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档案 | 名家商城 | 预约委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时事 > 行业动态 >

历代鸟食罐,掌上显乾坤

来源:未知 编辑:网络 时间:2023-11-04
导读: 中国驯养和观赏鸟类文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进入唐宋以后,鸟类逐步融入了娱乐当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 唐代李义山 在《义山杂纂》中说:至汉而养鹦鹉者纷纷矣。 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中道:花时寂,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

中国驯养和观赏鸟类文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进入唐宋以后,鸟类逐步融入了娱乐当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

唐代李义山 在《义山杂纂》中说:“至汉而养鹦鹉者纷纷矣。”

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中道:“花时寂,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未敢言。”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鸟笼及架

成交价:299万人民币

北京保利

豢养的鸟儿一开始是皇宫贵胄赏乐之用,所以与鸟儿有关的所有用品,无不体现着讲究和高贵。

到了清朝,鸟儿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开始了井喷似的发展。

清朝京城有句俗语:“贝勒爷手中三件宝,核桃、扳指、笼中鸟!”

“武将养画眉,文人养绣眼,太太小姐养鹦鹉,公子养百灵。”

养鸟离不开笼子和食罐,一般鸟笼中最少配有两个罐,一个水罐和一个食罐即可满足日常使用,这就是所谓的“鸟食罐两件套”。

还有的更高阶给配三到五套,加上个浴缸,看来养个鸟也是有很多学问呐。

鸟食罐不但是鸟笼的一道风景,也是养鸟人炫耀的资本。

从古到今常用木质、骨质、竹制、牙质、瓷质、金属这六种材质。其中瓷质鸟食罐,因其可塑性强、制作成本低、重量适中成为使用最多的一个品种。

瓷质鸟食罐虽小,却是五脏俱全”,集制瓷工艺、绘画技艺、审美观于一体,既具有实用性,又有收藏价值。


东晋青釉点彩鸟食罐
1981年镇江李家大山2号东晋墓出土
镇江博物馆

镇江博物馆藏的东晋青釉点彩鸟食罐,属于早期的鸟食罐样式。


唐 三彩鸟食罐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鸟食罐从外型上分为:鸟食罐的形状有:圆筒型、罐状形、方形、鼓腰型、鸡心型、钵型、瓜形、瓶型、水盂型和横向竹节型双罐等。


明宣德款各类鸟食罐示意图

给鸟儿搭配鸟食罐是非常有门道的,鸟迷们看一眼对方的食罐配置,就能基本猜到这个笼里饲养的是什么鸟。

比如五件套单跳杠的笼,里面是一只靛颏;五件套双跳杠,可能是一只贝子;三件套官印笼,养的是绣眼等等。

南宋帝王热衷养鸟,比如宋高宗赵构就好养,鸽子。

据《古杭杂记》载:“高宗好养鸽,躬自飞放。”


赵佶 《桃鸠图》

宋代生产鸟食罐的窑口较多,有定窑、耀州窑、越窑等知名窑口,也有汀溪窑等民窑,南宋的鸟食罐则以龙泉窑、景德镇青白瓷为主。

南宋官窑青瓷开片釉鸟食罐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南宋官窑鸟食器

成交价150万港币

2018香港苏富比春拍


元 湖田窑菊瓣纹鸟食罐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南宋 龙泉窑青釉鸟食罐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南宋至元鸟食罐
故宫“天下龙泉”展,图片来源:微博@葛归愚

南宋至元 龙泉窑青釉鸟食罐 |
故宫博物馆藏,图片来源:网络

明清时期,瓷器的烧制达到巅峰,鸟食罐从造型、纹饰到色彩、质地等方面都精美绝伦,也成为明清两代文玩器物中的重要品类。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鸟食缸 |
上海博物馆藏,图片来源:微博@动脉影


明代宣德青花蟾形五毒鸟食罐


清雍正青花寿字纹鸟食罐

清 粉彩灵猴献寿鸟食罐 (一组五件)

看似不起眼的鸟食罐,背后却涵盖了不同朝代的文化、工艺特点、和不同鸟儿的饮食习惯,是当时社会习俗的一个侧面。

近年来,随着收藏与传统文化的流行,伴随着文人雅客的参与,鸟食罐成了一种可观赏的文玩,其收藏价值也大大提升。

人们欣赏的不单单是鸟食罐的工艺性,还有融入其中的那种难舍难分的传统味道。

当大多数鸟儿变成保护动物不能被饲养的时候,越来越多的鸟类玩家开始转向了“玩笼子”,其实这也是一个好的现象:既能保留传统的文化,又能保护生态。


清代木质鸟笼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养鸟有风险,配罐须谨慎!

专注自己的收藏道路,一起发掘更多精彩!

作者:收藏友道,古瓷字画艺术经纪人,专业为藏家打造顶级收藏序列

对古玩有兴趣的话继续去(华 人 收 藏 圈)探索古玩艺术的精髓和魅力吧!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网络
Copyright Reserved 2018 全国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认证平台 版权所有 沪ICP备18020896号-1
中心地址(ADD):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同煌路26号5楼 中心邮编(P.C):200083 中心邮箱(E-MAIL):mastersappraisal@163.com
中心网址(WEB):www.mastersappraisal.cn 中心电话(TEL):+86-21-65163041 中心热线(live):18016022104 中心传真(FAX):+86-21-65166129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509号