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镜汉隶的美学内涵探析
秦灭六国, 实现了疆域上的大一统。然而思想上的大一统, 源于秦朝之后的汉朝。汉朝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其实是一个民族和时代的选择。汉镜、汉隶的艺术特点深受汉代思想的影响, 极具东方美学色彩。
一、汉镜的世界
(一) 汉镜中的阴阳五行观和人生观
镜子, 是用来关照自我的器物, 真实地承载了汉代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汉镜的正面是汉代人照脸、自我梳妆打扮用的, 背面则是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汉代人所信仰的共通之处, 其中主要的观念就是阴阳五行说。关于阴阳五行, 庞朴先生说过:“五四以前的中国固有文化, 是阴阳五行作为骨架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思想, 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 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1]那么汉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是如何体现汉代人的共同心理以及这种阴阳五行观念的呢?
1. 阴阳五行观
阴阳与五行本是两个概念, 但阴阳与五行在汉镜设计里相互糅合。有关阴阳, 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道是万物之本, 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则。阴阳学说主要阐述阴阳关系的四个方面, 即:阴阳的象征、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合德。这说明汉代已经把这种朴素的辩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里。这种辩证的意识也体现了汉代人追求万物和谐统一的心愿。
2. 汉镜的纹饰、图案与阴阳五行观
汉镜中的纹饰、图案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意识。例如:汉镜纹饰中的伏羲、女娲形象, 以男女为阴阳;金乌、蟾蜍形象, 以日月寓阴阳。汉镜纹饰中的一阴一阳, 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和谐的心愿。五行则在于,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生相克, 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呈现生命的无限运动和不断循环。汉镜是以图案中的五灵纹来反映五行观念的。《三辅黄图》云:“苍龙、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灵, 以正四方。”我们在汉镜中看到除了常见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灵以外, 往往还配有麒麟, 凑成五灵, 来符合五行之数。白虎, 金也;龙, 木也;龟, 水也;凤, 火也;麟, 土也。五灵的配置不但代表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本, 也代表了天、地、人和谐共存的心愿。
3. 汉镜铭文中的人生观
汉镜中的铭文似乎比图案、纹饰更直接地表达了汉代人的理想愿望。虽然汉镜背面的面积较小, 铭文的字数简短, 但正是因为如此, 汉代人把他们的生活理想和美好愿望强烈集中地浓缩在了上面。比如“长乐未央”, 不仅寄托了汉代人希望“可以一直快乐”的心愿, 也体现了汉代人的哲学思考。“央”代表圆的中央, 是一个事物由高到低的临界点, “未央”体现了汉代人朴素的辩证思考, 最高点既是顶端也是下降的开始, 所以“长乐未央”既是当时人们的美好心愿, 也是汉代人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凡事过犹不及, 不要穷极一时的最大满足, “永远的快乐”是需有遵循和节制的快乐。这也充分体现了汉代人追求和谐统一的理念。铭文“长富贵, 乐无事。日有喜, 长得所喜, 宜酒食”则十分形象直接地表达了农耕文化中的汉代人, 对现世安稳的肯定以及他们在现世中安分朴素的心愿, 他们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他们的理想世界。
(二) 汉镜中的“天圆地方”
1. 铜镜造型的演变
汉代的镜子, 虽不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华美, 却在方寸之中融进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在美术造型上就体现在“圆”与“方”的结合。“圆”与“方”元素在汉镜中的体现是逐步完成的。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瑗到商周的璧玉, 可以看到圆的观念已经初步显现, 与天的意象初步结合。但一直到战国, 都还较难发现镜子中“方”的因素成为主体。直到汉代, 镜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方”的设计才融进了圆的整体中。
2.“方圆”造型的哲学内涵
蒋勋在《美的沉思》中提到:“在圆的结构中完成了‘方’的设计, 使纷乱夭矫、纠缠腾扬的战国铜镜造型忽然被一个内在的‘方’固定住。一种人世的秩序与安定重新被找到了;在这秩序与安定之外, 有回环运行的天。这是儒家的人间秩序与道家的天命宇宙奇妙的结合, 是造型上最基本的‘规’与‘矩’的结合。”[2]86汉镜之所出现明显“方”的因素,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的思想被确定下来。儒家思想重人世、重社会、重现实, 有一套系统的规则来约束世人行为和保护世人安乐生活。镜子中的“方”提醒汉代人要立足自己方正规矩的人伦世界, 这是现世的空间概念, 而镜子中的“圆”则体现自然宇宙的生生不息, 无限循环, 体现汉代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汉镜融入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当汉代人照镜子的时候, 自然也会把自己放进宇宙的时空之中, 因而会正视自己的位置, 从而会有一份笃定的安分和规矩。
二、汉隶线条语言的美学内涵
(一) 汉字发展以及“隶变”
文字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用来书写和交际的重要工具, 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汉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字体的演变漫长悠久。从甲骨文到隶变, 每一种特定形式的字体都具有个性特色, 表达出一种适应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特殊信息。汉字字体的演变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倾向密切相关, 体现着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和民族气质。汉代文字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字学上所说的“隶变”, 当然, 文字学上关于“隶变”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汉字的隶变, 跟教育的繁荣、实用性的需求、社会的发展有极大地联系, 但本文阐述的是汉隶特殊的审美内涵以及形成这种审美倾向的精神支撑。
(二) 隶书水平的延展和上挑的波磔
蒋勋《美的沉思》一书中介绍到:“在传统研究书法的著作中, 大都认为西汉以前, 隶书并没有‘波磔’。……但从出土实物, 如竹简及木简上西汉人的书写资料上来看, 隶书的波波磔远在西汉已经成熟。”[2]72-73隶书的形式, 除了实用快捷之外, 在造型上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结构扁平, 强调水平线条的延展。二是每一个字都有主笔, 夸张主笔的水平线条的同时在线条尾部向上挑起, 形成大家熟知的波磔。
汉代隶书中水平线条的强调, 以及线条尾部上扬的波磔, 有没有特殊的哲学审美内涵呢?要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到汉民族的世界观以及他们面对宇宙的心理态度中去探寻。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是汉民族思想史上的大一统。“独尊儒术”并非是儒家一言独大, 其实质应该是各家流派的沟通及民族心理最终选择的偏向。到了汉代, 关于宇宙、社会、人的各种知识和思想逐渐走向“融通” (1) 与“折衷”, 并且在其系统化的过程中得到了“道”与“术”的沟通。
(三) 汉隶线条语言中的哲学观与人生观
1. 汉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两汉的思想家普遍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气”生成。所谓“一气运化”, 是指整个宇宙都在气场中作有秩序的生命律动。万物均处于气场的沉浮之中, 世界就是一个流动、通畅、生生相连又延绵不绝的生命整体[3]。西方学者李约瑟曾说:“对中国人来说, 自然界并不是某种应该永远被意志和暴力所征服的具有敌意和邪恶的东西, 而更像是一切生命体中最伟大的物体。”[4]汉代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们普遍认为天人属异质同构的宇宙系统, 二者联系的中介就是两汉盛行的元气论、阴阳五行观念和先秦以来的周易“八卦”说。汉代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体本身都看作不同层次的有机循环系统, 进而视整个宇宙为一个生生不息、运动不止的有机整体。
2. 汉隶线条的美学内涵
汉隶中强调水平线条的延展, 实则反映了汉代人的生命意识和对宇宙的思考。在汉隶中, 似乎有一种“水平线条是比垂直线条更重要”的意识。水平线条的拉长, 以及线条尾部上挑的波磔, 都表达了一种生命的动感与开拓。这种开拓是左右荡开的趋势, 是地平线上的无限延展。这与西方的强调的“垂直线条”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生命意识里, 对神的信仰、对天堂的憧憬, 与汉代人对现世的经营, 渴望天、地、人和谐共存, 是两种不同的景象。汉隶中水平线条的延展, 是汉代人立足自身所处的系统, 不断拓展、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
汉隶“水平线条”的稳重, 表达了汉代人希望富足和乐地在人世中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他们渴望一个平凡又可以无限延伸的人与土地相互联结的社会。“波磔”的上挑, 表达了汉代人对“宇宙”系统的一点点展望, 这种展望不是为了挑战自然和征服自然, 而是寄予了汉代人对自然的感恩和崇拜以及期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因此, 汉隶的水平线条, 不仅是书法里的线条也是汉代人日积月累的共同心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
三、结语
汉镜的世界、汉隶的线条, 其美学内涵讲述了一个立足自己方正规矩的人伦世界里的民族, 怎样去与宇宙万象和谐相处, 怎样去寻得自己在宇宙的位置, 以及实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