口径42厘米。战国中晚期器。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西库。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该鼎呈扁球体,其盖上有3环钮,使盖可却置。鼎两侧有1对大附耳,身下有3只粗矮的铁质蹄足。鼎纹饰十分简单,仅腹中部有1道凸弦纹。鼎盖环钮以下至鼎身足部有刻铭77行共469字。此鼎系中山王(喾[去告]+昔)之器,其铭文字数仅次于“毛公鼎”,是金文中排行第二的器。此鼎铭文大意是:中山王(喾[去告]+昔)颂扬其相邦(贝+用)的贤明和功绩,藉燕王子念让位于子而终遭国破身亡的历史事件,告诫后人。铭文表面上颂扬了中山国相邦(贝+用),实际反映了中山王本人对其的猜忌。该铭文字体修长秀丽,为中国书法史及古文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中山王鼎-

秦代自始皇至秦二世,持续时间短暂。而秦代器同战国末期基本相似,现在(按:20世纪末)所知晓的秦代标准器较少,估计当时人们亦大量使用战国末期器物。故从造型装饰的归类上来讲,一般把秦代器化为战国晚期类。

器高66.4厘米。战国中晚期器。1976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该灯主体为一男子立于兽纹方座上。该男子身穿带襟宽袖长袍,其头为银质,双目嵌有宝石,衣上花纹间可依稀看到朱、黑色填漆。男子双臂张开,其右手握螭龙,螭口衔柱,柱顶为一灯盘,柱上饰有错银龙纹,并绕以浮雕螭龙;柱中央还雕有一猴作攀援状,螭龙与猴相照应,像螭龙正在戏耍猴。男子左手握有螭尾,螭身天矫横出,口托一灯盘,螭下方又伸出一灯盘,一螭龙卧居其中,作翘首攫噬状。该灯装饰华丽,其银首及宝石眼尤为醒目。三盏灯盘错落有致,可谓是艺术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的杰作。

-银首人佣灯-

衰退期

中国青铜器的衰退期是指两汉至魏晋时期。

这时,由于冶铁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制陶、漆木等多种手工业的发达,使青铜铸造业迅速萎缩。但青铜器并未彻底消失,在某些用具领域仍呈现着美丽的余晖。例如两汉时期的青铜灯具及熏香炉具,无论是从青铜工艺还是造型装饰艺术上来看,都堪称一代绝品。

器高48厘米,重15.8公斤。西汉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窦绾墓中。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该灯作宫女双手执灯形。宫灯的设计极为精巧。灯座与灯罩都可自由拆卸。灯罩可开合,以调整灯光的照度宽窄;其下还有一柄,可以调整照射方位。宫女头部和手臂亦可以拆卸,右臂实际上是烟尘通道。当灯点燃时,灯烟通过宫女右臂可进入宫女体内,这样便保持了室内的清洁。宫灯上有刻铭64字,有6处刻的是“阳信家”,另外还刻有“长信尙浴”和“今内者卧”,以及记载其重量、容量、编号、纪年等。“阳信家”是指汉文帝元年封的阳信侯刘揭的家。刘揭传子中意后六年(公元前151年),有罪国除。该灯件可能是此时归长信宫尙浴府使用,以后又归窦绾。

-长信宫灯-

器高17.8厘米,口径17.2厘米,重3.6公斤。西汉早期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合葬墓。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该鼎为平盖,其上有4立兽形钮。耳为附耳,双耳旁有活动的兽形铜栓,可将盖卡紧。鼎腹较浅,其上饰有1道弦纹。3足做熊形以负鼎。此器形制继承了战国时代鼎的造型风格,三只熊足造型颇为别致。

-熊足鼎 -

器高44.2厘米,口径15厘米,重6.55公斤。西汉早期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窦绾墓中。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该壶盖微凸,有3云片形钮。器细颈收腹,两侧有铺首衔环,下有圈足。盖与器身皆用纤细的金银丝错出鸟篆文,鸟篆文笔画似云气纹,并穿插鸟鱼之形,是一种美术化文字。这种鸟篆文目前还十分少见。铭文共有42字,大意是:美食塞破门巷,越养越发膘壮。长命还要负病,万年亦不过量。这反应的是两汉盛行的仙家思潮。

-错金银鸟篆文壶-

器高10厘米,长25厘米,重3.85公斤。东汉器。1969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墓中。现藏南京博物院。该砚盒作怪兽伏地状。怪兽首似龙,躯似蛙,背有1钮,通体鎏金并布满富丽多变的流云纹。器身还均匀镶嵌许多红色珊瑚、绿色的松石和蓝色的青金石。盒内镶有石砚版上置有柱状研石以备研磨墨丸用。此器的主人是汉明帝之子彭城王刘恭。

- 鎏金镶嵌兽形盒砚 -

器高34.5厘米,长45厘米,东汉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雷台。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作飞驰状,昂首翘尾,四蹄翻腾。其后右蹄踏有一飞燕,燕顾首惊视。以马蹄踏飞燕来表现骏马奔走迅疾,凌空飞驰,设想奇绝。这体现了作器者丰富的艺术创造力。

-铜奔马-

器高46.2厘米,长,26.7厘米。东汉器。1980年出土于江苏省邗江甘泉二号汉墓。现藏南京博物院。该灯作铜牛俯首探角欲抵状,牛尾翘起呈螺旋形。牛背上设有灯座,灯座上有短柄灯盘,灯盘为圆形,直壁。盘上有窗棂形灯罩。罩上附有环耳,可以任意转动。这样,灯罩既能挡风,又能调节灯光的照度,灯顶上设有烟管,与牛首相通,灯烟可以通过烟管进入牛体类,铜牛通身饰有错银云气纹,显得华丽富贵。

-错银牛灯-

只有了解青铜器的分期及自身发展演变的大致进程,抓住了各时代青铜器真品的主要特征,才能进行青铜器的真伪辨别工作。伪器大多成器于清代及民国时期,由于当时有关青铜器资料的局限及对青铜器研究水平的限制,作伪者大多不能完全达到现在对青铜器的知识水准,故出现许多破绽。在辨别青铜器真伪时必须把该器放进青铜器发展的时代长河中去考察,从形制、纹饰、铭文等各方面加以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