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第五十七回和第五十八回分别是“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眷文”和“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也就是后来为大家所熟知的“真假美猴王”,也是整个西游记中极为经典的段落。两个孙悟空真假难分,一阵闹腾,就连观音菩萨都有些束手无策,直到最后,闹到如来佛祖那里,如来才辨识出假美猴王为六耳猕猴,打出原形后,被孙悟空当众一棒打死。
神话世界的真假难辨照进现实,在陶瓷界也有一个众说纷纭的“真假孙悟空”,那就是“哥窑”,即“文献哥窑”和“传世哥窑”之间的重重迷雾。
在陶瓷中我们常提“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哥窑堪称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关于哥窑因有来自明清宫廷旧藏,分别收藏在两岸故宫以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在各类陶瓷展览中常被摆在重要位置,故广为大众所熟知。
但关于哥窑的研究并不是十分明晰清楚,其主要原因是关于哥窑的记载不见于宋代文献,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有的还相互矛盾。新增的考古实物资料无法同文献对应,致使真正的哥窑特征不能明确,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使哥窑有了“文献哥窑”和“传世哥窑”的分别指代。
※元人孔克齐《静斋至正直记》卷四 “窑器不足珍”条:
乙未冬(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卷七 古窑器论 “哥哥窑”条:
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明代陆深成书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之前的《春风堂随笔》载:
“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明浙江总督胡宗宪修、薛应旂总理纂辑,成书于嘉靖四十年(1561)的《浙江通志》 卷八 地理志有载:
“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
※明万历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 “论官哥窑器”条:
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论制,…所谓官窑,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
另有明清文献记载不在此赘列,但依主要文献来看,“哥窑”实为明代人提出,指向时间为宋代,地点为处州龙泉所成产的黑胎青瓷产品。其基本特征为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颜色深浅不一,粉青为上。有开片,片纹大小不一。依以上特征对比南宋官窑的外观特点才能解决“官哥不分”、“官哥难分”的困惑。
至于元人孔克齐在杭州所见“哥哥洞窑”香鼎,和《格古要论》所述“元末新烧”,结合现代考古成果,在杭州凤凰山老虎洞官窑遗址发掘出的残片器型可以得到印证,即老虎洞官窑遗址南宋堆积属于修内司官窑,元代层堆积属于传世哥窑,为传世的哥窑器找到了相对接近于真实的出处。
传世哥窑就是流传下来、并非出土的“哥窑”器,特指两岸故宫及其他博物馆收藏的一类形似官窑器物而非官窑器物的青瓷器。传世哥窑的特征较为明确,胎骨较厚、釉较薄,烧成温度不是很高,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完全成瓷,用手指敲打,声音不很清脆,而是沉闷的声音。
传世哥窑胎色差异不一,有深灰、黑灰、浅灰、土黄、土灰色等。传世哥窑釉不透明,有炒米黄色、月白色、灰青色、油灰色和青黄色等多种,釉面光泽像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有油脂光泽。
传世哥窑的开片为其重要的装饰特点,釉中纹片大小相间,多经人工着色处理,一部分呈现“金丝铁线”状。所谓的“紫口”、“铁足”,传世哥窑因胎色不一,釉薄且流动性不强,所以有的呈现出“紫口”特征,有的则没有。传世哥窑多数器物为垫烧,有的还是垫烧和支烧混用,且露胎处多偏红色,“铁足”特征亦不明显。
传世哥窑除了已在各博物馆收藏的以外,在历年墓葬及窖藏中出土,也有部分与传世哥窑器物特征相似接近的器物,亦可归入一类分析,且综合墓葬及窖藏年代多为元代、元代中晚期、元代晚期、明代初期,故这批特征类似传世哥窑的器物基本为元代或元代以后的器物。依此角度也可推断各大博物馆的传世哥窑应不是宋代,而是元代或元以后的器物。
关于“哥窑”的研究还没有停止,期待更多研究成果的面世,彻底解开关于哥窑的谜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责作者自负,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