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卣觯彝觥觚罍——酒器里的文明
60年前,考古学家在宝鸡出土的一件西周早期青铜何尊铭文中,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
这是“中国”一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沿着这条历史轴线,人们仿佛触摸到了古老中国的鲜活背影。
在全球所有的古代文明变迁中,独立形成且数千年来未曾中断的文明,唯有中国。
|何尊,中国宝鸡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这件铸造于公元前1038年的青铜何尊,因镌刻着“中国”最初的文明之光,被视为“国之重器”。
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曾精选了全国130多件珍贵文物,以国宝重器回溯中国文明源流,居于展厅中央位置的便是这件青铜何尊。
|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特展中央展台,左为红山玉龙,右为良渚玉琮,陕西何尊位居中央。 图/故宫博物院
为何“中国”最初的文明之光,会经由这样一件器物得以重现?这并不是偶然。
在青铜器出现之前,人类使用的器皿大致经历了骨器、石器、木器、陶器等阶段。
尽管当时的制作条件有限,人们对于工艺和艺术性的追求,仍然推动这些器物不断由简单向复杂、粗糙向精美发展。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
从夏朝开始,冶铜技术的进步和铜矿开发,让青铜器从早期萌芽逐渐进入鼎盛阶段。
相较于之前的石器、陶器等,青铜作为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具有稳固、不易破裂等特点,但是更费时费工,在原料的获取上也相对不易。
之所以青铜器能迎来繁盛,一个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夏朝的建立。
作为古代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宣告了统治政权的出现,“国家”的概念也开始形成。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需要通过一些器物来彰显身份和权威。青铜器凭借其原料稀缺、造型华贵、工艺繁复等特点,正好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
也就是说,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几乎是与“国家”的诞生同步的。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尚属于地理概念,意为“中央之地”。而在同一时期甚至更早,一个政治、经济乃至文明范畴的“中国”,也在悄然兴起。
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青铜器,大多体型较大、造型凝重,也说明其主要功能并非日用,而是作为“国之重器”存在。
由于长期埋于地下,这些青铜器多呈现氧化后的青铜色。而古时的青铜,是明亮的金黄色,非常华贵,被称为“吉金”。
正是因为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大放异彩。
特别是在商代,青铜铸造业不仅产量大,工艺水平也很高,仅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就多达几千件,并且用途分工明确。
铸造青铜的主要原料是铜和锡,当时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为中心,铜锡产地遍布今天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广大地区。
数量庞大的青铜器,不仅缔造了独一无二的青铜文明,也因镌刻了“中国”诞生之初的凝重典雅,成为古老中国悠远而厚重的底色。
中华文明近5000年,夏商周三代就占去三分之一,在朝代频繁更迭的古代中国,实属少见。这一时期的王朝延祚中,伴随青铜而成长的另一种力量功不可没。
作为刚刚从原始社会走出来的初生王朝,如何建立统治秩序,并让这种统治更具有合法性,是“少年中国”的成长必修课。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生活几乎完全需要仰仗大自然的馈赠,人们对于自然万物也有着天然的敬畏。君权神授的思想,便成为维护古代政权的重要支柱。
早从夏朝开始,历朝历代的君主们都曾宣扬“受命于天”,祭天也成为统治者侍奉神灵、彰显王权的重要手段。
《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作为比武力更有效的精神力量,正是仰仗神明带来的政治合法性,以及世袭制下血缘宗亲结成的稳固联盟,夏商周三代才得以在中国历史上绵延1600余年之久。
伴随着王权而兴的青铜器,也在祭祀、宴飨等礼仪制度下,衍生出一整套体系完备的青铜礼器。
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青铜器,无论品种或数量,酒器都占较大比例。特别是商代青铜器,几乎是一部酒器“百科全书”。
现存唯一保存完整,且属于商代王室级别的妇好墓中,曾出土青铜器468件,酒器占比高达74%,种类也是最多,达到15种。
而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乳钉纹铜爵,则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器,号称“华夏第一爵”。
|夏代乳钉纹铜爵,现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无论是历史之早,或是种类数量之多,都可见酒器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因为在古人看来,酒作为“天之美禄”,具有通天达地的妙用,在祭祀中用酒便能与神明心意相通。
《汉书·食货志》也记载:“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作为青铜礼器代表的“尊”,本义是盛酒的容器。其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的象形,就是双手捧着酒器,似乎是在进献。
青铜尊在器形上的端庄浑厚,也几乎是为祭祀、宴饮等重要场合量身定制。后世文献中,尊还与另一酒器彝连用,以“尊彝”为青铜礼器的统称。
酒以成礼,藏礼于器。在这些观念影响下,拥有灿烂青铜文明的商周时期,也缔造了青铜酒器体系的蔚为大观。
在商代甲骨文中,“酒”字的写法有两种:一是形如酒坛的“酉”字单体象形,另一字形中部为“酉”,两旁的曲线像是酒液,又像是坛中飘出的酒香。
两种象形都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酒”字,亦是从盛酒的器物演变而来。
商人重酒,商周时期的酒器体系也极为完备。根据酒器用途,可分为温酒器、盛酒器、饮酒器、斟酒器、调酒器、取酒器、灌酒器、承酒器、贮酒器等。
每一类别又有细分,如盛酒器包括尊、觥、卣、壶、罍、瓿、方彝等,饮酒器有爵、角、觚、觯等。单独拿出一类,根据造型的不同,又呈现不同的式样。
【尊】
尊,通常为敞口、高颈、圈足的大型器皿,也常见一些大口筒形的觚形尊和仿生动物造型的鸟兽尊。
何尊,就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觚形尊。
除何尊外,四羊方尊、妇好鸮[xiāo]尊、晋侯鸟尊等,也都是各大博物馆“镇馆之宝”级别的青铜器珍品。
[商] “妇好”鸮尊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商] 四羊方尊
出土于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
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
[西周] 晋侯鸟尊
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
山西博物馆「镇馆之宝」
【爵】
爵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器,也是最早的酒器,常出现在古装影视剧中。
其结构分为柱-口-腹-足,沿口处蘑菇形状的爵柱,据说是用来挂滤网的,因为古代的酒比较浑浊,需要通过滤网过滤酒渣。
[商] 兽面纹单柱铜爵
河南博物院藏
【觚】
觚造型修长,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跟现代的高脚杯有些相似。
在考古发掘中,青铜觚和青铜爵常配套出土,作为商代主要的礼器组合。不同身份地位对应不同数量的觚爵组合,拥有觚爵套装的数量越多,说明身份越高贵。
[商] 兽面纹铜觚
河南博物院藏
【觥】
“觥筹交错”里的筹指酒筹,觥就是盛酒的容器,也可以做调酒用。
其容量较大,通常为椭圆或四方,圈足或四足,盖子多为兽头,或整体做成动物造型。
[商] “ 后母辛”四足铜觥
河南博物院藏
【盉】
盉是古人的调酒神器,即将水和酒在盉中调匀,再注入爵中饮用。
[西周] 弦纹三足铜盉
河南博物院藏
【壶】
壶既是盛酒器,也可盛水或贮酒。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被郭沫若称为“东方最美的铜器”。
[春秋] 莲鹤方壶
出土于河南新郑郑国国君大墓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角】
角的器物造型跟爵近似,但口沿处没有爵柱,属于低级别贵族饮酒的器具,常与爵、觚等组合使用。
《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西周] 父乙角
河南博物院藏
【罍】
罍的造型与壶接近,属于大型盛酒器,多为方形或圆形,底部为圈足或平足。
在华东地区至今仍流行一种“炸罍子”的饮酒方式,就是用大酒杯或分酒器碰杯后一饮而尽。
[商] 兽面纹铜罍
河南博物院藏
【卣】
卣一般为椭圆大腹,细颈有盖,有圈足和提梁,常与尊组合使用,出土数量较多,属于比较常用且实用的青铜酒器。
[商] “秉盾丁”铜卣
河南博物院藏
【觯】
觯是小而圆的饮酒杯,形似尊,但体型较小,多有盖,属于贵族使用的饮酒器,所谓“尊者举觯”。
[商] “守父乙”铜觯
河南博物院藏
【斝】
斝的造型跟爵类似,沿口也有立柱,但尺寸比爵要大得多,而且没有流酒的槽。
《礼记·礼器》中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有观点认为,散即为斝,说明斝的等级较低。
[夏] 乳钉纹铜斝
河南博物院藏
【彝】
彝的造型与尊相似,有盖,盖子形状很像屋顶,“尊彝”也是青铜礼器的统称。
周代针对礼器还提出“六尊六彝”的规定,并设立“司尊彝”,主要职责就是根据礼制等级,在祭祀、宴飨等仪式中安排尊彝的陈设、用途以及所盛之酒。
[商] “爰”铜方彝
河南博物院藏
今天这些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的青铜器物,依旧凝重典雅,却不再是昔日划分等级的权贵之物。人们甚至连它们的名字,都难以轻松辨认。
在它们沉睡的数千年间,王朝更迭,社会变迁,三代礼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大量青铜器被埋于地下。
然而,曾伴随青铜文明从少年走向成熟的礼仪思想,却在数千年间持续被选择、接纳、延续,直至成为现代中国的文明底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当古老的尊(通“樽”)仍然被作为酒杯的代称,当“尊敬”“尊贵”依旧沿用着“尊”本义中的礼敬之意,曾繁盛了1600余年的青铜文明,或许并未真正远离。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