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究竟给艺术品投资市场带来了多大的推动?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发展迅猛!
一、疫情给艺术品收藏投资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以精致和推广频率著称的上海嘉禾,共有68024名围观者,983名竞拍者,募集资金37.6万元。
参与范围广、影响力大的“艺起扛·爱无疆”拍卖会和华辰拍卖会等其他机构将分别拍卖300件艺术品。首场拍卖会共有78件拍品在网上进行了11.8万人次的在线访问,募集善款109.1万元。
由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主办,中国首都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承办的“全国著名书画家抗击疫情慈善拍卖会”开拍即募集资金1061.2万元,创下后疫情时期慈善拍卖的新纪录。
与其他拍卖相比,由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巨头嘉德拍卖主办的“至诚——中国嘉德网络拍卖”拍出168件拍品100%成交,成交总额1574.56万元,位居榜首。
从关注人气和最终成交纪录来看,不仅是“网拍”,不管是“线上”,而且是“线下”,最好的设计套路,仍然属于标准的“精品”与实力雄厚的巨擘“大行”
例如,在上海嘉禾专场中,清光绪年间朝廷供奉、孝钦皇后信任的女历史画家缪嘉惠的《双喜松寿图》一出现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竞拍总数为82次,最终以3.25万元成交。作为张晓刚(微博)2008创作“大家庭”系列的典型作品,《穿海魂衫的男孩1号》的竞争更加激烈,创下了180万的纪录。
至此,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能够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其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清晰地感受到。
二、疫情冲击后的中国艺术品生态
然而,近几年来,市场上对艺术参与者的主动或专业的评价标准大多是积累的。”判断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价值,不应追求名望,而应考虑艺术家作品的学术意蕴,以及其在美术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
文化复兴的大潮并没有被新冠所阻挡。随着这种判断的加深,中国。绘画界的主流美学正在从繁复、丰富多彩、精巧的写实、形式化创作,转向注重意境、文化、人文关怀的写意文人画。文化的回归使传统写意精神得到认可和提倡,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审美思潮。
三、十年之内艺术品市场必然大爆发!
这也意味着,十年之后,如果中国国内能实现家庭、个人财产对文化艺术品的投资达到欧美20%的水平,那么届时,中国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要知道,中国国内目前的艺术品市场规模只有几千亿元。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内,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从几千亿的规模猛增到六万亿,市场需求和容量将扩大10倍左右,中国国内艺术品市场将名副其实的迎来发展“黄金期”。
诚然,一个市场连续十年增长并非“奇迹”,而若能在十年的时间实现十倍以上的增长,就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而上一个发生在中国的“奇迹”就是房地产:2008年中国房地产GDP才1.27万亿,而到了2017年,这个数据就变成了10.98万亿,十年间增长了近十倍。
艺术品本身就具备极强的“增值保值”属性,意大利收藏家贝利尼就曾说过:“世界上只有艺术品是最有价值的,股票的平均增值率是40%,而艺术品的增值率是95%”。前段时间网上盛传的一段“王健林谈艺术品收藏”的视频无疑也印证了贝利尼的话。
眼下,当楼市回归“房住不炒”的理性,大量的社会资产、财产将失去“增值、保值”的重要渠道。当此之时,艺术品市场迎来大发展,正是大势所趋。未来十年,随着金融资本大量进入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将变成一种投资品,其“保值、增值”的金融属性将被无限放大。
尽管艺术品不像“衣食住行”那样,是生活必需品,但“增值、保值”却是实实在在的“刚需”。未来十年,当人们逐渐解决“衣食住行”难题,如何让资产、财产“增值、保值”,就是最大的“刚需”市场。并且,这种“刚需”不只针对富人阶层,也针对普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