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瓷器终篇——胎釉特征、鉴定要点
宣德时期,瓷土淘炼更加精细,烧结后更为缜密坚硬。
永乐胎体则细润有余而坚硬不足。所以,同样大小的器型,宣德器胎体较永乐的为重。
同时,宣德器胎体也有厚薄之分。大器多厚胎,底为无釉的砂底,处理光滑自然,无旋痕,常有火石红斑。
后仿宣德器物,胎体处理生硬而显矫揉造作,于砂底处常可看到清晰的旋痕。
琢器胎体一般为分段横接,处理虽较好,但仍能看出。
浆胎的胎质疏松、色黄,胎体开白色片纹,视其断面有烧结不透的现象,扣之发声沙哑。
釉面:
釉质与永乐相比,仍属细润,但多桔皮纹。就青花器而论,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
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为“朦釉”,
俗又谓之“唾沫釉”。清代仿宣德器中,尤多这种云雾现象。
宣德器的高温色釉中,都具有釉面桔皮纹和气泡麇集现象,少有例外。琢器器里釉汁淌流不匀,
可见垂流痕。除大器为无釉白砂底外,中小器物底足多施釉,但器身与器足釉面色泽往往不一。器足釉面有以下几种情况:
(1)白色洁润者,有桔皮纹,呈乳汁状。
(2)施釉不匀者,色泛浆白;于白釉中隐隐显出一片黄色,又似串烟色,涅而少亮,俗称“鱼肚白”或“黄溢子”。
(3)青白色者,晶莹光亮。此现象常见于器物底部,并较器身稍亮。
(4)浆胎开片者,呈牙黄色。
此外,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翠青色或亮青色的积釉。
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尙无桔皮纹,而后增多;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
清代雍正时仿宣德器最多,但釉色青中泛白,釉泡大小一致而无层次,桔皮纹过于规整,亦不自然。
鉴定要点
1.宣德造型总的特点是凝重浑厚。同类器型与永乐相比有细微差别,如扁腹绶带葫芦瓶、花浇、高足碗等。同时也有许多含外来色彩的器型。此时器型、品种繁多,居明代之冠。
2.宣德器胎质细腻,多细砂底,琢器接痕少见。同类器与永乐相比,胎体乃显厚重、坚致。
3.宣德釉面的突出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色,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4.其纹饰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雄健威武之状,为明、清两代之最。
5.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进口“苏尼勃青”料、国产料、进口和国产混合料。其中“苏尼勃青”料最为常用,所绘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
其后期青花色调,或浓褐,或灰暗,少晕散和斑点。
6.宣德瓷器署有官窑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个别亦有四字楷书款或采用篆书的;署款位置不定,器物全身各部位均有书写。
7.器足有以下数种形式:
(1)琢器多细砂平底宽圈足,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
。
(2)瓶、罐类中有台阶形底,连续上凸,为宣德时独创(成化时也有此类)。底均施釉,多署款识。
(3)斜坡式盘底,盘心微有下凹,浅圈足,外墙内敛,里墻作斜坡状,足脊处见棱角;另有与之相反的外直墙内斜坡足。清代雍正时仿德斜坡式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鳅背”状。
(4)齐平足。足脊如刀切一般,但较之永乐器略显倭角。
(5)高足碗、杯见有平底高足、平底浅圈足与竹节或中空柄足,前两种高足皆为把柄中空封底式。一般高柄足底部多施釉,唯平底高足为光滑细润的平砂底。
(6)卧足,底心拱起,无圈足。
(7)外墙内敛圈足,其足壁,外墙内敛,内墙陡直,多为盘类。
(8)直墙圈足。见于骰盔子与大型碗类,其圈足里外墙均为直壁。
瓷器包含的自然美感、审美观念以及人生态度,不光在过去,在当今社会也有着启发作用。期望咱能从元代景德镇瓷器的艺术里获得智慧,促使自己对生活与人生展开深入思索。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