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从古玩术语“瓷看底、玉看皮”谈古代玉器的表面特征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3-08-04
导读: 天津博物馆藏唐代白玉环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古代玉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着曾经的时代风貌,同时还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内涵。 古代玉器作为一项主流收藏门类,历来受到藏家的高度关注。 但是由于古玉鉴定是一项系统的专业技能,需要参与者拥有丰富
天津博物馆藏唐代白玉环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古代玉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着曾经的时代风貌,同时还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内涵。

古代玉器作为一项主流收藏门类,历来受到藏家的高度关注。

但是由于古玉鉴定是一项系统的专业技能,需要参与者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收藏品市场鱼龙混杂、赝品丛生,大大抬高了古玉收藏的门槛,因此令很多爱玉朋友“望玉兴叹”乃至“知难而退”。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玉渔翁(局部)

今天我们就从玉器最直观的“表面特征”来谈谈古代玉器的真伪鉴别。

一直以来,古玩行中有句术语叫“瓷看底、玉看皮”,甚至还有“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的说法。

其中瓷器的“底”是指瓷器的底足,而玉器的“皮”是指玉器的表面。

事实上,这种说法正是古董鉴定的经验之谈,意思是瓷器的“底”和玉器的“皮”,可以反映出大量的时代信息,通过对其特征的观察判断,对鉴定瓷器和玉器的真伪及年代意义重大。

首都博物馆藏宋代玉鹿

古代玉器的鉴定方法,简单可以归纳成五个字:料、工、型、纹、沁。

意思是通过这五个方面,对古玉进行真伪甄别。

其中“沁”是指通过“沁色”来鉴别玉器,但是这里的“沁”并不仅仅指沁色,同时还包括玉器的皮壳、包浆等玉表特征。

简单来说,这种鉴定方法是对玉器表面次生特征的鉴别。

其中的“次生”是相对“原生”而言,即玉器制成之后玉表所形成的表面特征。

美国洛杉矶博物馆藏良渚文化筒形玉饰

说了这么多,古代玉器的“皮”和“表面特征”究竟是个神马东西?

说白了,古玉的“皮”就是古玉表面的“古旧特征”和“老化痕迹”,有了这个就说明玉器是老的,没有则说明玉器是新的。

俗话说“千种玛瑙万种玉”。古代玉器表面次生特征的形成,受玉质、工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历经岁月的洗礼,古代玉器表面所展现出来的一定是自然的“老旧”状态。

天津博物馆藏宋代青玉鹅形盒(局部)

无论古玉是“生坑”还是“熟坑”,也无论表面是“鸡骨白”还是“玻璃光”,真正的古代玉器表面一定会呈现出自然的老旧状态。

但是要想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地熟练掌握古玉表面特征,需要长期大量地观察和学习,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寻。

一直以来,历代藏家和学者都想用最形象的词汇来诠释古代玉器的表面特征,并且由此洐生出古玉“宝光”和“光气”等抽象的描述。

哈佛大学博物馆藏战国龙凤纹双联玉璧
战国龙凤纹双联玉璧老熟的表面特征

玉器表面同时受皮壳、包浆和沁色的影响,所产生的特征也存在区别。

在这里有必要对玉器的皮壳、包浆和沁色进行一下定义。因为很多朋友习惯将皮壳和包浆混为一谈,事实上就玉器而言,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玉器的皮壳是指玉器长时间在自然侵蚀、光合、氧化等作用下,经化学反应形成的不同于内里的外部变质层;或者经风化、土埋、吸附等物理现象在表面形成的壳状依附层。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铜承盘高足玉杯
高足玉杯上厚重的皮壳

玉器的包浆是指通过长期人为使用和盘摸过程中形成的透明膜状物质。

包浆是玉器与环境中或人体分泌的酸性、油性等物质渗入,并经过长时间的佩戴摩挲擦拭后产生的。

这个过程越久,包浆层就越厚,这种包浆是不断向器物内部浸润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想象中向外堆积产生的。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玉仕女温润的包浆

玉器的沁色是指玉器在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接触,自然状态下产生矿物质侵蚀。尤其一些经年埋藏于地下的玉器,受铁、铜、锰等氧化物缓慢侵入,使玉器部分或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

因为沁色产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因此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战国纽丝纹龙首玉佩

简单来说,皮壳依附于玉器表面,包浆则渗入玉器表层,而沁色则更深入更持久地作用于玉器肌理。

对于质地坚韧的玉器来讲,尽管很多时候皮壳和包浆的界线并不明显,但这种次生特征的区别却依然存在。

而玉器的沁色更不必说,其显著特征甚至可以单独成为一项古玉鉴定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玉表特征反映到玉器上时往往并非孤立存在,通常是相伴共生,这一点尤其在高古玉器中更为常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玉剑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玉剑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玉剑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玉剑首

在距今时间较短的明清玉器中,更多可见的是皮壳和包浆,但无论是皮壳、包浆还是沁色,均属于玉器表面次生特征的范畴。

除此之外,古玉表面次生特征还包括“土咬”、“形变”以及自然磨损痕迹等诸多方面。

而对这些特征的掌握依然需要经验积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对真品古玉的观察和学习。

春秋玉璜的形变

综上所述,古代玉器的“皮”蕴含着巨大的信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玉器的真伪新老,同时对玉器断代也能提供充分的依据。

尽管玉器表面特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但同时却又有迹可循带有相当的规律性,因此对这一特征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古玉收藏鉴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说了这么多,仅从理论上理解终究不算严谨的治学态度。想要正确掌握古玉鉴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多观察、多对比、多总结,尤其是以馆藏珍品古玉为标准器,深入观察和研究,从根本上熟练掌握古玉表面特征,才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