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鉴评支撑 > 学术科研 >

古玉背后的文化和内涵,百看不厌!!!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时间:2020-11-08
导读: 玉石虽小,但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古代中国,虽说仿古几盛,但后世多借玉喻义,言与美好,寄寓福寿。 中国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其实就是玉石记。记述女娲补天之时所遗漏的一块石头,流落人间的一段悲欢故事,宝玉啣玉而生,黛玉因玉

玉石虽小,但它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古代中国,虽说仿古几盛,但后世多借玉喻“义”,言与美好,寄寓福寿。

中国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其实就是“玉石记”。记述女娲补天之时所遗漏的一块石头,流落人间的一段悲欢故事,宝玉啣玉而生,黛玉因玉而亡。

和全书故事演变关系最密切,与主人公生死攸关,同家族命运前途联系最紧密的宝贝,便是贾宝玉身上的那块“灵通宝玉”。大如雀卵,灿如明霞,莹润如酥,正面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刻有“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基本上表述了人生的祈求与夙愿。

从民间到宫廷,从古代墓葬的发掘到代代相传的“传家之宝”,玉器宝石都是大多数中国人珍爱之藏。已超越了其自然属性,成为了国人传统文化的精神代表。

清乾隆 白玉雕双龙耳炉(原配纯金盖)

源于《九重芳华-宫廷御制珍玩专场》估价为:USD 128,899 - 206,239

康雍乾三代的历史遗馈给后人留下了大批美轮美奂的精工玉炉,这时期的玉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是以战汉青铜器为创意蓝本;二是做工精美华丽淳厚古朴:三是具有鲜明的文人气息和传统的哲学理念。

此炉白玉质地,温润细腻,为和阗籽料雕琢而成。炉带盖,盖为缧丝工艺製成,已缠枝纹饰为地,如意行开光做双蝶戏花纹样,其上嵌宝石,炉钮以春山秋水玉所製,更彰显其古朴气息。

炉身两侧以高浮雕工艺做翼龙耳,翼龙双目圆睁,嘴微张,身微供,尤似跃然而起之势,整器除炉钮及双耳以外,余部均光素,不见雕痕,掏膛规整,抛光极好,各方衔接得体,浑若天成,平整细致光滑如镜的打磨技艺尽显美玉天姿,昭示出技艺的高超精湛。此器展现了乾隆一朝精彩绝伦的玉雕技艺,经历两百余年仍保留有原配的宫廷纯金缧丝嵌宝石盖,堪称此一时期重要的玉雕精品。

此炉最为经典者,当属玉炉口沿包金,原配清宫金累丝嵌宝石盖子。炉盖以金丝累丝细小卷草纹,並於盖身三开光,开光内各累丝两隻蝴蝶,意寓蝶恋花。

盖顶嵌元代白玉炉顶,其下累丝两层莲瓣。累丝金色纯粹而绚丽,流露出皇家高贵之气。镶嵌宝石装饰,与金累丝的器表搭配相得彰宜,光照之下熠熠生辉,闪耀出夺目的光彩。由此可见,此白玉炉当为清宫旧藏之物。

元 玉雕帶沁瑞獸縧環

圓形,體扁平。正面滿紅棕斑沁,包漿渾厚,多層次鏤刻而成。左側前于山石中生長出一棵碩果累累的櫻樹,果葉枝梗交互穿插,縱深交錯。樹下瑞獸一隻,蹲踞回首,遙望碩果,似垂涎若渴,欲語還休。上方右側如意形雲朵朵升騰,靈芝草蔓延。瑞獸體態豐腴,肌理清晰,背脊棱綫高低起伏流暢,琢刻精細,矯健有力,氣勢凶悍,栩栩如生。圖案結構精緻細緻,雕工嫻熟精湛。底爲圓形框,框後留孔爲帶飾穿帶之用。

縧環應爲腰帶或帽上之嵌飾,其透雕精細,結構分明,層次、鏤空隙間穿插緊密。本品琢工深厚,造型古樸,層次感突出,繼承了遼、金、宋時期流行的巧雕技法,帶游牧民族鏤雕山色野獸爲材的秋山玉之影,氣勢非凡,頗見功力,彰顯元朝由蒙古族統領的藝術風格。

宋 仿西周龙纹玉璜

材质为青玉,带黄褐色沁,通体扁平,半圆形。两面纹饰相同,以双阴线和斜刀法饰两组对称龙纹。器两端各有一孔以供佩戴。其中一端留有一穿凿失败的孔痕。整体造型规整,包浆古朴自然。

清中期 青白玉松樹紋洗

洗白玉質,瑩澤溫潤,質地敦厚,掏膛精煉,內壁光素無紋。整器隨形而雕。周身通景淺浮雕松樹枝幹圍繞周身,松針叢叢,枝幹彎轉,器型圓潤可人,彎折的松枝伸向洗的底部。整器的枝幹細節刻劃精細,樹結也雕琢如生,極具欣賞及藝術價值。若能陳設于案頭,頗爲清趣雅致,沁人心脾,意蘊十足,實乃書案擺放賞玩之佳品。

宋 黄玉鸡心佩

鸡心佩又称韘形佩,由射箭拉弦的工具——韘,演变而来,此件宋代韘形佩扁平,已经只能做为垂挂装饰之物。形似鸡心,故俗称鸡心佩,中间掏一圆孔,佩身浅刻流云,背面光素,唯有一条U形凸起绕佩心穿孔而行。

黄玉质地,略为闪青,边缘部份有黑色沁。韘形佩盛行于两汉,宋代仿古之风兴盛,常有仿古之作。此件鸡心佩不论装饰风格还是形制都是受到了早期的韘形佩的影响。

清早期 白玉和合二仙佩

圓形,雕刻兩位活潑可愛,長髮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圓盒,他們相親相愛,笑容滿面,十分惹人喜愛,爲“和合二仙”傳統題材,雕工精湛,玉質細膩油潤有光澤。“和合二仙”是我國民間傳說中的愛神,亦稱“和合二聖”,他們手持之荷花取幷蒂蓮之意,盒子則象徵“好合”。“和合二仙”自古以來有祈求美滿幸福、家庭團圓的美好寓意,深得人們的喜愛。此佩玉質精潤,寶光內斂,包漿一流,做工講究,寓意吉祥美好。

清 白玉沁色狗

白玉細膩溫潤,圓雕一犬回首趴伏,前腿伸展交叉于前,長尾捲曲貼于身側,形象溫馴可愛。脊背節骨均凸起,綫條流暢,突顯矯健體魄,雙眼圓睜,似凝望遠方,忠誠機警的特質栩栩如生。後背及尾部絲絲黃色玉沁,頗具自然之趣。

宋 白玉狻猊

此件玉獸以白玉雕琢而成,通體圓雕,圓眼尖耳,雙眼以雙條陰刻綫,尖耳,小鼻孔,四腿蜷曲,背有脊凸,臥趴地上,腹下四蹄,亦刻劃無遺。長尾蜷于身側,身形矯健,四肢壯碩,雙目活靈活現。玉質細密瑩潤,沁色如灑金,獸身上不做過多裝飾,僅以灑脫的刀法刻劃陰綫表現肢體動向和表情,使得形象鮮活,生動可愛,小巧趁手,實爲不可多得的玩賞佳品。

狻猊之形象隨佛教傳入中原,爲文殊菩薩坐騎。因喜坐,常以之蹲坐佛寺、宮殿門前,又以其喜好烟火,人們便常將其塑于香爐蓋上。宋代狻猊形象尤爲受上層官貴喜愛,北宋汴京皇家苑囿裏飼養有各種珍奇异獸,多爲海外進貢,其中便有狻猊;《玉海》引楊侃《皇畿賦》載玉津園中豢養珍禽奇獸:“則有麒麟,含仁騶虞,知義神羊一角之祥,靈犀三蹄之瑞。狻猊來于天竺,馴象貢于交趾。孔雀翡翠,白鷳素雉。”

清乾隆 白玉雕松下高士图插屏

插屏长方形,以整块羊脂白玉雕成,玉质莹润绵密,纯洁无瑕,白如截脂。屏面以浮雕手法琢纹装饰,山石嶙峋立於一侧,山崖之间一株崖柏斜斜探出,两高士於树荫之下相谈甚欢,石下苍松挺拔耸立,树上枝叶繁茂,松后有蜿蜒徐缓而上的山间石阶,通向坐落於悬崖峭壁之上的凉亭,远处山影重重,树荫错落有致。山下童子疾步而行。此插屏雕刻层次分明,构图疏密得当,刻画细腻精致,富有诗意。

唐 帶沁玉魚

古人以魚與富餘的“餘”諧音,寓意連年有餘,又以魚多子,象徵子孫綿延,多子多福。受佛教傳入影響,唐代日常用器上開始大量出現游魚、雙魚等造型,其形象依據現實而剝離,豐腴吉慶,別有意境。

本品圓雕,青黃玉質,年歲悠遠,背鰭和尾鰭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褐沁。背部穿孔通于腹部,供穿系佩戴。舌狀,以陰綫勾勒輪廓頭部,口微張,橢圓目;身體兩側出廓雕琢出一對半圓型魚鰭,魚身上陰綫刻出鱗片,鱗芯琢以陰綫,排列整齊分明。造型古樸,雕刻刀法簡練。寥寥數刀,簡潔靈動,古拙自然,意趣盎然。觀此游魚一尾,翔于淺底,暢然碧波,焉知魚之樂也。

清 白玉瑞獸水丞

古人以水研墨,硯石旁便需有一物儲存清水,喚作水丞,“丞”爲輔佐之意。

此件水丞白玉質,圓雕瑞獸爲而成,瑞獸背上開膛掏腹,以口爲滴,賞用合一。瑞獸呈臥姿,四肢伏于底座,座底呈假山型,飾花卉瑞草。瑞獸神態威猛,略仿漢代辟邪樣式,但有較大變化,獸頭有雙角,粗眉,大眼,如意形鼻,口銜小鬥,身軀粗壯,四肢有力,分叉扭索大尾,背後部有骨椎狀裝飾,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內空可蓄水,內置銅質龍首小勺。

造型小巧別致,綫條流暢自然,玉質溫潤,靜置之物却有生出靈動之氣質,令人愛不釋手。

元明 玉雕帶沁大鵬鳥

鵬,又名“鯤鵬”,傳說中一種奇大無比的鳥類,在中國、印度和西方神話傳說及古代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或相似描述,因其與衆不同,後人多用鵬鳥比喻才華橫溢之人。此件玉雕以鵬鳥爲原形,曲頸埋首于羽翼間,雙目炯炯有神,充滿靈性,靜中有動,更顯得鳥兒生動可愛。鵬鳥體型飽滿圓潤,羽翼豐滿,翅膀處因長時間埋于地下而生出沁色,恰好形成羽翼之點綴,平添幾分雅趣。

此玉雕大鵬包漿厚重古樸,雕琢工藝精湛簡約而不失意蘊,造型新穎別致,巧有心思。

清 碧玉八吉祥紋洗

洗敞口,斜直壁內收,圈足,碧玉雕成,玉質清透,玉色翠綠,溫潤晶瑩,呈凝油脂光澤,有深淺不一的碧綠色斑紋。紋飾是减地浮雕而成,開光內雕刻八吉祥紋,又稱八寶紋。

“佛門八寶”源于印度佛教,即“寶輪、寶螺、勝利幢、寶傘、蓮花、寶瓶、雙魚、盤長”,是八種不同的吉祥物,含有不同寓意。

“寶輪”又稱金輪或法輪,其以車輪之圓形象徵佛法玄妙圓滿,圓輪之旋轉不息而能無堅不摧,乃爲佛法的象徵;“寶螺”又稱法螺,其形狀源于大海中的螺,因大型的海螺可以用來吹奏,故用此比喻佛之說法,猶如螺聲之傳揚廣被;“勝利幢”又稱寶幢或法幢,其由古印度的軍旗演變而來,象徵佛法無邊,戰勝邪魔外道,而能消除一切煩惱;“寶傘”又稱傘蓋,其本用于遮蔽日光雨水之用,因而象徵守護佛法,又由于傘蓋是帝王高僧的儀仗用具,因此也含有崇高尊貴之義;“蓮花”是佛教中最常見的花卉與紋飾之一,主要取其出淤泥而不染,象徵能跳脫一切煩惱與罪惡,進而修成正果;“寶瓶”是佛教常見的供養器皿之一,無量壽佛的手持物,象徵靈魂永世不死;“雙魚”又稱金魚,因魚悠游于水中,故象徵佛法超越世間、自由遼闊;“盤長”又稱爲吉祥結,因爲繩結的形狀回旋盤繞連綿不絕,象徵佛法連環貫徹而無止盡,含有長生永恒的寓意。此洗以通透的碧玉雕刻佛教題材,質料與紋飾相得益彰,雕刻精美,雕工精湛,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元 青玉龍首建築構件 21.7 公分

2016年苏富比香港 估价:3百万-5百万港币

玉龍圓目炯炯,齜牙蜷鬚,威猛有神,線條強而有力,展現元代藝術大膽不羈、自由奔放之精髓。龍威嚴祥瑞,於乾旱時救降甘霖,唯盛世賢君時可見之。元代尚道,道重寶玉,可見各式玉雕人物、動物多雕祥雲承載。此件龍首長鬚飛逸,龍耳後收,原應作飛龍於天之貌。鼻頭與鬃毛蜷曲線條,更與卷雲紋相互呼應。

元代玉雕常為君王、朝廷、仕人所造,異於以往多以祭祀或墓葬為主,因此存世可見元朝玉製文房用具、飾件及大型構件,如同此例。

清18世紀 青白玉獸面紋出戟朝冠耳爐

此香爐玉質潔白,溫潤細膩,寶光蘊澤。分爲爐、蓋兩部分。爐蓋以回紋、勾雲紋、圓圈紋雕飾獸面紋,蓋頂圓形環鈕,上飾九朵蓮瓣,蓋面起三系,此種裝飾甚是少見。雙肩朝冠耳,方闊挺秀。爐身及蓋面對應出戟六道,其間陰刻回紋錦地,淺浮雕獸面紋一周,清宮中玉雕仿古器的變形獸面紋各不相同,極盡誇張與想像。足墻飾蕉葉紋一周,大圈足。

清高宗乾隆愛玉如痴,他利用宮廷的財勢,興玉器收集、考據、研究、製造之事,玩玉器于高堂而獨領風騷。在玉器品味方面,以遷就材質、機巧繁縟、寓意吉祥爲俗,以傳襲古典爲雅,如其禦題詩所言:“和闐玉來夥,巧制頗紛如。漸欲引之古,庶其返以初”,此件玉爐即是乾隆帝仿古玉器品味的最好詮釋,其乃是仿商周青銅簋而制。

乾隆時期仿古玉風靡一時,其主要摹本是商周青銅器、春秋戰國及漢代的玉佩飾。仿青銅作品的藍本取自《宣和博古圖》、《西清古鑒》、《寧壽鑒古》、《考古圖》等圖譜。

此件玉香爐整體造型優美,構思巧妙,雕琢精細,紋飾繁而不亂,玉質光潤潔白,既有上古之樣,又具時代之風,乃是乾隆時期所宣導的仿古風之代表作。

清早期 青白玉螭龍紙鎮

紙鎮,也叫鎮尺、鎮紙、壓尺,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現今常見的多爲長方條形。

整器玉質上佳,構思巧妙,琢磨精細,神形兼備。此紙鎮青白玉質,色白盈潤,溫雅秀潔,包漿肥厚。主體爲長方形台幾式基座,下鏤刻回紋足。上鏤雕螭龍回首口銜靈芝,攀于幾面之上,長尾捲曲,體態流暢呈S形,刀工圓轉靈活,極富動感,令人有“矯若游龍,翩若驚鴻”之嘆。沁色點綴螭龍耳尖及紙鎮後沿,古意頗濃。全器題材寓意祥瑞,打磨雕工講究,造型典雅。

清中期 白玉濟公詩文子岡牌

牌白玉質,倭角,上方下橢,夔龍紋開光,框內遠山作背景,一松樹下,濟公頭戴僧帽,身著僧袍,胸襟披散,一手捉破蒲扇,一脚騰起,手舞足蹈,似口中念念有詞,其腳下一猫,昂頭正與之對視。

明末清初濟公故事風行,坊間多有以其傳說為藍本的小說刊物,《續濟公傳》中第九十八回“收徒弟降伏猫怪,搬耳朵分別師生”,叙其在武仲英家收服猫怪為徒的故事,即是此牌上所繪情境。背減地陽刻行書詩文:“紅塵忘南北.渺渺見長橋。子岡。”其玉質凝純細密,雕琢生動,神態自然詼諧,不可多得。

牌背詩文摘自金末元初詩家元好問《乙卯十一月往鎮州》:“村靜鳥聲樂,山低雁影遙。野陰時滉朗,冷雨只飄蕭。涉遠心先倦,沖寒酒易消。紅塵忘南北.渺渺見長橋。”勾勒出一幅略帶蕭條的秋景,淡淡寥落之中,對人生顛沛流離的悵然。與正面濟公之玩世不恭、笑盡凡塵形象相呼應,回味悠長。

元明 青白玉蹲龍

溫潤晶瑩,潔白無瑕,以圓雕技法,琢躬身蹲龍,雙爪前置,身軀拱起,後腿蹲立,呈蓄勢待發狀,似乎隨時都可撲向前方之勢。龍上顎尖長、鼻寬扁、鼻樑旁邊有須下垂、濃眉壓,張口咆哮狀。下顎有鬚,耳下頰後有角,帶節後伸。

龍身壯碩,肩部披有火焰紋,肘關節後亦有火焰紋樣鬣毛,脊鬣如鋸齒,環繞周身至腹下,禿尾勾卷緊貼於背後,四肢粗壯,孔武有力。元代玉器擅長透雕技法,雕刻技藝高超,龍身整體造型伸展自如,姿態優美矯健,氣勢威猛,琢工細緻嫻熟,毛髮紋路清晰可見。口齒、背腹等有多處鏤空。

辽金 黑白玉巧雕海冬青

玉質溫潤,作黑白雙色,巧雕兩層,白質部分雕“海冬青攫天鵝”,以鏤雕、透雕等多重技法,刻繪一海東青,身量短小精悍,正俯衝直下,天鵝身姿舒展,似正穿梭雲端,不及躲閃,已被海東青迎面截住。天鵝昂頭欲上沖,將其甩脫,海冬青卻抖翅停空,雙爪死死攫住鵝頸,欲以尖嘴啄其頭骨。兩鳥廝殺之間,驚心動魄,生動傳神。黑色部分作底,如深澗大江,奔騰翻滾,强烈地對比色彩,險峻環境,恰與猛禽搏鬥之場景相扣。赭沁點綴天鵝頭部,背部透雕之孔,亦可作穿繫之用。其刻畫線條挺拔,形神兼備,可謂是匠心獨運。

海冬青又稱吐鶻鷹,產於白山黑水間,為渤海、契丹、女真等漁獵民族馴養,用以捕捉珍禽。海冬青捕天鵝、大雁為題材之玉器,被稱“春水玉”,誕生於遼金時期,女真人建立金國後,其服飾制度明確規定以鶻捕鵝為飾:“金人之常服四……其束帶曰吐鶻……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

元 玉雕迦樓羅神爐頂

尺寸玲瓏,質地溫潤,金色沁覆蓋,鏤雕迦樓羅形象,鳥首,飾有發箍,雙目穿洞,毗鄰極近,下頜穿連一半圓環,口作吼狀;頭下生人之雙臂,作前伸姿態,身材短小,背上翅微張目,翅尖搭於尾側,鳥尾後簇,羽毛根根分明。平底穿孔兩對。此器雕工均堪上乘,造型生動,具有濃厚佛教風格,雕琢精湛,刀法老道有力,大氣天成,為元代不可多的藝術珍品。

迦樓羅,按《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即大鵬金翅鳥,是印度教和佛教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神鳥,寓吉祥如意。早期迦樓羅為鳥首人身,尾翼俱全,至明以降多完全為人形而背有鳥翼。玉爐頂是香爐蓋上鑲嵌的一種鈕狀玉雕器,宋代已有,初作爐蓋把手,兼作裝飾之用。多呈矮圓柱體,鏤雕花鳥、動物題材,以元明時期制品最為常見,雕刻技法類似同時期的春水秋山玉,形似小玉山子。

清乾隆 白玉太平有象佩

玉佩扁平,雕立象一頭,四足並立,象首回轉側垂,嬉笑眉目,扇耳輕柔垂耷,有長鼻自尖牙內中回卷至腹下;背覆鞍韉,下垂長方錦緞,描繪對稱如意紋,背上馱如意形祥雲,象周身上下透雕海水波濤,翻騰氤氳,紋理變換,寓“萬象更新”、“江山太平”之美意,喻指盛世太平,國富民安。整玉質地柔潤,包漿均勻,工藝精妙。

象被古人譽為太平之法相,據《宋書·瑞符志》載,傳說上古太平盛世時,山中會產生一種可製成象車的稀有圓木,被視為瑞應之物。至明清時,即把大象作為太平盛世的象徵物。象多與“太極圖”與“瓶”組合,取諧音而為祥瑞之祝。

清早期 青玉靈芝花插

玉質青白,器形碩大,工法流暢,打磨俱精。花瓣飽滿厚重,盡情綻放,肥潤卷翹,翻卷層疊,為花插主體。旁透雕靈芝、小花苞、枝幹等,花苞左右婆娑,恰有一分嬌羞,葉脈舒捲,內外脈絡凸露自然,似有微風拂過之靈動感,枝幹婉轉,輕擺媚態紛呈動感強烈,其透雕的靈芝和花苞錯落有致,高矮不同,集中於花插的腹部,如同一片自然之景全然在此靜固。

整器構圖比例完美,設計巧妙,意境深遠,上下呼應,狀物逼真,刀法流暢勁健,自然生動、清潤、秀逸,盡顯清雅超然塵外之意境,得造化之秘訣。

本品材質飽滿上嘉,柔膩瑩潤,包漿古舊自然,形制獨特,飄逸俊秀,雕刻精美,刀法犀利,線條刻畫流暢自然,為玉器中的精美作品,陳於幾上案頭,氣勢恢宏,雅趣盎然。

清 白玉童子抱魚

上等白玉制作而成,玉質柔潤。該件玉雕,其形象為“童子抱魚”,童子留著阿福頭,健康喜氣。他懷抱著與自己體量不相上下的大鯉魚,沉甸甸的,看著十分滿足。

童子形象寓意多子多福,魚通“餘”,寓意“年年有餘”。童子抱魚的整體形象,有著祈求人丁興旺、生活富足的美好意願,這類題材在清代受到從皇家到民間的廣泛喜愛。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宮燈中即有這一圖案,清代的民間木板年畫中,這更是最經典的主題。所以,這一泛化了的吉祥母題出現在玉雕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清早期 玉雕帶沁戲獅童子

青白玉質,細膩溫潤。立體圓雕童子戲獅情境。獅子四腳站立,長尾捲曲,狀貌溫馴,張口咬住綉球。童子站立一旁,袍袖寬大,面帶笑意,仰首上視,雙腿略彎曲,手執綉球絲縧,似欲跳起,將綉球拋上天空,引逗獅子爭搶,嬉戲之中,氣氛歡悅喜慶。

匠師將玉中黑皮巧做裝飾,留於童子頭頂一綹,構思巧妙,餘作衣裳及獅身花紋,亦彰顯玉質之古雅。是件玉雕童子設計精準,材質佳好,生動可愛,碾磨工細,實為賞玩佳品,屬清代玉雕人物擺件中的典型之作。

中國古代舞獅、戲獅,是經過龜茲(庫車)傳來的當時西亞的一種馴獅游戲,揉合舞蹈、雜技等,自西域傳入中原地區,頗受歡迎。

法隆寺收藏一件唐代木畫箱上拼出了一幅童子戲獅的游戲場面;山西侯馬金墓出土的畫像磚,中有“童子竹馬圖”、“童子戲獅圖”等,場面生動。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南宋蘇漢臣所繪《百子嬉春圖》,其中描繪有兩小兒一前一後扮演獅子的舞蹈場面。

可見自唐至南宋,乃至清代,此類樂舞在中國內地普及之廣泛,風行不衰。

明 白玉子辰佩

玉佩為白玉雕成,質地細膩、柔潤、晶瑩、通透,實為上佳。環形,上雕兩龍兩鼠,龍鼠相間,顧盼呼應。在十二生肖代表的十二支中,鼠為“子”,龍為“辰”,所以雕有龍鼠的玉佩,稱為“子辰佩”。

子辰佩早在漢代就已有雕琢。明清時期,“子辰佩”十分流行,這時候該類型玉佩一般寓意“望子成龍”,常給予小孩佩戴,用以保佑平安成長。

一般“子辰佩”多雕以一龍一鼠,這件玉佩以兩龍兩鼠作飾,實為少見。龍和鼠皆呈現回首狀,身形流暢,互相之間雖未連結,但從動態上,卻有一種行雲流水的連貫感。整件玉佩渾然一體,兩個生肖的環繞,給人一種經年往復,世道輪回的感覺,甚有新意。

明末清初 玉雕龍鳳帶沁佩

以整塊玉材精雕細琢而成,溫潤晶瑩,周身帶沁。玉牌為長方形,正反二面雕琢,紋飾雷同;兩面碾琢平凸龍鳳紋,一邊為龍,一邊為鳳,均為拐子龍紋樣,具有明末清初典型龍鳳紋之特點。龍鳳全身均琢有勾連穀紋,加以鏤空,層次豐富,古意盎然。

玉佩正面輾琢有龍有鳳,龍鳳相對;龍與鳳,皆為中國傳統吉祥靈獸,兩者都包含於四靈之中。所謂四靈,即“龍、鳳、麒麟、龜”,其中以龍為首,以鳳為二。有關“鳳”,全名為“鳳凰”,其為百鳥之長,俗稱鳥王。

古人認為鳳凰為能知天下治亂大勢的靈鳥,只有在賢明君主當朝,天下太平時才會出現,因此被列為四種靈獸的“四靈”之一。如龍與鳳同時出現,代表“龍鳳呈祥”;鳳與麒麟同時出現,代表“鳳麟呈祥”。在本件玉牌的正面紋飾,其所寓含正為“龍鳳呈祥”之意。

清乾隆 白玉帶皮“乾隆通寶”福祿萬代佩

呈橢圓形,由籽料琢成,背部光素滿皮色,正面色澤脂白,溫婉細潤,雕葫蘆藤蔓,縱橫交錯,葉脉纏繞,果實豐盛,蝙蝠翩翩,精微工巧,技藝超群。

下方還琢方孔錢一枚,上陰刻“乾隆通寶”四字。葫蘆象和諧美滿,葫蘆的枝“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裏葫蘆籽衆多,寓意著“子孫萬代,繁茂吉祥”,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

本品玉質溫潤純淨,器形豐滿,形象生動,工藝精湛,且立意深遠。

清中期 白玉“木蘭從軍”詩文子岡牌

選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玉如凝脂,溫潤可人。牌呈長方形,大小適中,方圓得度,為典型的子岡牌樣式。兩面雕工,正面額首浮雕相背而視的雙夔龍,兩夔龍身軀各向兩端上下延伸,修長的線條交於底端,並自然圍繞成長方形開光,並在上部鑽孔以供繫掛。開光內平整的地子上,淺浮雕一執弓背箭的武將。武將面容清秀,頭戴介幘冠,冠頂垂紅纓,身著鎧甲,胸前繫有護心鏡,雙手托弓,身體微前傾,彎身作審視狀,雙腿曲膝蹲立,右足踏於岩石之上。

背面開光外紋飾與正面雷同,惟開光內琢填詩文:“停機市鞍馬,雲是從征者,脫我戰時袍,誰複知其假?世無張華劍光息,匣裡雌雄猶未識,何況木蘭久停織。”落款“子岡”二字。詩文行筆流暢,頗具筆墨韻致。牌詩畫雙全,相互襯映。

由詩文可得知,正面武士正是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花木蘭是中國文學作品中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她代父從軍的孝心,乃至抵禦外侮的形象深植人心,以致成為歷代為人傳誦的對象,清代的玉匠也將此典故創作於玉牌之上,用以稱頌。本品材質精良,琢刻尚精,為清中期之玉牌佳作。

清乾隆 白玉帶沁佛手

玉質溫潤厚澤,柔婉細潤,部分表皮呈棗紅沁,滋頤非常。浮雕葉梗連結,手瓣相互簇擁,自然生動,形象逼真,果肉柔嫩有致,光澤、肌理俱現,翻卷有致,形象靈活,恰與尾部尖如人指的飛動造型,輕靈可人,寶光內蘊。相較常見之玉質佛手,本品效仿佛手之斑駁表面,琢出其表皮肌理,葉梗婉轉,枝節自然,工藝之難,由此可見一斑,惟妙惟肖,盈盈可握。

佛手,學名香椽,又名五指橘、九爪木、佛手柑。狀如人手,有異香,果皮粗而厚,果皮可供人入藥。成熟時色澤金黃,摘取置案上,香氣四溢,滿室清芬,惹人喜愛。

明代詩人陳原舒贊曰:“色豔成丹火,香高過嶺風”;清代邵梅臣亦有“灑遍楊枝手自叉,一林金色豔霜葩”之詠句。佛手有“佛佑”之意,又諧“福壽”之音,寓意“福壽雙全”,極為討喜,是清代常見的吉祥題材之玉作。

宋 玉琮

玉琮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形制內圓外方,印證了“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的遠古觀點。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潜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出土後,根據其造型和紋飾特徵,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强烈的原始巫術色彩。

本品應為宋代仿良渚文化之作,整體為方餅狀,突出的四角立面各琢刻一簡化的神人面像,以轉角為中軸展開,用淺浮雕結合細綫刻雕琢成,層次豐富,陰刻綫細如髮絲。

玉琮四面中央各有清代琢刻的御題鈐印依次為:“古稀天子寶”、“五福五代堂”、“太上皇帝之寶”、“八徴耄念之寶”。宋代製玉仿古之風盛行,本品製作精良,且帶有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徵。此件玉琮沁色優美,造型大方,年代久遠,加之清代之鐫刻鈐印,頗添姿彩,等級極高。

清乾隆 白玉御題詩文扳指

扳指,古謂之“韘”。東漢許慎《說文》載“韘,射决也,所以鈎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為騎射之具。清朝“於馬上得天下”,將弓馬之技視為國本,八旗子弟弱冠之前皆需嫻熟弓馬,拉弓必用扳指。

清中期後,承平日久,八旗子弟騎射技藝漸漸荒疏,但佩戴扳指的傳統卻被保留下來,加之各種規制日趨完善,上自君王,下至各旗子弟及富民皆喜佩戴,並流行以象牙、水晶、玉、翡翠等珍貴材料製作的扳指。扳指雖小,卻也逐漸成為森嚴等級的一種象徵。

本品玉質潔白,緻密溫潤,宛如凝脂。圓柱之形制中規中矩,一絲不苟。上下兩端各有一圈“回”形紋。器身一周刻有詩文:“液池南岸有高樓,寶月佳名題上頭。正望元宵生玉魄,堪憑春色始皇州。彩屏吉語農祥籲,香扆恒銘民莫求。保泰深心端在此,敢因韶節姿歡游。”落“乾隆御題”款,鈐乾卦“≡”圓印、“隆”方印。文字剛柔相濟、刻畫精湛、佈局有序。宮廷做工的規整與秀麗,在此扳指上表露無遺,無論是材質之精,還是工之一絲不苟,都讓此物成為宮廷珍品。

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本品帶原配嵌寶純金盒和刺繡梅花博古圖錦盒,整金盒以勾連萬字紋樣為地,頂部飾壽字,四端均鑲嵌粉色寶珠,中央嵌較大顆藍色寶珠,有畫龍點睛之效,盒環飾花卉紋一周,也間以粉色寶珠。內置扳指柱,柱上方同飾寶珠,盒底鈐印“廉陛”款,金光熠熠,寶氣十足。

乾隆皇帝文武兼修,精於騎射,晚年猶能“一箭射雙鹿”,自然也會經常使用扳指。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大閱圖》和《威弧射鹿圖》等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乾隆皇帝使用扳指的情況。

《高宗御制詩全集》卷六有《咏碧玉射鹿韘》詩:“多年射鵠不曾為,馬上猶能佽用之。喻色設如誇韭葉,獲生炙股正相宜。”詩後自注“自庚辰臂病後,久弗步射,至木蘭馬上行圍射鹿,藉馬力尚能命中。蓋自幼學習資深,亦不自知其何以中也。”可知乾隆皇帝在騎射上的精深造詣和對玉扳指的喜愛。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青玉乾隆御題扳指與本品回形紋和文字佈局基本一樣,可論較相玩。本品材質難得,琢法老道,另配原裝金盒與錦盒,可見藏家對其之珍愛,本品為難得之宮廷御用佳品,蔚為偉觀!

明 白玉帶沁臥狗

玉質白潤,局部帶黃色沁,如游絲、像流水,富有美意。器物雖然小巧,雕工卻十分精細,造型亦栩栩如生。狗呈趴著的姿勢,後腿蜷曲,前腿向前,頭枕於前腿之上。這是犬類常有的姿勢,體現出雕刻者的觀察力。

中國古代動物造型的玉雕,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大量出現。尤其是陝西寶雞等地西周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動物形玉雕,以生動可人,貼近自然為特色,頗受矚目。

本件玉雕臥狗,其造型亦可愛生動,與明代一般程式化、裝飾性的犬類造型不同,而也有上古古意。這大約是明代文人崇古心裡的一種印證。此外,狗因叫聲“汪”通“旺”音,有招財的俗意,故而玉雕取此形象,亦深得人心。

清早期 白玉神仙人物

以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細膩瑩潤,一位仙人身著長袍寬袖,端坐於山石之上,頭戴發冠,右手持圭,左手撫膝,目視前方作思考狀,又似在吟唱詩作,一侍童立於身旁,也身著長袍,頭結雙髻,雙手正獻出一大元寶,身旁的仙鶴悠閑地整理自己的羽毛。三者身後山石嶙峋,玉器底部帶黃色沁。

整件器物雕刻層次分明,做工繁縟與精細相結合,嚴謹但不失活潑生趣;構圖栩栩如生,華美富貴;表面溫潤光滑,處理得當,厚重堅實;主題突出,形神兼備,線條流暢。仙人奉財、仙鶴駕到象徵著財源滾滾,大吉祥瑞之祈願,是明清時期典型的裝飾紋樣。

古玉学堂:古玉镂雕制作拉丝工艺痕迹真仿鉴别!

古玉的魅力!简直令人着迷!

传奇 | 最激动人心的一批古玉配饰

沁 —— 是古玉的“年轮” ,是她的魂 !

论高清,只服国博——爱古玉的朋友来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